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楚霸王:不懂地理之困(公元前209—公元前202年)
战国与秦时期的三种长城反映了战术的变迁:包头赵长城建立在谷地之中,是长城的早期形态;固原秦长城建立在面向敌军的缓坡上,并有着严格的“两墙夹一壕”形态,便于防守,万一长城失守后,也可以利用车阵从山顶冲下,对敌人进行打击;包头秦统一之后的长城建立在陡峭的山脊上,更加易守难攻,是长城的完成形态。
秦国之所以崩溃,除了政治层面之外,在军事层面上,在于它无法在原有的六国区域内建立稳定的军事结构,又无法将六国的年轻人吸收进入中央军队,从而造成了关东地区的失控。
四十八岁的刘邦在和二十四岁的项羽对比中,展现出了更多的战略性眼光。项羽有年轻人的冲击力,却缺乏足够的阅历去理解军事地理的重要性,他选择了最不具有军事价值的西楚,却把最具军事价值的关中留给了刘邦。
刘邦占据的汉中与四川是最偏僻的,却由于项羽把关中分成了三个国家,被刘邦各个击破,迅速占领了全部关中。于是,刘邦按照秦国的战略,在同时拥有关中和四川的情况下,完成了另一次统一。
项羽的西楚是一片没有险阻的四战之地,经济富裕却没有战略价值。关东地区分散成为十五个国家,也无力对抗强大的关中刘邦,这样的失败是必然的。
韩信的北方战略和侧翼攻击,是楚汉战争中巨大的胜负手,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迂回。
荥阳的战略地位在汉初达到了顶峰。荥阳以西是山地地貌,以东是平原。只要控制了荥阳,位于西部的中央政府就可以镇压来自东部的对抗。
在如今的宁夏固原一带,保留着一道雄伟的长城。
秦统一六国之前,这里曾经是秦国的边境所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中四塞”中,北方的萧关是通往塞外的门户。萧关在平凉以西的六盘山上,位于一条叫作弹筝峡的峡谷之中。这条峡谷沟通了关中与塞外,从弹筝峡北上,可以到达宁夏固原所在的固原台地,再顺清水河而下,即可到达黄河沿岸,顺着黄河,南可到兰州,北可往银川,如果从陆路向西,就是去往河西走廊之路。
从古至今,从黄河入固原,过萧关进入关中平原,就是北方蛮人进入华夏核心区的一条最主要通道。萧关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必然成为历代定都关中的统治者最关注的要塞之一。
然而,仅仅守卫萧关是不够的。在萧关以北,就是一个小盆地——固原。对于蛮族而言,固原是进攻萧关的前哨,哪怕暂时没有获得萧关,但只要占据了固原,就获得了一个前进基地,也是一个补给基地,从固原长期骚扰萧关,总有一天会将其攻占。
对于关中政权而言,为了保卫萧关,必须占领固原作为缓冲。有了固原才能破坏掉蛮人的进攻企图。
秦国在惠文王之前,占据固原地区的是少数民族义渠,惠文王出兵灭掉了义渠,获得了固原,随后秦国开始在固原以北修建长城,将这里变为国界。
固原的秦长城穿越了历史,直到现在仍然清晰可辨。秦朝统一之后的包头长城建立在陡峭的山脊上,而赵长城则建立在山谷里,固原秦长城与这两者都不相同,选择建立在面向敌军的缓坡上,位于半山腰位置。
长城的这种形态也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军事战术。此刻,诸侯的战阵仍然是以步兵配合车阵为主。将长城修建在缓坡上,有利于修筑更复杂的结构。固原的秦长城是中国早期长城修筑的典范,它有着双重城墙结构,进攻者首先要翻越一道矮墙,到达一条壕沟,越过壕沟,再翻越高耸的内墙,才能占领长城。另外,这段长城有着严密的敌楼结构,每隔百米,就会有一座圆形的敌楼。如今这些敌楼仍清晰可辨,即便都变成了土堆,却体积巨大,与城墙构成了独特的项链结构。
城墙修筑在半山腰,还有利于防守方的二次防御。哪怕进攻方攻入了半山腰的长城,守城者也可以从山顶借助地形优势,从高处冲下,对进攻方造成二次杀伤。
固原秦长城到秦国统一六国就完成了使命。统一之后,国境线推向了北方。黄河以北的巴彦淖尔、包头一带早已被赵国征服,也并入了秦国的版图。秦国在这里修建了第二条长城,包头的石长城就是这段时期的杰作。
为了防止北方蛮族的进攻,秦国的历代国君可谓花尽心思。统一之后,秦始皇仍然在抽调大量的人力修建长城和直道,应对游牧民族的攻击。
他没有想到的是,毁掉了秦朝社稷的力量并不来自外部,而是在内部滋生。秦始皇死去的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在中原地区的内部叛乱就毁掉了这个统一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