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不再是附庸

    历史上将赤壁之战视为南北战略的转折点,也是开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模式的第一场战役。

    对于刘备而言,这场战役的意义却是:它使得早已希望渺茫的“隆中对”战略复活了,荆州本来已经输给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借助余勇,孙刘联军从曹操手中又夺回了荆州城和南襄走廊的南部。

    由于诸葛亮的事先预置,当曹操战败,周瑜与曹操在江北周旋时,刘备乘机派兵将长江以南的四个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一一收入囊中,将现今湖南的南部地区变成了刘备的势力范围,加上在江夏的刘琦,刘备实际上控制了湖南、湖北的广大土地。

    然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并非只有他一个人能看懂,实际上当时有一批人都看到了荆州所在的两湖盆地和四川的重要性。

    在这些人中,对问题看得最清的是东吴都督周瑜。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拿来反衬诸葛亮的智慧。但在实际历史中,周瑜的才智和能力却并不在诸葛亮之下。赤壁之战中,周瑜的火攻之计最终打败了曹操的水军。同样是周瑜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有着最深刻的认识。

    赤壁之战后,周瑜牢牢地将荆州的主城江陵控制在手,避免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过大。当刘备希望获得更多的地盘时,周瑜仅仅是割了两个县给他,而战略地位最重要的江陵仍然归属东吴。

    但周瑜的防范却被别人破坏了。当刘备向孙权提出要借荆州时,主张孙刘联合的鲁肃竟然力主将荆州借给刘备。于是,孙权调回了周瑜,刘备得到了荆州的主要区域。

    鲁肃的目的是让刘备正面面对曹操,为东吴挡住曹操的进攻。却没有想到,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实际上也阻断了东吴进攻四川的通道。当年张竑提出的江东战略也不再完整,因为东吴丢失了两湖盆地,就只能成为割据政权,无法做到统一中国了。

    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又对孙权提议分割刘备的势力。他认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又有关羽、张飞的辅佐,必然不会久为人下。要想让刘备彻底屈服于东吴,只有把刘备迁到吴国去,给他建筑宫室,送给他美女,让他耽于享乐。同时,将张飞、关羽分开,让他们驻扎在不同的地方,置于东吴将领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利用他们的价值,同时不会被他们所伤。而鲁肃提出的借给刘备荆州,并让他们合兵一处的做法,是留下了巨大的后患。

    然而,孙权为了对付曹操,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随后,周瑜再次提出了另一条战略:进攻四川。

    在周瑜版的进攻四川中,将主动权掌握在东吴手中,由东吴合并刘焉,完成南方的统一,再进攻汉中的张鲁,掌握进入甘肃的道路,再与甘肃境内的马超联合,形成对陕西的大包围。夺取陕西后,就拥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压迫中原的曹操并击败他。如果他的计策得以实现,势必意味着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失效。

    孙刘双方围绕着到底谁来进攻四川,展开了一系列的钩心斗角。

    最初,孙权提议由双方共同组成联军进攻四川。刘备认为,由于他处于中间位置,等攻下四川后,孙权很难越过他进行统治,四川必然是他刘备的,想答应下来。但荆州主簿殷观认为,孙权是想让刘备打头阵做牺牲,一旦攻打不下四川,刘备的实力势必被削弱了,会被孙权所乘机。刘备采纳了手下的建议,阳奉阴违赞扬孙权的提议,却不出兵。

    当孙权准备独自攻打时,刘备开始威胁他,表示刘焉是自己的宗亲,不能放任别人伤害亲戚。他派遣关羽、张飞、诸葛亮各守要害,将所有的道路都卡死,避免吴军通过。

    就算这样,刘备仍然无法抵挡周瑜并吞四川的决心。在孙权的许可下,周瑜紧锣密鼓地准备起伐蜀行动来。

    然而就在这时,上天帮助了刘备:在追击曹操的战斗中,周瑜被曹仁的部队用箭射伤,身体一直不好,赤壁之战两年后,周瑜突然间死在了任所。周瑜死后,继任的恰好是主和派的鲁肃。东吴攻打四川的危险过去了,将四川留给了刘备和诸葛亮去征服。

    与诸葛亮一样对四川重要性了如指掌的,还有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庞统。在刘备所有的人马中,庞统是伐蜀最坚决的支持者。当刘备因为与刘璋的宗亲关系犹豫不决时,庞统却力主进军蜀地。

    中原的形势再次帮助了刘备。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因为从东方进攻长江流域受阻,决定西进包抄。曹操的做法是:先进攻位于汉中的张鲁,在取得汉中之后,从北路进攻四川,一旦拥有了四川,就可以从长江上游向下游进攻。

    在中国历史上,张鲁一直是一个异数。与欧洲不同,中国缺乏严格的政教合一政体。但有趣的是,张鲁却在三国的乱世中把握住机会,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他首先创立的是一个教会——五斗米教,这是一个带着黄巾精神的道教组织,再通过这个教会控制了地方政权,成了汉中的主宰。

    曹操的军事行动让陕西(关中)地区的军阀产生了误解,这些军阀虽然都暂时承认了曹操的权威,却并不希望丢掉军队。当曹军借道陕西进攻汉中时,军阀们担心曹操是冲着自己来的,于是,在马超和韩遂的旗帜下,关中军阀开始反叛。曹操用了一年时间,才击败了关中军阀,完成了关中地区的再统一。

    曹操在陕西的军事行动引起了四川刘璋的惊慌,他意识到,曹操一旦解决完陕西,就会顺势进攻汉中的张鲁,而汉中是四川的门户,一旦汉中丢失,曹军就会继续南进,拿下四川。这是秦汉以来中原和关中进军四川的常规步骤。

    作为反击,刘璋必须赶在曹操之前拿下张鲁的汉中,做好防守,才能保护四川的门户。

    但刘璋的军队早已习惯了四川的安逸环境,缺乏战斗力,必须引入新的力量才能击败张鲁。别驾从事张松乘机劝刘璋借刘备的兵对付张鲁,放刘备入蜀。 (8) 刘璋派遣法正去迎接刘备。不想法正却做了内应,见到刘备后,向刘备陈述可以借机获得四川。

    入蜀后,刘备带去数万大军,刘璋又给了他三万人,虽然庞统、法正等人力主直取刘璋,但磨不开面子的刘备还是率领着人马缓慢地向汉中进军。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出征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救。磨磨蹭蹭还没有到达汉中的刘备乘机向刘璋申请回军,双方开始起冲突。

    刘璋杀了刘备在成都的内应张松,并下令关防不要让刘备通过。这正好给了刘备借口,他挥师向成都进军,同时命令除了关羽镇守荆州之外,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都从荆州出发,沿长江进入四川,形成钳形攻势,双方的战争正式爆发。

    这次战争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才告结束,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占据了四川地区。在同时拥有了荆州和四川之后,诸葛亮的《隆中对》距离实现又前进了一大步。

    然而,对诸葛亮战略的考验并没有就此结束,这次对刘备发难的不仅有老对手曹操,还包括他的盟友孙权。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就在刘备获取四川无暇顾及汉中之时,曹操对汉中发起了闪电战。这次战争从三月开始,曹操率军出现在通往汉中的陈仓道上,到七月已经攻克了汉中的中心南郑,将张鲁的军粮府库一窝端。张鲁逃往四川北部的巴中地区。

    当年十一月,由于刘备对巴中的进军,张鲁再次逃窜,投降了曹操。作为一股势力,张鲁和他的五斗米道就此结束。刘备与曹操的边界也划在了金牛道的两端,曹操控制了汉中,刘备得到了巴中。

    这样的结果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是不利的。在战略中,蜀军必须占领汉中,才能以汉中为跳板进攻陕西地区,与荆州的关羽做配合发动钳形攻势。失去了汉中,就没有了从西部北伐的落脚点。

    就在曹操获得汉中的同时,东吴对刘备的发难也来了。当初刘备名义上是从孙权的手中借走了荆州,既然他占领了四川,有了根据地,孙权随即派人来索要荆州。

    如果归还了荆州,刘备就丧失了从东部北伐的落脚点。由于汉中在曹操手中,荆州如果再给了孙权,统一中国就无从谈起。

    为了拖延孙权的要求,刘备提出:只有当他从四川北上,获得了凉州(在现在的甘肃一带)时,才会归还荆州。

    刘备的托词让孙权大怒。在与刘备打交道的过程中,孙权积累了一肚子怨气。早在进攻成都问题上,由于刘备一直欺骗孙权,孙权就气愤地咒骂:“猾虏乃敢挟诈!” (9)

    作为对策,孙权对刘备发动了有限攻势,派遣吕蒙向两湖盆地进攻,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率军进入荆州,派遣关羽在益阳与东吴对峙。

    此刻对于蜀汉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再次出现了重大考验,荆州和汉中缺一不可,而蜀汉却两面受敌,到底如何选择才能保证战略的顺利推进?

    政治智慧最后一次保佑了刘备的政权。在诸葛亮、法正等人的努力下,刘备确定了继续联合东吴的政策。在荆州问题上,双方各退一步,以湘江为界将荆州划分成两半,其中江夏、长沙、桂阳所属的东区归东吴,南郡、零陵、武陵所属的西区归蜀汉。这样的划分既满足了一部分东吴的领土要求,又为刘备保留了北进的基地。作为南襄走廊最核心的南郡留给了他。

    不过,由于湘江并非天险,以湘江划分的国界处于不稳定状态,任何一方想攻打另一方都很容易。这种不稳定的国界更加倚重于双方的和平诚意。任何一方如果另有企图,都会打破这种微妙的国界平衡,为未来留下隐患。

    与东吴的纷争暂时解决后,法正劝刘备借曹魏内乱之时,向汉中进军。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最具有希望的一年。这一年,刘备从西部大举进攻汉中地区,而东部荆州的关羽也在准备北上抗曹。荆州和汉中这两个着力点形成的钳形攻势正在展现出威力。

    第二年,刘备在汉中有了巨大的收获,曹操在汉中地区的主帅夏侯渊完败被斩,曹魏撤出汉中,刘备加冕汉中王。

    这时可以将刘备与当年的刘邦做一个对比。刘邦也是封为汉王后,同时控制四川和关中,吹响了兼并天下的号角。刘备也和刘邦一样同时获得了汉中与四川。但刘邦时,天下一共有十九个王,是一团乱粥。而刘备时,天下三分,要想进攻就不容易了。

    更何况这时的中原和江东都已经发展起来,要比当年的实力强大得多,四川和汉中在世界中的地位实际上下降了。

    不过,刘备比刘邦多了一个荆州,也就多了一条进军中原的道路,使得他同样有希望统一天下。

    与此同时,关羽以荆州南部为基地开始北伐,他的首要目标是南襄走廊上的襄阳和樊城,在这里,他水淹七军,斩魏军大将庞德,并迫使于禁投降。主将曹仁侥幸逃走。

    如果攻下樊城,蜀军将径直北上南阳,打开走廊的北端,中原已经在朝着关羽招手。

    钳形攻势显出了极大的威力。但就在这时,东吴的行动却让诸葛亮设计的奇谋战略功亏一篑,成为千年的遗憾……


    (1)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2)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英雄记曰: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

    (3) 根据《三国志》与《后汉书》。

    (4)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引《吴历》:“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5)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军队)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6)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7)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8)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

    (9)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