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的分裂期

    黄巢起义之后,一个统一的唐王朝实际上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分崩离析的中国。

    在这种分崩离析的模式下,虽然还有皇帝,却不再受到尊重。节度使几乎都拥有了独立的权力,他们之所以还承认中央政府,是因为每一个节度使的实力都不够强大,无法统一全国,在无政府状态下也无法保证自己不被别人蚕食。对他们来说,最有利的选择,莫过于维持现状,维持一个孱弱的中央政府,却不用遵守中央政府的规则。

    但是,暗地里取代唐朝中央政府的努力却开始了。节度使们互相吞并,从小变大,直至产生出最后的胜利者。

    在众多的节度使中,有几位强大的候选人。

    最强大的一位是宣武节度使朱温(治汴州,即开封)。朱温曾经是黄巢的将领,后来投靠了唐朝,获得了封官。朱温不学无术,却懂得扩张的重要性。他以汴州为基地,并吞了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的大片地区,最后又进攻关中,获得了关中长安一带的控制权。

    与朱温针锋相对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治晋阳,即太原),李克用是少数民族沙陀人,在镇压黄巢的反叛中荣立首功,分封到了太原。他以太原为基地,控制了山西的大部分,他也学西晋时期的刘渊和石勒,想同时掌握山西与河北,于是向东扩张进入河北,却被朱温击退。

    他的地盘虽然小一些,也没有平原地区富庶,却由于控制了山西的形胜之地,是朱温最大的威胁。与此同时,朱温地盘面积虽然更大,却由于缺失了山西这个制高点,显得危机重重。

    在幽州,是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地界。刘仁恭最初依靠李克用起家,随后又投靠了朱温,他的实力较小,没有能力统一,只有能力割据。

    在关中的凤翔地区,是陇右节度使李茂贞的地盘,他控制了陕西西部地区,直到甘肃南部区域。他曾经与朱温联合,在朱温称帝后又与李克用联合反对朱温。

    在江淮地区,是高骈的部将杨行密的天下。高骈被他收留的黄巢降将毕师铎所杀,部将杨行密击败了毕师铎,获得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控制权。从控制面积上来说,杨行密是仅次于朱温的第二大军阀。

    在湖南省长沙一带,由一位叫作马殷的将领控制。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则是高季兴的势力范围。盘踞两广的是军阀刘隐。四川盆地则由王建控制。在福建,王潮成了名副其实的主人。浙江沿海的吴越地区,则由一位叫钱镠的人控制。

    唐朝末年的军阀割据,基本上是地理形势的自然延伸,由于中央控制力不再,节度使们从自己辖区向外扩张,直到地理形势不允许他们继续。

    只有在北方的中原地区,由于这里是巨大的华北平原,形成了一个超级军阀区,谁控制了这个区域,谁就有了号令天下的权力。而其他区域则分裂成了一个个的小政权。

    所谓五代十国,就是这些军阀控制区的自然演变。那个巨大的超级军阀区换了五次控制人,于是就有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更替。五代无法控制的小区域内,小军阀们纷纷独立建国,就构成了十国的基础。

    最初控制超级军阀区的是朱温。朱温获得关中后,废掉了唐朝皇帝,建立了后梁王朝。不过,后梁王朝控制的领地只有河南、河北、山东大部,安徽、湖北一部,其余地方仍然是割据的。

    后梁只存在了十六年,就被盘踞在山西的李存勖(李克用之子)所灭。后梁只在华北和关中平原地带,没有山河之险。李存勖充分利用山西的形胜,在后梁强大时,可以与它分庭抗礼;当后梁衰弱时,就从高地下来灭亡了朱家王朝。

    李存勖建立了后唐。后唐的领土稍大,除了继承自后梁之外,还包括了山西、北京(他击败了幽州的刘仁恭父子),同时,关中的李茂贞也向后唐臣服。在大将郭崇韬的努力下,又并吞了四川。

    在内乱和契丹人的联合攻击下,后唐也灭亡了。

    后唐灭亡后,这个超级军阀区又相继出现了后晋和后汉,两者的国土面积中又减去了四川。后汉又被后周篡夺,后周让位于宋。之后,宋朝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步伐。

    在超级军阀区之外,则是各个小军阀独立后的国家。幽州军阀刘仁恭被李存勖的后唐灭亡。陕西李茂贞服从于后唐,没有单独成国。除此之外,王建在成都建立了前蜀,前蜀被后唐灭亡后,后唐大将孟知祥又盘踞四川建立了后蜀。

    杨行密在江淮地区建立了吴国。他死后,吴国被将领徐知诰(即李昇)篡夺,建立了南唐。高季兴建立了荆南国。刘隐建立了南汉国。钱镠建立了吴越国。王潮建立了闽国。马殷建立了楚国。另外,在后汉被后周取代后,后汉的残余势力盘踞在晋阳(现山西省太原)建立了北汉。

    吴、南唐、前蜀、后蜀、荆南、楚、吴越、闽、南汉、北汉,就构成了十国。

    从原因上来讲,五代和十国都只是唐王朝崩溃之后的小碎片。它们要么努力自存,要么吞并别人。但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五代十国都成了失败者。

    直到宋代,才又重新将中国捏合成一个整体。与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不同,这次分裂时间不过五十几年,也说明中国统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进入中央帝国模式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分裂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过了这个时段,随后的王朝更迭中,分裂的时间都很短就结束了。即便是清朝之后的“中华民国”,由于统治民族的更替和外来冲击的影响,维持了较长时间,但清政府崩溃三十八年后,一个新的统一政权就接管了全国。

    分裂时间的缩短,除了说明人们已经习惯了统一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军事技术和军事战略进步的体现。随着全国地图的打开,人们对于山川地理有了全面的了解,军事行动更加坚决和快速。

    秦代对于中原地理,三国对于长江形胜,都摸索了足够长的时间,才彻底了解了新的区域。隋唐时期的战争已经将几乎所有信息都汇集起来,战略显得更加完整和丰富,战争的速度也加快了。安史之乱骚扰了大半个中国,黄巢之乱更是席卷了全国,但这种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都可以在短短的数年间完成。五代时期,中国分裂成如此众多的小碎片,把它们捏合起来也不过只用了几十年。

    时间虽然缩短,但战争的破坏性却并没有减少。事实上,随着技术和战略的发展,战争带来的平民和军人死亡都大幅上升。对于社会经济的破坏和军事财政的消耗也呈几何级数般上升。

    在海外,两次世界大战都被称为“绞肉机”;在中国,抗日战争虽然打了十四年,但战争带来的破坏性,却比历代任何一次战争都大,也是战争提速的最新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