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南朝:长江混沌战(公元307—公元581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内战,是围绕着两座城市的战争。长江下游的建康(南京)与长江中游的荆州组成了一个长江轴心,形成了两极争霸,主导了东晋南朝的政局。

    在轴心的一端,是以首都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两岸,这里是皇帝所在,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区域;在轴心的另一端,是以荆州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和襄阳盆地,这里往往由一个权臣所占据。由于占据了荆州这个仅次于建康的经济中心,这个权臣的实力足以和中央对抗。

    围绕着这条轴心,南方的内乱常常是荆州与建康的对抗,工具就是水军,道路就是长江。

    南方的“建康—荆州”权力轴心,在三个方向上会发生变奏。三个方向分别是:第一,首都建康北面,长江、淮河之间地区,这里也是南北政权交战的主战场;第二,首都建康东面苏州、杭州一带,这里是建康的粮仓,稳定首都的关键;第三,江西赣江谷地和湖南湘江谷地,顺赣江和湘江可以直达两广地区,是长江的重要侧翼。

    要想理解南方的军事行动,必须记住一个轴心,两个重点区域(建康和荆州),三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四条江(长江、汉江、湘江、赣江),五座城市(镇江、马鞍山、九江、岳阳、武汉)。

    东晋开国时期王敦与晋元帝的关系,为后来东晋南北朝的“皇帝—权臣”模式提供了样板。南朝在这个模式中颠簸了三百年,才被北朝灭亡。

    东晋的第二个权臣是位于荆州的陶侃,但他本人野心不大,不想篡夺皇位,只想守住权力。陶侃帮助东晋击败了叛乱者苏峻,帮助东晋稳定了政权,并获得了南方人士的承认。

    从重庆通往成都的河流主要有三条,分别是内水(涪江)、中水(沱江)、外水(岷江)。两晋南北朝时期四川盆地内的战争,往往从三条河流中选择进攻线路。

    桓温、桓玄父子作为第三代权臣,虽然没有完成改朝换代的步骤,却为接下来的刘裕提供了榜样。刘裕作为第四代权臣完成了改朝,建立了南朝宋。

    卢循是中国历史上从广东进攻北方的开创者。从广东进入北方的主要通道是赣江谷地和湘江谷地,北伐往往是从这两条路中进行选择。

    南朝梁末年荆州的丢失,决定了南朝再也没有能力与北方抗衡,下一个统一时代即将来临。

    在南京老城城西,有一处叫作石头城的地点。如今的石头城被开辟成一个国防园,还放了一些飞机大炮等武器供游人参观。这个身份倒是很符合石头城的历史地位。

    历史上,石头城曾是南京最险要的要塞,也是南京城的拱卫之一。

    石头城如今已经是南京城墙的一部分,但在历史上却是单独的一座小城池。孙权时期,为了守卫首都建业城,在建业城旁边毗邻秦淮河的清凉山上修建了一座城,由于整座山是一座石头山,城池就命名为石头城。

    石头城的建立就是为了屯兵和守卫首都。从东吴开始,到东晋南北朝,各个在南京建都的朝廷对于石头城的守卫都特别重视。那些企图进攻首都的人,也都知道,要攻克首都,首先要占领石头城这个制高点。

    直到明代,修建新的南京城墙时,才将城市面积扩大。石头城也包括在新的城墙以内,整个石头山就成了城墙内的最高点。在修建城墙时,有一块岩石过于突出,无法包在城墙内,于是城墙外就露出了一块大石头,如同巨大的鬼脸,人们因此称它为“鬼脸城”。

    由于石头城并入南京,久而久之,南京就有了石头城的别名。

    从东晋南迁开始,到陈朝灭亡,首都建康成了南方最大的战场。这里除了经历过历次改朝换代的战争之外,那些企图篡权的野心家也时常率军来到这里。从东晋建立伊始的王敦、苏峻、祖约,到南朝将近结束时的侯景,都进攻过这座长江边的城市。

    南方政权纷纭扰攘,却给北方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每一次内战都削弱了南方的实力,北方借此逐渐蚕食着南方。从南朝开始,南方的国土面积在逐渐缩小,从最大时期抵达黄河南岸,到最后丢失了四川、荆州和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

    陈朝建立时,南方只剩下了江东地区与赣江谷地,丧失了淮河流域的一切战略据点。到这时,被北方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当长江流域的南朝发生内战时,除了建康这一个战略地点之外,还有另一个点同样重要,那就是位于西面的荆州。如果一个朝廷能够同时控制这两座城市,就控制了南朝的政局;如果朝廷只拥有建康,而将荆州让给了另一位权臣,那么朝廷就陷入了巨大的不稳定。

    长江混战的奥秘,就隐藏在这两座城池的控制权争夺上。荆州和建康也因此见证了两晋南北朝三百年时光的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