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无法击破的屏障
在第一次伐祁山失败的当年冬天,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由于前一次的失败,诸葛亮已经带上了很浓的宿命论色彩,在给皇帝的信中,语气中透露出“北伐未必成功,但不北伐必然灭亡”的意思。
之所以在一年间两次北伐,在于这一年,魏国与吴国突然发生了冲突,当年曾经击败刘备的陆逊再次击败了魏军。诸葛亮希望趁这个时机,从西面进攻魏国,与吴国形成呼应。
但第二次行动比第一次失败得更快。由于第一次使用了祁山道与褒斜道,魏军都加强了防卫,诸葛亮这次选择了陈仓道进军。
陈仓道曾经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主道路,秦朝时期的关中四塞之一大散关,就在这条道路的北端,汉高祖伐关中就走的这条路。但这条路到了曹操时代就被破坏了,曹操退出关中时,对陈仓道进行了有计划的破坏,此后,陈仓道的地位被褒斜道取代。
诸葛亮选择陈仓道,也有出其不意的意图,然而北上后,却被魏国大将曹真阻拦,无法前进。随着粮食的告竭,诸葛亮只能退兵,这次短暂的北伐再次以失败告终。
随着诸葛亮对魏国的连续攻击,魏国也不甘只处于防守地位。两年后,魏军开始反击。
在大司马曹真的策划下,魏国进行了一次三面包围的进攻,从西、北、东三侧都动用大军向汉中进攻。
在西侧,以张郃为统帅,选择祁山道进军汉中。在北侧,曹真率领军队从子午道和褒斜道两条路直接进攻汉中。另外,由于从南阳到汉江的西城(现陕西安康)在魏国手中,曹真还设计了一条东道,命令司马懿从南阳出发,沿汉江谷地进入西城,再沿汉江而上到达汉中。
曹真的目的是三路大军齐发,共同包围和拿下汉中,再以汉中为基地进攻四川。但在出发之初,他的计划就出现了问题。
在北侧和东侧,曹真和司马懿率领的主力军遭遇了三十余天的大雨,山洪暴发摧毁了道路,还没有到达,就损兵折将。而诸葛亮在各条道路的出口都进行了重点防守。于是,群臣纷纷劝谏不要进军,魏明帝只好下令召回了大军。
在西侧,情况又有不同。由于西侧的祁山是诸葛亮重点利用区域,蜀军在这里不是纯粹的防御,而是带着进攻意图。诸葛亮派出魏延等人率领一支军队,绕过张郃军,进入魏军的后方一路骚扰,由洮河谷地一直进入湟水,直达青海省与甘肃省接壤的羌中地区。
魏延的进军再次将西部的地图扩大。之前,陇右战争的中心区域在甘肃天水,而蜀军此次却将触角伸出了甘肃之外,到达了青海东部,青海这个边缘省份进入了中原的视野。诸葛亮死后,蜀国大将姜维能够去西部发展,就与魏延在西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有关。
在蜀军的防御下,魏军的攻势被遏制住了。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进行了他一生中的倒数第二次北伐。这次北伐仍然以祁山和陇右为出击目标。前几次北伐最终都受困于粮草危机,蜀汉的粮草除了一部分来自汉中之外,更多的是来自成都所在的四川盆地。
在古代,粮草运输多借助水路,进入陇右的粮草多采取从嘉陵江进入汉中地区,再沿着嘉陵江支流西汉水接近祁山一带。再往上,运输就必须走陆路,也是在这一次,诸葛亮设计了传说中的“木牛”来运输粮食。木牛的形状和制造技术都已经失传,作为合理猜测,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在山路运输粮草的车辆。
携带木牛的军队到了祁山,但这次,他们碰到了强大的对手——司马懿。
由于曹真患病,魏军临时换将,由司马懿代替曹真进行指挥。司马懿上任伊始,就展现出了魄力。由于进军关中的路有五条,魏国还不确定诸葛亮走哪一条,大臣们大都赞成对五条路分兵把守。但司马懿却认为,分兵把守是分散了兵力,而要想获胜必须集中兵力,他没有采纳在散关、斜谷处处设防的提议,而是率领所有人马奔赴陇右。
在陇右,司马懿留下一部分兵力守住上邽(在天水旁边),稳住了天水,随即率主力南下,保卫祁山。
不想,就在司马懿主力南下后,诸葛亮却分兵北上攻取了上邽,这就截断了司马懿的后勤线,迫使他回军。
这次战斗让司马懿明白,要想击败诸葛亮并不容易,主动出击不是最好的选择。从此时开始,他采取了另一项策略:闭门不出,等待蜀军粮食耗尽,自动撤退。蜀军最大的问题不是兵力,而是后勤能力,看透了这一点,就决定了魏蜀战争的走向。
果然,在司马懿的坚守下,蜀军只好撤退。
蜀军的撤退,基本上已经证明,从四川和汉中单臂出击,几乎没有可能击败位于陕西的敌人。汉高祖从汉中的逆袭在历史上只能发生一次,却再也不会发生第二次。由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持续发展,四川的定位只能是偏安一隅。这个结论在现在如此明了,却是当年诸葛亮用血和泪尝试过,才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