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的四条进攻线

    谁也没有把一个小小的叛乱分子当回事。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党项人李继迁打出造反的大旗时,没人想到他会成为北宋王朝的心腹大患。

    西夏的起源,按照史书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的皇族拓跋氏。实际上,它可能与川西甘南地区的羌族人有血缘关系。在唐五代时期,党项人一直是活跃在西北的一支重要势力,分布在如今的陕西西北、宁夏等地。

    宋太宗时,党项首领李继捧向宋称臣,留在了京师。宋朝派遣官员统治党项人的居住地。

    李继捧归顺宋朝时,他的弟弟李继迁居住在银州(现陕西省米脂县境内),宋朝派员接收银州时,李继迁不合作,率领几十人逃往了茫茫北方。在如今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有一个巨大的沼泽地,叫地斤泽,这里成了李继迁的根据地。

    李继迁和他的儿子李德明或战或降或叛,在不经意之间,攻克了宁夏、甘肃、内蒙古境内,以及陕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在西北形成了割据。北宋前往讨伐的军队即便能够暂时获胜,却无法阻止李继迁的渗透。对于宋军来说,他们的进攻是点状的,而李继迁在西北的势力则是面状,以点控面,最终必定无法成功。

    和北宋边界稳定后,党项人已经将北宋西北的土地尽数掠走。他们活动的中心地带,在灵州(现宁夏灵武)和兴州(现宁夏银川)地区,也就是如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腹心地带,向西占据了河西走廊,向东到延安以北和以西地区,向南则抵达宁夏固原以北,以及甘肃兰州附近。

    在青海地区,分布着一些吐蕃族的部落,他们保持着与北宋的友好关系,为了切断吐蕃部落与北宋的联系,夏人还进军到甘南地区,这里也就成了西夏人入侵的最南端。

    当西夏的崛起成为事实,宋军开始采取守势,在西北边境地带建立了一系列的堡垒进行防御。

    北宋在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主要有六个路,每个路以管辖的两个最主要城市命名,分别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兰会路、熙河路、秦凤路。

    鄜延路以鄜州(现陕西省富县)和延州(现陕西省延安)为中心,是对夏的最东部的前线地带。环庆路以环州(现甘肃省环县)和庆州(现甘肃省庆阳)为中心。泾原路以泾州(现甘肃省泾川)和原州(现甘肃省镇原县)为中心。兰会路以兰州和会州(现甘肃省靖远)为中心。熙河路以熙州(现甘肃省临洮)和河州(现甘肃省临夏)为中心。秦凤路以秦州(现甘肃省天水)和凤州(现陕西省凤翔)为中心。

    在这六路中,又实际上包括了四条宋夏对峙的军事线,也就是西夏攻打宋军的线路。

    第一条在鄜延路境内,也就是从陕西的正北方,以延安为中心,经过陕北的大沙碛(北宋称为旱海)进攻银川。

    第二条在环庆路,以环州为中心,从青刚川(现环江,黄河支流)直下,向黄河挺进,进攻银川。

    第三条是从泾原路出发,经过镇戎军(现宁夏固原),沿鸣沙川(现清水河,黄河支流)向黄河挺进,到中卫再向北进攻银川。

    第四条在兰会路境内,从兰州出发,沿黄河直捣银川。

    至于秦凤路和熙河路,相对更靠南,从这两路前往西夏,往往要先经过泾原路或者兰会路,所以陕西六路一共有四条进攻线。

    离开这四条线,从西夏到北宋的边界就要经历一系列的山脉和沙漠。在北方河西走廊,是巨大的祁连山将西夏与北宋、吐蕃隔开;黄河与河西走廊之间则是广大的沙漠地带,无法通行。在南方则有六盘山、横山组成的陕北山脉,将关中平原与陕北沙碛隔开。在机器时代之前,这些地方除了固定的山口之外,人类要想穿越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这四条进攻线中,尤其以鄜延路进攻线和泾原路进攻线用得最多,这两条路开通得最早,也是西北通往关中平原的最主要通道。在面对西夏所在的银川地区时,更是千里跃进的最佳位置。宋夏战争的发生地,大都在鄜延路和泾原路所在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