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帝国的衰落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废黜了晋恭帝司马德文,灭亡了东晋,建立了南朝宋。
刘裕一生南征北战,除了篡晋之外,还灭掉了南燕和后秦,重新掌握了四川,将南朝的领土扩张到最大。宋武帝、文帝时期,也是南朝发展的巅峰。这个时期,南朝的疆域一直扩张到了北方黄河的南岸,与北朝相对峙。而作为中部战略据点的彭城、下邳、寿春、南阳、南郑等地都掌握在南朝手中。
除了与北朝在中部地带厮杀之外,在南方沿着长江的内斗仍然是主旋律。南朝宋第二个皇帝宋文帝由于想改立太子,被太子刘劭杀死于宫中。随后,武陵王刘骏在长江中游西阳(现湖北省黄冈)起兵对抗,获得了荆州集团的支持,率军沿权力轴心进攻建康,杀掉了刘劭即位,史称宋孝武帝。之后荆州集团又拥立南郡王刘义宣起兵反抗孝武帝,被镇压。
孝武帝死后,十六岁的皇太子刘子业继位。由于刘子业(前废帝)声色犬马和倒行逆施,最终被刺杀。这时,在权力轴心的两侧出现了两个皇位竞争者。
在下游的建康,继位的是明帝刘彧,而在权力轴心的另一端,则是镇守江州的晋安王刘子勋。刘子勋是孝武帝的第三个儿子,而宋明帝刘彧只是孝武帝的弟弟、宋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从继承世系上来说,刘子勋更有资格取得皇位。
刘子勋的起兵也更早,在前废帝还在位时就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不过,由于前废帝是在建康被杀的,刘彧就乘机登上了皇位,占据了首都的先机。
但形势对刘彧却非常不利。全国大部分的地方官员都选择了支持刘子勋来对抗刘彧。徐州、冀州、郢州、豫州、益州、湘州、广州、梁州等地都是刘子勋的支持者。而刘彧获得的,只有首都建康,以及丹阳、淮南等几个郡而已。当大部分的州郡都选择支持对手,而所有的粮食都不送往首都,刘彧的处境就很危急,陷入了几乎必败的境地。
为了说明刘彧处境的危急,我们可以通过权力轴心体系来看。在以往的对抗体系中,战争的双方往往各据权力轴心的一端,一方占领荆州及其周围,另一方占领建康及其周围,而战场往往设在江西九江到湖北武汉之间,并逐渐向战败的一方境内推移。在刘彧与刘子勋的作战中,刘子勋占据了权力轴心的中间位置(九江),整个权力轴心的上游(荆州方向)都是他的支持者。除此之外,从江西赣江、湖南湘江直到广东,也都支持刘子勋。更致命的是,在以往,首都建康以东往往是建康方面的支持者,特别重要的是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苏州、杭州一带,这两个地方是首都的巨大粮仓,但这一次,吴越地区也加入了刘子勋的队伍,将建康从东面包围了起来,使建康方面成了孤军。
刘彧唯一的机会,就在于能够平定吴越,将这个后方的粮仓收回,才有可能集中兵力西向,沿着权力轴心向九江、荆州进攻。但在四面楚歌之下,到底谁有能力完成这件逆天的任务呢?
一位叫作吴喜的人出现了。东晋南朝时期,受重用的往往是武将,而吴喜却是个典型的文人,掌管图书、卖弄刀笔,在当时并不为人所重。此刻,吴喜却要求刘彧给他三百人马,前去平定吴越。由于要求不高,刘彧强压下各方的质疑,将吴喜派往东南战线。
虽然吴喜是文人出身,却出使过几次吴越地区,他做事公道,性情平和,得到了当地人的信任。当他进军时,各地纷纷望风而降。
吴喜从太湖西岸掠过,直插钱唐(现浙江省杭州),再进攻会稽(现浙江省绍兴),并派另一支人马进攻吴郡(现江苏省苏州),于是整个东方被迅速平定。
东方的安定,使得刘彧有机会西进与刘子勋在长江决战,扭转了败局,成为皇位竞争的胜利者。
吴喜的平吴之战,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长江攻防战的另类样本:当苏杭地区不稳定时,对建康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如果想对外作战,必须首先平定东方,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的支援基地。
事后来看,宋明帝刘彧的掌权对于南朝并非福音。宋明帝性格猜忌,心狠手辣,杀掉了所有威胁他的宋室王侯,让南朝宋本来就不稳固的执政基础变得摇摇欲坠,为萧道成的篡权做好了准备。对功臣,他也绝不手软,就连立了大功的吴喜也被杀死,原因仅仅是他太受欢迎,对皇太子不利。
明帝死后,萧道成逐渐掌握了大权,并以首都健康为基地,消灭了反对萧道成、占据了上游荆州的沈攸之。最后,萧道成篡夺了南朝宋的皇位,建立了齐国,这是南朝的第二个朝代。
只不过,经过了太多厮杀的南朝越来越弱小,并逐渐丧失了北方的土地。最先丢失的,是如今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和以东的土地,随后在中原地区的势力也逐渐缩水,到后来,不仅黄河流域全部丢失,就连淮河流域也丢失了一半,也就是淮河以北的地区大都被北朝占领。到这时,南朝已经越来越无力与北朝对抗了。
而对南朝衰落影响最大的,除了宋明帝以来的内乱之外,另一个则是梁朝时期的侯景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