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长战线
汉与匈奴的战争,可能是中国战争史上最长的战线之一。在鼎盛时期,这条战线的东线在辽西一带,而西线则到达了新疆西部。这条战线如此漫长,是因为南北的两大文明都达到了一次巅峰。北方的游牧民族统一在匈奴之下,而南方的大汉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也处于经济高峰。
在这漫长的边境上,又有若干个战略要地,成了汉政府控制全局的关键。
在这些战略要地中,最突出的是黄河组成的特殊地形。在中国的北部,黄河从甘肃北上,拐了个“几”字形的大弯,经过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诸省份。这个“几”字形大弯容纳了一片东西近四百公里、南北六百多公里的庞大区域。这个区域包含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在南部仍可农耕,随后是连绵的山脉,最后过渡到荒滩和草原。秦朝在巅峰时期,曾经把整个河套地区纳入了版图。到了汉初,位于陕西榆林和延安以外(以北和以西)的河套地区已不再为汉人所有,成了游牧民族的天堂。
这里也是游牧民族向关中地区发动进攻的大本营。只要占据了河套,眼前就摆着两条路可以直趋关中:一条顺着黄河南下,在如今的宁夏中卫市,顺黄河支流清水河而上,进入固原盆地,再走经过萧关的回中道进入关中;另一条则是从延安翻越北山的道路,秦始皇利用这条路修筑了秦直道,从黄河北岸的包头直达长安。
从河套再往北,就是著名的阴山山脉。秦始皇为了保护直道,在阴山山麓建筑了秦长城。
阴山是游牧民族的家园,在南部有着广大的草场,北方则更加荒凉,并逐渐过渡到戈壁地貌。在如今的中国和蒙古交界,是著名的大戈壁,戈壁北方叫漠北,南方叫漠南。班固的燕然山就在漠北的南沿地带,没有深入蒙古草原。
从河套往西,在黄河西岸,就是著名的贺兰山,这座山现在以岩画和西夏王陵著称,在两千年前曾经是汉匈争夺的重要地区。
贺兰山以西,越过沙漠,就进入了河西走廊的范围。河西走廊是汉代入西域的必经之路,也是匈奴东西交通的要道。
从河套往东,则进入了山西北部的山地,这里分布着一系列的碎山和小平原,在战国时期,这里是代地的一部分,代地(中心在现河北蔚县)曾属于赵国,楚汉相争时期单独成国。继续往东翻越五台山和太行山,就进入了燕、赵的领地。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汉政府继承和修建了若干个城市,以满足对于北方的防御,最著名的是平城(现山西大同)和马邑(现山西朔州)。
汉高祖时期,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勾结匈奴造反,汉高祖在平定韩王信之后,顺便想试一试匈奴的战斗力,被匈奴大军团团围困于白登山,差点儿做了俘虏。白登山就在当时的平城、如今的大同。
除了平城和马邑之外,著名的城市还有平城西面的雁门,也就是现在的雁门关所在地附近,雁门西面则有定襄,以及黄河河套东北角上的云中。在黄河河套的西北角内外,则分别有五原和朔方,后者是汉武帝时期新筑的城市。
在平城以东,五台山脚下有代城(现河北蔚县境内),继续往东,在如今的北京附近,有上谷和渔阳。
而在河西走廊地区,当霍去病平定了这个区域后,汉武帝修筑了四座城市,分别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构成了著名的河西四郡。
这些城市之间建立了大量的长城和烽燧,以保证彼此之间的联系。卫青、霍去病等人伐匈奴的出发地,也大都在这些城市。
另外,双方的首都所在也影响了各自的战略。汉代的首都在长安,距离河套地区、固原、天水、河西走廊等地较近。这些地方决定了首都的命运,因此,汉政府的军事出发点首先是进攻这些地方,保证首都的安全。
而匈奴的王庭却包括了两个部分,在漠北(如今蒙古境内)的王庭,汉军几乎很难到达。在漠南匈奴也设了王庭,位于现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距离山西、河北、北京都不算遥远。
除了王庭之外,匈奴单于王庭东面的广大区域,从王庭直到辽宁境内,是左贤王的居所;西面广大区域,从王庭直到新疆,是右贤王的居所。
汉军的打击常常落在右贤王的辖区,所以右贤王的损失总是更加惨重。而匈奴人的打击则更加倾向于放在东面,给汉军的渔阳、代、上谷造成了持续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