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巩固政权,却导致皇族内乱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并没有形成稳固的根基。
晋朝是在三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三国之前,中国是统一的汉朝,但经过几十年的分裂,各国的社会已经有了不同之处。比如,魏国继承了汉代的集权制;而东吴则依靠江东的世家大族,权力更加分散;蜀汉由于地理的封闭,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很强的离心倾向。
与秦朝遇到的问题一样,当中央政府将各地都统一在一个王权下之后,如何将统一的官僚制度也延伸到吴国和蜀国,形成有效的统治?
晋武帝司马炎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统一后,他随即开始了个人享乐,将问题堆积了下来。到他死前,他想到了利用同姓王侯进行统治的方法,这是借鉴了汉代的经验,却由于给同姓王侯赋予了过大的权力,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离心倾向。
晋朝时期,皇帝最担心的区域是四川和江东,而枢纽的位置则是荆州、淮南(也就是寿春和广陵所在地区)以及陕西(防范四川),晋武帝就设置了四个拱卫中原的大诸侯王,分别是占据关中的秦王、统领荆州地区的楚王、掌管江淮的淮王,以及占据原来曹魏故都许昌的汝南王。这四个王,再加上遍布全国的其他十几个王,共同构成了晋朝防御政变的军事体系。每一个王都拥有私人军队,其中管辖两万户以上的大国,可以有上中下三军,一共五千人;万户左右的次国,可以有上下两军,共三千人;五千户的小国也有一军共一千五百人。
为了防止王侯分裂,晋武帝最初不让各个王前往封国,而是住在首都。但在武帝晚年时,由于太子是个傻子,随着外戚势力控制了中央政府,武帝担心他死后外戚乱政,就让各个王回到封国,以便互相呼应防止外戚,这也是汉朝的经验。
但晋武帝没有想到,他建立的这套制度离心力如此之强,在他死后立刻引起了一系列的冲突。外戚、本家各王如同走马灯一样在朝廷出入,你方被杀我登场,西晋政权也随即分崩离析。
最初干政的是晋武帝的皇后杨氏和她的父亲杨骏,接着惠帝皇后贾氏借助楚王司马玮的力量灭掉了杨氏。
随后掌握中央权力的是汝南王司马亮,以及太保卫瓘,贾后又将这两人视为眼中钉,借助楚王司马玮的力量除掉了他们。之后,贾后反咬楚王擅权,杀掉了楚王司马玮。
贾后为了巩固地位,废掉了太子,这给了另一位王侯——赵王司马伦——机会,司马伦起兵灭掉了贾后的党羽,并杀掉了反对他的淮南王司马允。
司马伦大权在握,又引起了齐王司马冏的反对,齐王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河间王司马颙,击杀了赵王司马伦。
随后,四大王侯在政权分赃上又起了冲突,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先后杀掉了齐王司马冏与长沙王司马乂。
最后,司马颖和司马颙的统治又引得群情激奋,东海王司马越异军突起,消灭了两王。
司马亮、司马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颙、司马颖、司马越,八个王侯先后登台,除了司马越之外无人善终,他们引起的巨大战乱最终摧垮了晋帝国。
在八王之乱爆发时,原来属于蜀汉和东吴的地区,反对晋朝的武装斗争也展开了。在四川,曹操第一次进入汉中时,有一群少数民族(氐人)跟随他进入了汉中地区。到了晋朝时期,氐人继续迁移进入了四川。这支流民在李特兄弟的带领下,从顺从到反抗,最后建立了一个叫作大成的政权,在西晋的中央政府还没有崩溃时,四川就先分离了出去。
在孙吴统治的区域内,先后爆发了两次武装冲突。最先是荆州地区一个蛮人张昌领导的反抗运动,张昌被镇压后,参与镇压他的晋朝将军陈敏随即占据了东吴的核心地区——江东,开始了新的叛乱。
幸运的是,陈敏的叛乱也被镇压了下去。司马越为了对付东吴的反抗势力,派去了一位诸侯王——琅琊王司马睿——去镇守江东,在王导、王敦两兄弟的辅佐下,司马睿在江东的统治成了东晋王朝开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