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险可守的边境线
回顾一下北宋与辽国的边境线。
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北宋与辽国之间缺乏天险,在河北广大的平原地区,形成了一条几乎无法守卫的边境线。
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与辽国进入了和平状态。但为了防范未来的风险,巩固北方防线,北宋政府采取了广修城堡的策略,在边境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堡垒。辽国如果要进攻北宋,必须突破这些堡垒群,才能到达黄河地区。过了黄河,才可能接近北宋的首都汴梁。不过,由于地势过于平坦,一旦敌军突破了黄河,首都基本上就没有了保卫的价值。
在北宋的防御体系中,可以分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紧贴辽国占领区,在山西,以恒山、句注山为界,两国之间最著名的三个关隘是宁武关、雁门关和平型关。在河北,北宋在大清河、拒马河构筑防线,在河畔有益津关、瓦桥关和岐沟关三关。在霸州、雄州、易州、定州、保州(现河北省保定)、祁州(现河北省安国)等地,则设立了大量的堡垒驻军。
如果辽人攻克了第一道防线,则会遭遇北宋以滹沱河为中心构建的第二道防线,这条防线上有瀛州(现河北省河间)、沧州、冀州、贝州(现河北省清河)、邢州(现河北省邢台)等城池,可在受到进攻时互相援救,形成互保。
宋代的第三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就是黄河防线,其中著名的城市是大名、滑州、澶州、濮州、郓州(现山东省东平)、博州(现山东省聊城)、棣州(现山东省惠民)、齐州(现山东省济南)等地。
宋太祖当年为军队的冗兵感到忧虑,但直到北宋灭亡,仍然无法解决冗兵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北方防线无险可守,只能靠人来堆积。
即便是和平时代,由于河北地区需要守卫的城池太多,军队仍然无法削减。河北平原本来是北宋的粮仓,但当它成为两国边境,需要投入重兵进行防卫时,其农业和经济价值也受到了影响。也是从这时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正式超越了北方。
当和平到来后,辽国的军事能力也在退化。由于长期不用打仗,加上地理位置过于偏北,辽国的经济一直无法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到最后,随着蒙古人和金人的崛起,辽国显出了颓势,无法应付更加北方的敌人了。
从战争和对抗程度上看,对北宋造成最大危害的不是辽国,而是西北的西夏。北宋与辽国的战争持续了二十几年就告结束,之后双方维持了一百年的和平。但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却进行了一百多年,直到北宋被金灭亡,与西夏不搭界了,双方的战争才告结束。
为了应付与西夏的战争,北宋的财政步入了危机,皇帝开始四下找钱,却始终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北宋在河北的冗兵既拖累了财政,也没有起到保家卫国的目的,可谓得不偿失。
(1) 关于燕云十六州有不同的说法,有时人们将营、平、滦三州算入,就变成了十九州。营、平、滦也位于山前。当瀛州、莫州被周世宗夺回后,人们又常把景州(现河北省遵化市)和易州(现河北省易县)加进去,仍然构成十六州。宋徽宗时期,与辽、金交涉时的十六州指的就是后者。
(2) 《宋史·食货下一》:“至道末,天下总入缗钱二千二百二十四万五千八百。天禧末,上供惟钱帛增多,余以移用颇减旧数,而天下总入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出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七万五千二百,而赢数不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