统一的代价:长平枯骨与郢都赤地

    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高平这座城市,仍然仿佛只为一场战争而存在。

    当我还在去往高平的火车上,铁道旁的墙上就出现了长平之战的地图和宣传画。打开任意一张高平地图,就会被许多怪异的地名所吸引:企甲院(弃甲院)、箭头村、围城村、王降村、三军村……这样的地名有几十个。在火车上,老人们已经开始向我推荐:一定要去谷口村和骷髅王庙看一看……

    实际上,高平就是一座建在古战场上的城市,在两千多年前,这片战场曾经尸骨遍野,丹河水为之变色。为了说明战争的规模,先举一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被歼灭三十三万人,而在两千年前的长平之战中,赵军投降的一共四十余万,被秦将白起悉数坑杀。

    在战国时代,一个国家能够组织的兵力最多只有百万之众,在所有国家中,秦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国,能够达到百万,其余国家的兵力都只有几十万人而已。长平一战,消灭了赵国的大部分军队,使其在秦统一之前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表1 苏秦、张仪时代七国的军事实力 (7)

    国别 苏秦的说法 张仪的说法
    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
    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
    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 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障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
    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
    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菑之中七万户……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由于地理的关系,韩、赵、魏三国是在抗秦战争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其次是楚国。仅以秦国武安君白起发动的战争来计算,除了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多万人之外,白起还在在伊阙之战中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战役中,斩首(加沉河)魏赵联军十五万人;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斩首韩国五万人。 (8)

    另外,在惠文君七年(公元前331年),秦军斩首魏军八万人。惠王(惠文君,称王后改元纪年)七年(公元前318年),斩首韩、魏、赵、燕、齐和匈奴联军八万两千人;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斩首楚军八万人。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攻克宜阳,斩首韩军六万人。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斩杀楚军两万人;十年(公元前297年),再斩杀五万人;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攻魏斩首四万人;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攻韩斩首四万人。 (9)

    秦国的统一,实际上是将中原国家的人口资源消耗干净,使得他们无力反抗才获得的。在中国历代战争中,以血腥消耗人口为代价获得胜利的例子并不多,除了秦之外,就只有蒙古人的对外扩张,以及清朝对准噶尔人的镇压。在大部分时候,战争是为了让对方臣服,而不是消灭。

    秦的统一之所以如此残暴,和中国第一次进入统一帝国模式有关。在进入帝国模式之前,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有地域归属感,哪怕暂时被打败,也牢记自己是楚国人、赵国人,不是秦国人。一旦进入了帝国模式,人们自认为属于一个国家,就会随时做好归顺胜利者的准备,在天下一家的心理作用下,征服者不用做动员,人民已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时,杀人就变成了辅助手段,最重要的反而是人心。

    我们总是把秦国的统一当作一个事件,实际上,它却是很长时间段内各种事件积累的结果。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并吞六国,其根基是在孝公时期打下,并由历代秦王通过蚕食逐渐积累优势的。

    秦孝公之后,继承了孝公扩张思想的是秦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和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

    惠文王时期主要的政策制定者是张仪,张仪的主要任务是破坏诸侯的合纵政策。在当时,由于秦国军事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六国意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对抗秦国,一位叫苏秦的纵横家推出了合纵政策,游说六国国君共同抗秦。苏秦死后,张仪的任务就是帮助秦国破掉六国的合纵,他采取了新的措施:连横。

    在张仪时代,韩、魏这两个国家地域狭小、实力有限,而赵国(赵武灵王)、燕国、齐国与秦国没有接壤,赵武灵王虽然试图打通北方通道进攻秦国,却还没有引起秦国的重视。

    在惠文王和张仪的眼中,对秦国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南方大国楚国。以领土而论,楚国比秦国还要庞大,是齐国领土的二点五倍,几乎与燕、赵、韩、魏四国领土相当。以军事而论,只有秦、楚可以组织起百万军队。双方领土相接,在武关形成对峙,这样的楚国成了秦扩张最大的障碍。张仪十年的工作重心,就在于孤立楚国、削弱楚国,击碎六国的合纵梦想。

    秦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313年),身为合纵国首领的楚怀王在郢都(现湖北荆州偏北)的宫殿中迎接了一位不速之客:秦国的使者张仪。

    张仪向楚怀王推销连横之术,认为秦、楚本是友邦,不应兵戎相见。然而真正打动楚怀王的却是张仪许诺,为表诚意,秦国向楚国献出商于地区的六百里土地。商于之地在武关之外、秦岭之南,本来属于楚国,后来被秦国夺得。由于它已经越过了秦岭山脉,深入楚国的腹地,一直让楚国如鲠在喉。这片土地的面积很大,几乎相当于韩国的三分之二。

    对于土地的渴望让楚怀王昏了头,他干净利落地与齐国绝交,派人前往咸阳去接受土地。然而,回到咸阳之后的张仪却消失了,三个月内一直称病不出。怀王认为秦国的拖延,是在检验自己的态度是否坚决,于是派人去临淄的宫廷内大骂齐王。齐王大怒,决定与秦联合。

    楚怀王的一厢情愿换来的却是耻辱。秦国拒绝承认割地一事。怀王终于明白上了当,决定对秦国采取军事行动,结果,八万楚军被秦国歼灭。楚国没有得到商于之地,反而丢失了军事价值极为重要的汉中地区东部。

    汉中地区是沟通关中和四川的交通要地,秦国虽然已经征服了四川,但如果汉中不稳定,关中和四川的联系就会中断。在此之前,秦国只是占领了汉中地区的西部,这次终于获得了整个汉中。

    更让楚怀王感到耻辱的是,欺骗了他的张仪随后再次出现在他的宫廷,这一次,张仪是来要求楚国的黔中郡。

    这时,秦国并吞巴蜀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黔中郡位于如今湖南西部的沅陵,是楚国的南方领土,本来与秦国距离最遥远。但秦获得了四川盆地之后,重庆地区已经与黔中郡接壤了;更重要的是,秦国的四川盆地更加富饶,而楚国的黔中郡却是边缘的贫瘠之地,没有办法与四川盆地相抗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仪的威胁就显得更加现实。张仪声称,如果楚国不割地,秦军就要从四川顺水而下,经过长江直捣楚国首都。至于黔中郡,秦军也可以越过武陵山,顺沅江而下,收入囊中。

    昏庸的楚怀王在威逼之下决定求和,割让了一部分黔中郡,与秦国缔结和约。黔中郡的割地,让秦军在楚国的南方有了进攻点,形成了夹击之势。楚国更加危险了。

    在秦国历史上,对统一贡献最大的是在位五十六年的昭襄王。他在穰侯魏厓和将军白起的帮助下,南征北战,将楚国、魏国、韩国、赵国一一削弱。他的继承人完成统一已经只是临门一脚了。

    昭襄王的战略,可以视为中国战略思想的高峰之一。他熟练地挑选对手,每一次都先认准最强的那个对手进行打击,而与其他的弱者相联合。当把强者削弱后,他再从其他对手中选出下一个最强的,如此反复,直到所有的国家都疲弱不堪。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其他的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秦式和平,或者被动迎战。

    在昭襄王时代,赵国已经完成了北方攻势,占领了大片胡人的地区,从北方河套地区与秦国接壤,赵国对山西北部的占领也让秦国与赵国在黄河两岸对峙。韩、魏两国作为一个整体虽然已经沉沦,但它们的领土包括了黄河两岸的许多战略要地,也必须一一夺取,以便成为进攻赵国、齐国、楚国的跳板。南方的楚国虽然被削弱,却仍然是六国之中最强的国家。昭襄王必须从北线(对赵)、中线(对韩、魏)、南线(对楚)这三线中来回移动,决定下一次出击何方。

    他首先把目光瞄准了最强大的对手楚国。这时的楚国仍然是楚怀王当政,为了迷惑怀王,秦国先和楚国结盟,让韩、赵、魏等国再次怨恨楚国。随后,秦国寻找借口进攻楚国,由于楚国的朝三暮四,其他国家袖手旁观。当进一步削弱楚国后,秦国再次提出结盟,邀请楚怀王和秦王在双方边境上的武关相会,商讨和平条约。

    楚怀王刚到武关,就被劫持到了秦国首都咸阳,客死他乡。

    秦国劫持楚王,目的是逼迫他进一步割地。这次秦国想要的是巫郡和整个黔中郡,巫郡位于长江三峡附近,黔中郡位于湖南的沅陵,如果要从秦国控制的四川进入楚国所在的湖北,走长江则必经过巫郡,走沅江则必经过黔中郡,楚国丢失了这两处领土,意味着国家的西大门朝秦国洞开。

    令秦王没有想到的是,囚禁中的楚怀王拒绝了秦国的要求。楚国也另立了新君,表明了与秦国对抗的决心。

    昭襄王依靠阴谋夺取楚国领土的计划失败了,只能采取武力解决问题。但为了准备对楚战争,秦国不得不暂时把注意力转到中路的韩国和魏国。

    如果要继续攻打楚国,必须经过武关进入南阳盆地,再南下楚国的首都郢城(现在的荆州)。但是,秦军一旦到达南阳盆地,就必须考虑侧翼的危险:在南阳盆地的北方,隔着伏牛山就是韩、魏的地界,如果韩、魏从北方袭击秦军,与南方的楚军相配合,必然导致秦军的被动。

    为了解决侧翼问题,秦军首先要对韩、魏发动进攻,切断韩国和魏国南下的路径。于是,就有了秦国统一中第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伊阙之战,这也是白起登上战争舞台的一战。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秦军对伊洛盆地(洛阳所在盆地)以南的新城发动攻势,试图掌握从洛阳地区前往南阳的通道锁钥。韩、魏派出大军前往解救。此刻,指挥秦军的就是左更白起。

    白起放弃了新城据点,率军抄了韩魏联军的后路,把韩魏联军向南压缩。在伊水谷地的深处,有一处叫作伊阙的山谷,这里两山并立,伊水从中流出,越往上游,峡谷越狭窄,庞大的韩魏联军在谷地中无法施展,被白起尽数歼灭。

    伊阙之战,韩魏联军共被斩首二十四万人,成了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外的第二次大屠杀。这场战争消灭了韩国和魏国的主力部队, (10) 使得两国无法组织起对秦国的攻势。秦国乘机继续扩大战果,将魏国的河东之地据为己有。在河南、陕西、山西交界地带即黄河大拐弯处,山西境内有一块三角突出地带,如果秦军从黄河南岸进入中原,这片三角带就是很好的侧翼突袭基地,秦军占领这片三角之后,出入关中已经毫无阻碍,函谷关天险已成坦途。

    除此之外,秦军还占领了韩国在山西汾河谷地的领土武遂 (11) ,为秦军提供了一条沿着汾河谷地进入太原的道路。经过此次战役,秦国已经与赵国领土接壤了。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在解决了侧翼问题之后,秦国终于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着手解决最大的对手楚国,直接向它的国都进军,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千里跃进。

    楚国的首都郢在如今的荆州城东北角、长江岸边。这也是荆州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决定生死的主战场。

    从地理上说,楚国选择郢作为首都,有着无比的地利优势。郢所在地是长江流域的江汉平原,在平原的北方是桐柏山,西方是巴山、巫山的天险和长江三峡,南方则是武陵山连绵的山地。东方腹地广阔庞大,提供了无尽的粮食和兵力资源。这样的地理对于楚国是有利的,对进攻方的秦国却充满了艰辛。

    由于秦国在楚国的西北,如何越过北方和西方的山地,就成了秦国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上,秦国进军路线是走武关,进入南阳盆地,再越过大洪山、荆山垭口到达郢城。但这条路也是楚国最严防死守的道路。

    当秦国打通巴蜀之后,另外两种选择出现在了秦国的战略板上。由于巴蜀在战国时期仍然属于化外之地,楚国很难想到秦国会借助巴蜀跃进江汉。

    秦国镇守巴蜀的仍然是老将司马错,根据秦王命令,司马错从陕西进入四川,再沿着岷江进入长江,到达重庆,在重庆兵分二路。一路翻越巍峨的武陵山脉,进入湖南的洞庭湖盆地,沿着沅水占领黔中(现沅陵,之前秦国已经割走了一部分)。黔中这个楚怀王到死也不愿放弃的地方终于归秦所有。占领黔中后,秦就抄了楚国南方的后路。

    司马错另一路大军沿着长江而下,进入三峡,进攻西陵,对楚国的西面进行包抄。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沿长江攻击。在人类历史早期,山区的主要交通是沿着江河岸边的谷地前行,然而长江却由于峡谷众多,一直是人类通行的障碍,直到三国时期才正式确立了长江的交通地位。秦国利用长江是人类历史上早期的探索之一。

    在西路和南路进攻的同时,秦国的北路军也从传统线路逼近楚国。秦王命令白起掌管北军,由于楚国必须三路分军把守,应接不暇之际,白起已经乘机攻克了大片领土,将战略要地鄢(现湖北襄阳宜城市境)、邓(河南邓州市)均收入囊中,并与中路军一起攻克西陵。到这时,秦军完成了对楚国都城北、西、南三方面的包抄。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郢都被秦军攻陷,秦军不仅大掠都城,还将楚王的陵墓尽数烧毁。

    残余的楚国势力将首都迁往陈(河南省淮阳县),随后又前往寿春(安徽寿县),进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江汉盆地划入秦国版图。

    秦国对江汉盆地的占领,将楚国远远地驱逐到了对秦不产生威胁的淮河流域,楚国的战略地位一落千丈,不再对秦构成威胁,最大的对手被除掉了。

    并吞了楚国西部之后,秦国最大的敌人瞬间转换成为赵国。在其他国家经受重大损失之时,赵国却仍然保持着兵强马壮。赵武灵王改革的成果仍然持久地影响着这个国家。

    赵国的地理战略地位也很强大,它位于韩、魏的北面,如果赵国保持强大,秦军在出击韩、魏时,很可能会遭到赵国在背后的袭击。同时,只要赵国存在,就很难越过赵国去攻打北方的燕国和东方的齐国。

    赵国还是一个领土广阔的国家,它包含了北方的草原地带,也有险峻的太行山区,易守难攻,更有太行山东麓的首都邯郸,远离秦的边界,要想进攻,必须进行远程打击,不管是对士兵还是后勤都是巨大的麻烦。

    为了对付赵国,秦国必须还从韩、魏入手,层层推进,将韩、魏在黄河两岸的战略要地一一收入囊中,推进到赵国的边界上,再实行打击。

    此时,秦国已经得到了韩国的宜阳、南阳,魏国的河内、安城、陶等地。为了更加东进,秦军以新获得的楚地为依托,从南方向魏国的大梁(现河南开封)发起了进攻,并在韩国的华阳大败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人。这是除了长平、伊阙之外,杀敌第三多的战役。这次战役彻底打击了韩国和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以后,韩国几乎没有能力给秦国造成麻烦,而魏国在秦赵的长平之战前,也没有能力再帮助邻国。

    随后,秦国直接对赵国发动攻击,在通往邯郸、位于太行山中的阏与要道被赵奢领军的赵军击败。这证明,秦军过于远离家乡,进攻半径太大,突破并不容易。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巨大的机会摆在了秦军的面前。

    这个机会来自韩国的上党地区。所谓上党,是现在山西境内以长治为中心的一片山间高地,夹在山西高原的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它的东侧和南侧是太行山,西北侧是太岳山,自古以来是连接山西与河南的要道,也是晋中山地去往黄河的重要通道,同时还处于从关中通往赵国首都邯郸的路途中间。如果秦军要进攻赵国首都邯郸,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经过上党,再穿过东面的太行山,直达邯郸城下。

    战国时期的上党地区分成了两块,以浊漳水为界,北部属于赵国,南部属于韩国。

    除了上党地区,韩国的主要领土位于黄河以南的新郑一带。上党与南方国土之间由一条狭窄的中间地带相连接,在这狭窄地带上有三个主要城市——平阳、野王、南阳,都位于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如果秦军占领了这三个城市,就切断了韩国南方和北方的联系,可以逼迫韩国让出上党地区。一旦韩国的上党地区被秦国并吞,就可以作为打击赵国的前线基地。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军攻克韩国南阳,正式将韩国上党与首都隔断,韩国国土被分割成了两部分。

    秦军的本意是逼迫韩王割让上党,然而,这个计策却被上党的守将冯亭识破了,为了断绝秦军的念头,他率部投奔了赵国。秦王大怒,派兵进军赵国,双方在上党以南的长平形成了对峙,由此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在赵国,曾经的抗秦英雄赵奢已经去世,赵军的指挥权归属了老将廉颇。在如今的高平一带,到现在人们还都能指出廉颇修筑石长城的所在。

    赵国的长平防线一共三道,廉颇到任时,位于最西面的防线已经失守,最东面的防线则是一条建在山脊上的石长城。为了占据险要,廉颇率领赵军退居石长城,但为了形成纵深,他又在石长城以西,沿着一条叫作丹河的谷地构建了一条新防线,丹河防线位于失守的西防线的东面和石长城的西面,是位于中间的一条防线。如果丹河防线失守,赵军就可以全体撤退到石长城进行防守。

    在廉颇的指挥下,虽然赵军的损失不小,却阻止了秦军的推进,如果假以时日,秦军粮草耗尽,就是赵军胜利之时。

    但这时,赵王却不满于廉颇的防守策略,派遣赵括替代了廉颇,要求提前发动进攻。

    此时,秦军将领白起假装撤退,引诱赵括率领赵军主力离开了石长城,前往中间的丹河防线,以便继续西进打击秦军。

    当赵军主力离开石长城之后,白起却派遣奇兵包抄到丹河防线以东,夺取了石长城。这时,赵军就被秦军包围在西防线和东防线(石长城)之间。所谓丹河防线其实只是沿着丹河的一条谷地,缺乏高度,成了瓮中捉鳖之势。石长城本来是赵军防御秦军用的,现在却被秦军用来截断了赵军的归路。

    白起的做法,实际上是战术层面的迂回作战,即正面撤退,侧翼迂回到敌人后方,形成包抄,将敌人围困。如果是有经验的将领指挥赵军,是可以将白起的战术识破的,只要牢牢守住最后一道防线石长城,秦军就无法将赵军围困住。

    白起围困了赵军之后,又派另一支奇兵冲击赵军的中部,将赵军斩断,分成两截。

    四十多万赵军就此被困在了狭小的丹河谷地中,前后两段都自顾不暇,无法协同突围。四十多天后,粮草匮乏的赵军试图突围,主将赵括身死,四十万赵军被白起活埋。

    到秦赵长平之战结束时,秦统一六国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对于六国而言,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丧失殆尽。韩、赵、魏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消灭。齐国、燕国虽然由于偏安而暂时没有受到影响,却无力与占据了半壁天下的秦军抗衡。楚国的实力大打折扣,只有防守之力,无力组织进攻。

    公元前246年,经过了两个短暂的秦王之后,年幼的秦王政继承了王位。在吕不韦、李斯等大臣的辅佐下,秦国开始了最后的统一阶段。

    统一中最大的障碍仍然是赵国。长平之战后,赵国又涌现出一位优秀的将军李牧,在武灵王开创的军事传统下,继续与秦军抗争。为了对付赵国,秦军花了九年时间,才最终攻克了邯郸。

    赵国灭亡后,秦国统一的步伐迅速加快。此刻,韩国已不战而降。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灭赵后的大军在王翦的率领下,直接向北进攻燕国,燕国灭亡。两年后,在进攻楚国前,王翦的儿子王贲在伐楚前顺便灭亡了魏国。楚国的抵抗更久一些,经过李信的一次失败远征后,王翦重新披挂上阵,灭亡了楚国。从第一次出兵到最终结束,花了两年半时间。当秦军进攻齐国时,这个曾经的东方大国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就投降了。

    从最初的落地关中,到缓慢蚕食山东地区,到获得四川基地,进攻楚国,最后摧枯拉朽般横扫六国,秦国的成功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第一,关中地区的封闭环境,有利于秦国统一关中,又有利于秦国守卫边境,防止六国攻入家园。

    第二,同时获得关中和四川后,有足够的后方生产粮食,保证了军事供应。

    第三,秦国由于后起,国内的行政较为简单,便于商鞅通过变法将国家打造成一台战争机器,从民间压榨出最大的能量用于战争。

    第四,关中、汉中、四川地区的上游位置,便于秦国包抄进攻楚国,击溃这个最大的敌人。

    第五,中原地区的碎片化,让秦国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连横,各个击破。

    在秦统一的过程中,关中地区的优势地位显现无疑,也为那一个时代提供了胜利的法门,这个法门是:一、同时占领关中和四川,就有了足以对抗中原的资源优势;二、对于中原地区的人来说,如果不想被关中打败,就要避免关中和四川掌握在同一个敌人手中。汉高祖刘邦就是采取第一点统一了天下,而汉光武帝刘秀则是利用第二点,挫败了关中的敌人。

    在关中时代,秦统一的难度也是最大的,由于处于摸索阶段,许多战略都是由秦国的尝试而定型。比如,对楚地的打击必须从上游着手,并利用分路包抄,才可能取得成果,这一点被后来的王朝无数次利用。

    另外,从四川进攻湖南、长江三峡、赵武灵王的北方通道,都是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当这些战略要地被秦摸索出来,之后历代的将军们都可以循着秦的足迹去排兵布阵。加上人心逐渐适应了一统的局面,统一全国的难度在逐渐降低。这就是为什么秦国要花几百年完成的统一,到了汉高祖时期,只需要五年就可以复制一遍。


    (1) 吴忱、何乃华:《2万年来华北平原主要河流的河道变迁》,《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史记·燕召公世家》。

    (3) 参见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鹭江出版社,2017。

    (4) 《汉书·地理志》:“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皆韩分也。”

    (5) 《汉书·地理志》:“魏地,觜觿、参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强、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许、傿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皆魏分也。”

    (6) (英)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战略论:间接路线》(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7) 根据《史记》《战国策》整理。

    (8)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9) 《史记·秦本纪》。

    (10) 根据张仪测算,韩、魏两国士兵不过五十万人,见本节中的表。

    (11) 韩国有两个武遂,一个在现山西临汾一带,一个在现山西垣曲东南。此处指的是第一个武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