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从化外到关中
在如今的河北易县,有一片巨大的废墟记录着两千多年前的战争。
现在易县最著名的地点是清朝皇帝的西陵,以及穿越太行山的关隘紫荆关,熙来攘往的游客大都匆匆而过,前往这两个知名的景点。游客们很少知道,在县城外的南方几里处,就是当年一个巨大的都城所在。
战国时期,这里叫燕下都,如今的遗址内仍然耸立着数座巨大的夯土墩台,它们是当年宫殿的遗迹。根据当地的传说,燕昭王招贤和燕太子丹请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可如今这片遗迹上最大的谜题却是十几座巨大的土丘。当人们无意中打开其中一个时,却发现了中国仅存的京观遗存。
所谓京观,是指战争中,战胜者把战败者的头颅收集起来,集体埋葬形成的土丘。当成吉思汗的蒙古人横扫中亚,修筑人头金字塔时,实际上他是继承了汉族人的传统。燕下都京观的发现,至少表明中国自从战国时期,就有割去人头聚集成塔的习惯。
公元2015年7月底,我到了燕下都城南五里的解村,看到了那几座土丘。虽然说这种土丘曾经有十四座,但我去的时候,大部分都已消失,有显著地表凸起的只找到了三座。
在其中的一座土丘上,有一个巨大的盗洞,地上散落着大量的头骨碎片,有的相对完整,有的已经在水浸的作用下,变得像一团海绵。在地表最多的是人类的牙齿,这些牙齿都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士。据估算,每一座土丘下都埋葬着上千个人头,十四座土丘内的人头总数将有数万个。
至今,没有人说得清楚这些战士死于哪场战争。最可能的战争是发生在燕王哙三年(公元前318年)的子之之乱。根据史书记载, (2) 燕王哙学习尧舜禅让,将燕国的王位让给了国相子之(可能也是燕国宗室),他的太子随即发动叛乱,引起了一场燕国内部的大屠杀。随后,齐国和中山国乘机侵略了燕国。直到太子平继位成为燕昭王后,这场动摇了燕国根基的内乱加外患才终告结束。
这些人头可能就是在子之之乱中死难的士兵。不过,我们却不知道他们到底属于子之的人马,还是太子平的人马,抑或是赶走齐国侵略者时遭斩首的敌方士兵。
在战国时期,类似规模的屠杀不计其数,人头墩在华夏大地上也不止一处。甚至这一处并不算最大的,只是它穿越了历史,保存到现代,让我们体会到当年的血雨腥风。
人头墩的发现也向人们揭露了战国时代的一个战争秘密。在春秋时期,战争不是以杀人为主,它只是一种政治手段,战争双方并没有想要灭绝对方,而是点到为止,最终是为了签订条约,获得对方几座城池。
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战争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并吞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消灭对方的国家。在战国时期,人们的国家归属感也非常强烈,一个赵国人哪怕投降了秦国,一旦被释放,他仍然回到家乡变成一个赵国人,下次打仗时,秦军又会在战场上看到同一个赵国人。
秦国唯一能够消灭赵国抵抗力的有效手段,就是将对方的年轻人都杀光。于是,战国时期的战争突然间变得血雨腥风,失去了原本文质彬彬的特征。秦国是最早体会到战争变化的国家,也更加娴熟地完成了对敌国有生力量的屠杀。
但在秦国崛起之初,他们首先要做的还不是与六国厮杀,而是怎样从化外的一个边缘小国变成统一关中的强国。
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后,整个关中盆地成了犬戎的牧马场。几乎所有的周王室诸侯都跟随平王逃往了函谷关以东,只有秦国由于地处偏远,留在了西方。
此刻的秦国也没有占领关中平原,而是在陇山西面、位于甘肃礼县的崇山峻岭中生存。不过,周王室离开后的真空,以及犬戎无力建立政治结构,给了秦国足够的机会。
秦人占领关中平原的第一步,是从襄公时期开始的。由于西部面临的戎人压力太大,襄公决定将秦人的势力向平原移动。秦襄公十二年(公元766年),他率领人马进攻了盘踞在岐邑的戎人,并死在了战争之中。他的儿子文公随后将都城迁往了陕西眉县附近的汧渭之会,进入了关中平原的西部,控制了如今的宝鸡地区。
文公在汧渭之会一共统治了四十六年,他南征北战,将盘踞在平原中西部的戎人赶走。秦国的胜利让那些留在西部的周朝遗民看到了希望,他们成了秦国的忠诚拥趸。
公元前697年,秦武公继位,这时距离周平王东迁已经七十多年,秦国通过几代国君的努力,终于将蛮人赶出了曾经的西周土地,将整个关中平原据为己有。
然而,直到战国时期,秦国仍然没有办法将关中所有的战略要地掌握在手中。对它的威胁来自东方的魏国和南方的楚国。
在秦国东部,直接接壤的是从晋国分出的魏国和韩国。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下属的三个次级封君取代了原来的晋国君室获得了诸侯的资格,强大统一的晋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中,赵国地处东部,不与秦国直接接壤,而韩国和魏国却控制了数个战略要地,对秦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战国七雄中,领土最分散的是魏国。魏国的领土包括了黄河以西(河西,现在的陕西北部)、黄河以东(河东,现在山西境内,临近陕西与河南的黄河大拐弯处,以首都安邑为中心)、黄河以北(河内,现在河北境内)、黄河以南(河外,现在河南省,以后来的首都大梁为中心)四大部分,从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一直延续到河南的开封。
在关中地区,除了四塞之外,在关中平原的东北方向还有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位于现在的韩城方向,顺着缺口可以从陕西的关中平原越过黄河到达山西的汾河谷地。不过,这个缺口有个天然的屏障:黄河。也就是说,秦国的陕西和魏国的山西之间,只隔着一条黄河,如果秦国想保持疆域的安全,就必须全部占领黄河以西的土地,把黄河作为天险进行防卫。如果东方国家(魏国)跨过了黄河,秦国就会感觉到危险。
魏国的第一个正式国君魏文侯是个雄才大略之人,一方面,他重用李悝、吴起、乐羊、翟璜、西门豹等人,聚集了大批的名将文臣;另一方面,魏文侯一眼看穿了关中平原的战略地位,他避免与其他山东五国争斗,而是将秦国的关中平原作为主攻方向。
在三家分晋之前的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侵入黄河以西,在少梁(现在的陕西韩城)筑城,取得了军事据点。
随后在吴起、李悝的联合攻势下,魏军进攻了位于关中平原的郑地(如今的陕西华县),并占领了秦国洛河(注意:是位于陕西的北洛河,不是位于洛阳的南洛河)与黄河之间的大量据点,推进到了泾河一线。随后,魏国筑了一道长城,加强了对黄河以西地区的控制。此时,魏国的首都就设在黄河东岸的安邑(山西夏县境内),距离中原地区路途遥远,却距离秦境很近,可见魏文侯的军事重心所在。
魏文侯的扩张让秦国的关中地区不再完整,随时受到魏军的威胁。此后几十年,秦国被迫收缩防线,与中原地区断了联系。
但秦国的麻烦并不仅仅在东北(河西地区),还在于函谷关。最初秦国与晋国分别占有了函谷关两侧,三家分晋后,韩国继承了晋国函谷关东侧的土地。随后,魏国攻占少梁,将函谷关西侧的土地也据为己有,这个对秦国价值最大的关塞也不再被秦所控制。
在东南的武关地区,由于楚国的扩张,秦国也无法通过武关威胁楚国。
函谷关和武关的断绝,使得秦国无法染指中原事务,被中原六国长期当作夷狄。为了向东扩张,秦国首先必须打开函谷关、武关通道,并占领魏国的河西之地。
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秦国却激发出了最强的动力。在历代秦王的领导下,秦国一直致力于两方面的变革:第一,从制度上建立一种能够供养庞大军队、激发士兵斗志的财政和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比六国的更加持久,也更加能够组织起庞大的军事供给;第二,多杀人,消灭六国的有生力量,让他们因为人员不足,从财政和社会上出现总的崩溃。
致力于战争的财政和社会制度是由商鞅建立的。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连续两次进行变法,将秦国社会打造成了一部专门为战争服务的财政机器。
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 (3)
第一,在地方上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在商鞅之前,华夏各个国家流行的是分封建制,国君并不能直接统治国家的所有土地,他把一部分土地分给了一些下级封君,让他们代自己进行统治,在已经分封出去的土地上,国君并不能直接插手经营,这就减少了国家的税收。商鞅在全国建立了郡县制,各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员由中央统一指派,减少了下级封君反抗的可能性。他还在民间建立什保制度,五家为一保,互相监督,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控能力。政府的税收也大大增加,可以组织更加庞大的军队。
第二,控制粮食流通渠道,限制人口自由流动。虽然土地属于农民,但农民不得擅自离开土地。通过把他们固定在土地上,每一个农民就都被“标准化”了,他们活着的意义就是生产粮食,并通过政府控制的流通渠道输送到秦国的战争机器之中。
第三,实行军爵制,将整个社会生活和军事挂钩。一个人只有在军事上有所贡献,才能得到爵位,爵级共二十个级别,一个人先受封低级爵位,下一次再受封,就可以累积到更高级,依次累积,直到最高级。爵位越高,他的社会地位也越提升。
第四,秦国由于发展晚,土地充足,而山东六国的土地不够,人口众多,商鞅就鼓励六国向秦国移民。一旦这些人移居到秦国,就分给他们土地,并免除他们三代人的兵役,让他们专心种田。这些人就转化成了秦国的生产机器,而打仗参军则由原来的老秦人承担。
一个生活在秦国的人,不管他是做什么职业,都被一整套的国家制度纳入了军事体系之中,这个体系能够产生出足够的军人和粮食,完成对外作战。
当秦国的军事体系建立之后,对外扩张成了必然。商鞅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目光卓越的军事家。在他的策划和努力下,秦国扭转了百年的颓势,从魏国、韩国、楚国手中收回了关系命运的几大战略要地,重新巩固了秦的疆域。
在秦孝公继位四年后的公元前358年,秦国出击伐韩,四年后伐魏,拉开了巩固关中的序幕。最能表现商鞅谋略的是夺取魏国河西之地的战争。
战争的序幕是魏国在东方的失误。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惨败于齐国,由于孙膑的计谋,魏国主将庞涓被迫自杀。魏文侯之后,魏国几代国君失去了先辈的睿智,文侯始终知道最大的敌人是秦国,然而随后的武侯、惠王却缺乏目标的单一性,将重心逐渐转移到了中原地区,时常发起韩、赵、魏三国的内斗,又卷入了与齐国的战争,最终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被齐国击败。
就在魏国东线失败的同时,西线的秦国乘机发动战争。秦孝公派遣商鞅率军收复河西,魏军派出公子卬迎战。商鞅在魏国时,与公子卬是朋友,他写信给公子卬,回顾以前的交往,希望能够见面缔结盟约,维持和平。公子卬按照春秋时期的君子战争规则欣然前往,但商鞅却毫不留情地采取了战国时期的小人规则,将公子卬扣留,失去了主帅的魏军大败。
这场战争让魏国割让了河西所有的领土。由于失去了河西,距离秦国太近的首都安邑已经不再安全,魏惠王不得不将首都迁到了东部的大梁(现开封),远离了与秦国作战的前线。
魏国的迁都意味着它已经将重心转移到了东部,不再参与西部的纠纷,秦国可以舒服地在黄河以西活动,并逐渐占领了韩国和魏国在函谷关一带的战略要地。
在南方,秦国也在与楚国交界的武关一带加强了军备,修筑了关塞。武关、函谷关的天险从此掌握在了秦国手中。关中地区巩固了。关中四塞的占领,意味着秦国已经成了独一无二的大国,拥有了其余六国无法比拟的战略地位,下一步,自然就是向东扩张。
然而,秦国稳固了关中之后,并没有再接再厉向中原扩张,而是又走了一步谁也想不到的妙棋——进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