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三晋,跃进两京

    在刘秀收拾河北战局之时,另一支起义军樊崇领导的赤眉军正毫无目的地在中原大地四处乱撞。

    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赤眉军在扫荡了东部之后,由于缺乏战略性计划,人心散乱,纷纷想回山东老家。樊崇意识到如果不树立起下一个目标,队伍就散掉了。他决定进攻关中,利用战争提高队伍的凝聚力。赤眉军兵分武关(南路)、函谷关(中路)二路,向关中进攻。

    在赤眉军进攻关中时,刘秀也派出了邓禹率领两万军队向关中进军。

    樊崇选择了中路和南路,刘秀由于位于河北,选择了北路,也就是从黄河北岸,走安邑的道路。在历史上,这条经过晋南、豫北的道路是一条从秦进入河北地区的便捷通道,与经过函谷关的豫西通道平行。在战国时期,秦国进攻赵国就常走这条路。

    选择走安邑,除了距离上的方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获取山西的战略要地。刘秀寻找的最关键的战略点就是山西,由此也引出了山西在北方战略中的地位。

    在历史上,山西常常作为中原的脊梁而存在,这里有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等一系列山脉,将山西割裂得七零八碎。与东面的河北和南面的河南相比,山西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但由于地势高,易守难攻,是控制中原的堡垒。

    刘秀如果控制了山西的关隘,就获得了稳固的落脚点。他可以依托山西的高地,加上河北的富庶,进可攻,退可守,敌人就很难消灭他了。

    在山西的崇山峻岭中,有几个重要的小平原和台地,成了控制山西的关键所在。

    第一个地区是靠近陕西、河南的黄河大拐弯处,由黄河拐弯,包围出一片三角形的地貌,这就是战国魏的古都安邑所在。在历史上,这一片地区被称作河内,也是进攻关中的北路必经之地。

    第二个地区是长治所在的上党,这是一片较为平坦的高台地,北控太原,南通黄河,西达安邑,东扼邯郸,这里也是秦、赵当年争夺的重点地区。长平之战也发生在附近。

    第三个地区是汾河谷地的临汾一带,这里是从太原顺汾河南下陕西的交通要道。

    最后一个地区是太原盆地,太原盆地北可通大同,西可通黄河,东可以通过井陉前往河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十字路口。虽然四通八达,太原本身的地形却有利于防御,更提升了它的军事价值。

    在这四个地区中,如果要进攻和控制洛阳、关中,最重要的地区是靠南的安邑和上党。刘秀派邓禹走北路进攻长安,必经过安邑。邓禹率军在安邑击斩更始帝的守将樊参,又击溃了大将王匡,在进攻长安的同时拿下了安邑,为刘秀找到了第一个牢固的战略据点,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安邑,山西第二个要地是上党。这时的上党由一个叫作鲍永的人占据,鲍永表面上服从更始帝,却并不与刘秀对抗,保持着较为和平的关系。在后来刘秀攻取洛阳的过程中,鲍永始终观望不参与,他的态度给刘秀占领洛阳提供了机会。但为了防止鲍永态度改变,刘秀还是攻陷了从河南通往上党的必经之路天井关,确保了侧翼的安全。

    当河北平定,安邑、上党的安全得到了保证之后,刘秀大举进攻洛阳。他一面派大将耿弇出兵洛阳东方,防止东方其他军阀乘乱而入,一面派大司马吴汉直攻洛阳。抵抗了三个月后,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洛阳投降。这里成为光武帝刘秀的首都。

    攻克洛阳,是光武帝刘秀统一中国的关键一步。短短的两年中,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逃亡者,到占领了河北平原,再进军山西安邑、上党,获得可攻可守的战略要地,到进攻和占领洛阳,成为东部军阀的佼佼者。

    在中国东部,洛阳之所以成为十三朝古都,在于它在东部无与伦比的战略地位。洛阳盆地的四面皆山,崤山、伏牛山、嵩山环绕着西、南、东三个方向,北面邙山之外就是黄河,伊水、洛水穿盆地而过。在洛阳的周围有八个关口将它与其他地域分开,既可以防守,也是个富裕肥沃之地。同时,黄河和洛水还方便地把洛阳和外界沟通,便于外界的粮食进入。

    从战略地位上,东汉时期的洛阳仍然无法与关中相比,因为关中的平原更大,产粮更多,地理要塞也更加险峻。但由于洛阳平原比长安平原小,使用更少的兵力就可以防卫。同时它比关中更靠近富裕的东部,使得洛阳成了乱世时期最佳的战略要地。只要关中、汉中、四川没有统一在一个人手中,洛阳就不用担心关中的压力。

    幸运的是,光武帝获得洛阳时,关中地区正乱成一团糨糊。由于更始帝派了大量人马到安邑与邓禹作战,关中兵力空虚,让赤眉军捡了便宜。在刘秀取得洛阳的当月,赤眉军攻陷了长安,另立了一位汉朝宗室刘盆子为皇帝。

    赤眉军之后,邓禹的军队也进入了关中地区。他避开了势头正健的赤眉军,选择攻取长安之外的其他领土。他平定了上郡、北地、安定等三个郡。这三个郡位置从陕西北部直到甘肃东部,对赤眉军形成了压迫的态势,导致赤眉军无法稳定社会,开展生产。

    当把粮食耗光之后,流寇出身的赤眉军决定甩掉长安这个包袱,离开长安。随后,赤眉军先是向西北进军,在遭受了邓禹、隗嚣的攻击后转而向东,想回到中原,在崤山一带被光武帝刘秀的大将冯异击败,全军覆没。

    赤眉军的遭遇凸显了光武帝的战略眼光。赤眉军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武装集团,又占领了最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长安,却由于缺乏统一全国的战略,走一步看一步,越来越弱小,最终亡于刘秀之手。

    赤眉军离开长安后,关中的混乱局势并没有好转。盘踞在汉中地区的军阀延岑看到了机会,从汉中出发进入关中平原,乘邓禹立足未稳,赶走了邓禹。

    但延岑也无法收拾残局,因为赤眉军撤退后,关中各地进入了更加碎片化的时代,十数个小军阀各据一地,互不臣服,整个关中粮食断绝,人民颠沛流离。如果要平定这些小军阀,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后勤基地,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将小军阀一一征服。

    除了刘秀之外,另一个拥有后勤基地的就是汉中的延岑。但汉中地域还是过于狭小,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供军事需要,所以延岑也无法统一关中。

    能够收拾关中混乱局面的只有刘秀。占据了洛阳之后,整个河北、洛阳地区已经成了全国的稳定之源,生产的粮食足以供应军队所需。随着延岑的败落,刘秀再次派遣冯异进军关中。

    初次进军两年后,关中和长安落入了光武帝之手。到这时,全国最有价值的战略之地大都掌握在了刘秀手中。

    在掌握了中心之后,他开始平定外围地区,以尽早统一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