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隆中对”战略的失败:武侯伐岐山的是是非非(公元220—公元234年)
决定“隆中对”战略失败的,是吴蜀战略的冲突。吴国试图利用江东为基地统一南方,蜀国试图占据西南和中南,再反攻北方,这两个战略最多只有一个能够实现。当蜀国在实施“隆中对”战略时,吴国夺取荆州的计划,最终破坏了诸葛亮的全盘部署。
吴蜀虽然达成了划湘江而治的协议,但由于湘江不是天险,双方的边境是不稳定的,要么蜀国将吴国赶入赣江谷地,要么吴国将蜀国赶到四川,才有可能形成稳定的边界。
丢掉了荆州,意味着蜀国北伐的钳形攻势丢掉了最主要的一钳,再也没有了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丢掉荆州后,诸葛亮的北伐只能从汉中进攻关中。从汉中进攻关中的道路一共五条,诸葛亮的北伐就是在这五条道路中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过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选择了最西面的祁山道,从天水方向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以达到奇袭的效果。但由于马谡丢失了陇山道上著名的连接点街亭,造成蜀军无法翻越陇山,第一次北伐失败。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选择了陈仓道,仍然失败了。之后,魏国分三路进攻蜀国汉中,也失败了。巨大的秦岭对于双方都是无法克服的障碍。
诸葛亮倒数第二次北伐,遭遇了司马懿的闭门不战。蜀军耗尽粮草,只能退军。这次退军,也证明,从四川和汉中单臂出击,几乎没有可能攻克关中。汉高祖乘三秦分裂夺取关中,只是孤例。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着重解决粮草问题,他采取了屯田的做法。但他的死亡为这次本有希望的进军画上了句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的钳形攻势正撼动着曹魏的西南防线,年迈的曹操在保汉中还是保襄阳的选项中犹豫不决。这时,蜀汉的东线大将关羽收到了一位东吴年轻将领的书信,信中带着谦卑和仰慕的语气向老前辈致敬。这位年轻的将领就是陆逊。
陆逊之前,东吴的西线将官是老谋深算的吕蒙。正是吕蒙的偷袭,使得蜀汉失去了荆州东部、湘江以东的三个郡。然而,吕蒙的身体已经很差,孙权考虑到他的健康,将吕蒙调回了首都建业,用陆逊来取代他。
陆逊接替吕蒙后,立刻给关羽写信。在信中,他作为同盟,对关羽的功绩大加赞赏,将他比作晋文公和韩信,又千叮万嘱,让他小心曹军的阴谋,以求取得完胜。 (1)
关羽收到陆逊的信,意识到东吴换这个毛孩子为将,是解除了东面的隐患。在吕蒙时,由于吕蒙是收复荆州的鹰派人士,关羽在向北进攻曹魏的襄阳、樊城时,并没有忘记在南面的公安和南郡留下大量的兵士,以防范吕蒙可能乘人之危。陆逊替代吕蒙后,由于北方战事久拖不决,向着不利于蜀汉的方向发展,关羽开始将南方的军队向北方调动,以求尽快结束北方的征伐。
随着北方战事的拉长,军队的粮草也成了大问题,关羽将南方的粮草储备也运往了北方。
但在做这些调动时,关羽并不知道东吴真正发生了什么。
实际上,吕蒙的病并没有严重到必须召回的程度。关羽一发动北伐,吕蒙立刻给孙权写信,主动要求召回。他这样做,正是希望关羽会放松警惕,而自己回到建业,更便于组织军队和后勤,以便完成一次奇袭。
在吕蒙回建业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位青年。这位青年专程赶来看他,责问他为何在如此重要的关头离开岗位。
吕蒙回答:因为我病了。
这位青年立刻提议:既然你病了,关羽就会放松警惕,等你到了国都,请禀告君主,制定好计策来收复荆州。
吕蒙吃惊于青年的老练,但仍然托词说关羽英勇善战,又拥有人心,不容易攻打。
然而,吕蒙一见到孙权,立刻向他推荐这名叫陆逊的年轻人,让陆逊代替自己镇守东部。于是,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在吕蒙与这位年轻人的手中拉响了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