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政治斗争中的伐蜀议题

    在司马昭对蜀国发起总攻之前二十年,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三月,魏国大将军曹爽就开展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征蜀运动。

    曹爽是大将曹真之子,魏明帝去世时,将年幼的儿子齐王芳留给了曹爽和司马懿,令二人辅佐新皇帝,稳固魏国江山。曹爽随即与司马懿发生争权,将司马懿排挤出权力核心,大权独揽。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曹爽制订了伐蜀的计划,如果能够征服蜀国,那么大将军的权势将变得稳固,没有人再质疑他是无功受禄。

    当年,曹爽在长安征发了十万军队,又从周围调拨了大量物资,出发了。在选择进军汉中的道路时,他选择了一条平常很少有人走的路——傥骆道。

    汉中与长安之间的秦岭,主要道路有三条:子午道、傥骆道和褒斜道,在秦岭之西,还有陈仓道和祁山道。诸葛亮的北伐多使用祁山道、陈仓道和褒斜道。而子午道和傥骆道因为更加险峻,被排除在外。

    以傥骆道为例,傥骆道的北口叫骆谷,南口叫傥谷,谷道长四百二十里,其中险峻的山路八十里,有八十四盘,中间有三大险要的关口,分别是沈岭、衙岭和分水岭。在南口则有著名的兴势山,是个易守难攻的地点。

    当时,蜀国在汉中的守军只有三万,如果能出其不意,汉中的确有可能在曹爽大军的碾压下分崩离析。

    但由于过于兴师动众,无法保密,魏军的行动很快被蜀国知悉。在蜀国大将王平的布防下,蜀军在南口设立了防守,将曹爽阻截。

    粮食和军备问题随之突显出来,十万大军的军粮也要通过狭窄的谷道运输,大批的牲畜死亡。到最后,曹爽不得不退兵。在退兵时还遭到了蜀军的截击,差点儿回不去。

    这次魏国的出兵可谓损兵折将,也凸显了伐蜀的难度。

    曹爽的失败加速了他的灭亡,在与司马懿的争斗中,曹爽被俘获斩首。

    曹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秩序都被内部争斗所打乱,国与国之间的互相攻伐虽然不少,但主流的矛盾已经转换成内部群臣之间的斗争。

    以魏国为例,司马懿剿灭曹爽后,司马氏就取得了魏国的主导权,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废掉了魏国的两任皇帝。司马氏的秉政引起了魏国许多大将的不满,而反抗最剧烈的地区,则是与吴国接壤的寿春一带。这里属于前线地区,统兵将领的权力更大,也更加忠实于曹魏政权。司马氏必须将这些将领的权力收回,将他们换成自己的心腹,才能控制住整个魏国政权。

    在寿春,先后有三大诸侯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造反,最终被一一镇压。

    与此同时,吴国孙权死后,诸葛恪、孙先后担任权臣,屡次出兵魏国却鲜有收获,反而引起了朝野的内乱,削弱了吴国。

    而在蜀国,造成国力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蜀国后主刘禅声色犬马,依靠宦官黄皓等人,内政混乱;二是以姜维为首的将领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屡次北伐却徒劳无功,消耗了蜀国的国力。由于宦官势力的增大,为了避免被宦官迫害,姜维被迫离开成都,前往遥远的沓中地区,离开了权力中心。

    蜀国在汉中的军队也衰弱到无力进行全面防守的地步。在之前,在汉中的防守以守卫边境各个险要地带为主,也就是说,对于秦岭的各个孔道,都在险要地方设防,以期第一时间发现和阻拦敌人,不让他们进入汉中平原。

    但随着军队的衰弱,蜀国已经无法做到这种撒网式的防守策略,不得不把兵力收缩,放弃各个险要关口的守卫,而将兵力集中在诸葛亮建立的两座城市——汉(现陕西省勉县境内)、乐(现陕西省城固县境内)二城。

    当魏国进攻时,可以通过各条道路直达汉中平原。蜀国守军龟缩在汉、乐二城内,等待魏军找不到足够的粮食,自动撤兵。如果魏军越过汉中平原继续向蜀地前进,那么汉、乐二城里的守军就袭击魏军的粮道。

    这种定点式的防卫,实际上是实力减弱的一种无奈之举。事后证明,魏国恰好利用了这一点,快速地占领了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