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老军阀与新军阀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年189年),东汉灵帝去世,年方十四岁的少帝刘辩继位。不久,影响东汉国运的两大势力就展开了直接的对撞,它们是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

    在东汉历史上,光武帝削减了百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却不经意间造就了外戚和宦官的得势。一旦出现小皇帝和弱皇帝,由于百官权力过小,中央行政机关立刻出现半瘫痪状况,而这种权力的真空,就被外戚或者宦官填补。

    少帝时期外戚势力的代表是少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为了巩固权势,他与太傅袁隗、中军校尉袁绍等人策划,将大权在握的宦官们消灭。但由于性格优柔寡断,何进被宦官们抢先杀死,随后,何进的下属向宦官进攻,将他们全部屠戮。

    这次事件以外戚和宦官的两败俱伤而告终,这原本是对东汉政府有利的事。但何进在死前的一个决策却毁掉了东汉政权: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何进试图招回在外的将领来保卫他,他招揽的将军叫董卓。

    董卓时任并州(现山西境内)的州牧,驻军在安邑。得到命令后,董卓立即渡过黄河,率军向京城洛阳进军。何进死后,董卓并没有停下步伐,还是按照原计划进攻洛阳。

    董卓进入洛阳后,把持了朝政,废除了少帝,另立灵帝的儿子刘协为帝,这就是汉代的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

    董卓的作为引起了群臣的不满,许多人乘机逃离了京城,大部分逃往了东部和北部,开始招兵买马,以诛董卓为号召拉起了义旗。随后,这些人将军队集中在了洛阳的东面,主要占据了酸枣、封丘、河内、陈留等地,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

    但在具体作战时,这些将领虽然都反对董卓,在出兵时却显得过于谨慎。他们大都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出工不出力。很快,原本信誓旦旦的讨伐变成了一场滑稽剧,最终群雄各自散去。董卓安然撤离了洛阳,将皇帝劫持到更加安全的关中地区。

    就在董卓以为掌控了局势时,内部的冲突却决定了他的命运:司徒王允与董卓的部下吕布合谋杀掉了他。但董卓的几员大将郭汜、李傕、樊稠等人继续将关中搅得鸡犬不宁。

    当初征讨董卓的将领,乘着董卓死后的大乱,纷纷割据变成了军阀,他们主宰了中国随后几十年的命运。

    东汉末年的军阀又可以分为新军阀和老军阀。所谓老军阀,指的是从汉灵帝时期的一项政策中受益的军阀。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在他死前一年,设立了一个叫州牧的职位。

    所谓州牧,是对光武帝政策的一次反动。光武帝刘秀为了防止地方反抗中央,故意剥夺了地方政府的军权,又削弱了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这种做法在和平时期还看不出有什么危害,可一旦进入战争,立刻显得极其笨重。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政府发现官僚结构完全缺乏效率。军事官员、财政官员、行政官员、司法官员,层层叠叠,每一个官员都想着如何守住地盘,防止别人侵犯自己的领地。从政府调拨来的财政支出成了各个官员的肥肉,你争我夺,却忘了敌人就在眼前,结果自然是屡吃败仗。

    针对这样的局面,太常刘焉随即提出,皇帝应该设立一个新的职务,将一个地方的财政、军政权力统一授予同一个人,由他来整合调拨各种资源。在皇帝过问地方事务时,只需拿这个官员是问,再由他确定其他官员的责任。而投入该地的财政和军事资源,也由这个官员统一分配。

    刘焉的提议得到了灵帝的赞同,州牧这个职位就这样出现了。

    在东汉,州相当于现在的省,即仅次于中央的下一级单位。原本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刺史,刺史最初主管监察,后来也管行政,而州牧就是刺史的加强版,将军事职能赋予刺史,同时给他更多的资源调拨权。

    并非每个州都立刻设立州牧,有的州只有刺史,有的州则由州牧管理,全凭当时的情况需要来决定。

    一些关键州设立的州牧,就成了东汉末年的第一代军阀。比如,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刘虞,徐州的陶谦,冀州的韩馥,都属于第一代州牧出身的军阀。其中刘焉是州牧政策的提出者,又被封往益州,他的地盘后来被刘备所夺,成了蜀汉的根据地。刘虞的部下公孙瓒也可以算作这一代军阀,他先是取代刘虞占据了幽州,后又被袁绍所灭。

    除了这些老军阀之外,另一批新军阀则出自反对董卓的各位将领,他们虽然在反董卓上徒劳无功,却借助由此聚集起来的军队,与老军阀展开了角逐,最终成了佼佼者。

    这些新军阀,包括袁绍、袁术、曹操、孙坚、刘备等人。三国形成的过程,就是新军阀如何取代老军阀,再在新军阀中展开混战,最终只剩三家的过程。

    除了这两个来源之外,东部的军阀中还有一家不得不提,他是原来董卓的将领吕布,在董卓失败后,参与了东部的角逐,并最终被曹操击败。

    表3 东汉末年的主要军阀 (3)

    姓 名 地 域 兴亡经过
    刘焉、刘璋 益州 公元188年被封为益州牧,公元214年,益州被刘备夺取
    刘虞 幽州 汉室宗亲。公元188年任幽州牧。颇得人望,群雄曾有意推举刘虞为皇帝。公元193年为公孙瓒所杀,幽州亦被公孙瓒夺取
    董卓 司隶 公元189年,受大将军何进所招前往洛阳,控制了朝政,造成了天下大乱。公元192年被杀
    袁术 荆州南阳、豫州 公元189年占据荆州南阳地区,后前往豫州。公元197年称帝,两年后死亡。豫州被曹操、孙权分割
    陶谦 徐州 公元189年封徐州牧。公元194年死后将徐州赠予刘备
    公孙度、公孙渊 辽东 公元189年封辽东太守,传四代。孙公孙渊建立燕政权。公元238年,公孙渊被魏国击杀,辽东归魏
    韩馥 冀州 公元189年封冀州牧。公元191年将冀州让与袁绍
    刘岱 兖州 公元189年封兖州刺史。公元192年为黄巾军所杀,兖州随后被曹操收复
    刘表、刘琮 荆州 公元190年封荆州刺史,公元208年,刘琮投降曹操
    袁绍 冀州、并州、幽州、青州 公元191年从韩馥手中获得冀州,后进占并州。公元199年击败公孙瓒,获得幽州、青州。公元200年官渡之战,败于曹操。公元202年死亡。冀州、并州、幽州、青州归曹操
    张鲁 汉中 公元191年夺取汉中。公元215年投降曹操。汉中先归曹操,后被刘备所得
    曹操 兖州、徐州、豫州、司隶、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荆州北部、扬州北部、凉州 公元192年从韩馥手中获得兖州。公元194年被吕布所袭,只剩三城,后克复。公元196年迎汉献帝,控制司隶。公元198年,击斩占据了徐州的吕布,获得徐州。公元199年袁术死,曹操获得豫州。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随后获得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占据荆州、扬州北部,无法南下。公元211年,击败马超、韩遂,获得凉州。公元215年,击败张鲁取得汉中。公元217年,败给刘备,丢失汉中
    韩遂、马腾、马超 凉州 公元192年,原本凉州叛乱头子韩遂被封为镇西将军,马腾被封为征西将军,继续盘踞凉州。公元211年,曹操平定凉州。公元212年马腾被杀,公元215年韩遂被杀。马超成为蜀汉大将。凉州归曹操
    公孙瓒 幽州、青州 公元193年击败刘虞控制幽州。亲信田楷控制青州。公元199年为袁绍击败自焚。幽州、青州归袁绍
    吕布 兖州、徐州 公元194年袭击曹操获得大部分兖州,后被曹操重新夺回。公元195年,击败刘备获得徐州。公元198年,为曹操所败身死。徐州归曹操
    刘备 徐州、荆州、益州 公元194年,陶谦将徐州赠予刘备。公元195年,败于吕布,丢失徐州。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获得荆州南部。公元214年,击败刘璋获得益州。公元215年,与孙权协议,将荆州南部湘江以东的土地还给孙权。公元219年,击败曹操获得汉中。公元219年,关羽兵败,荆州丢失。公元222年,复仇未成,仅剩益州
    孙策、孙权 江东、荆州 公元194年,孙策进军江东。公元200年,击败黄祖,进军赣江流域。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公元215年,从刘备手中获得湘江东部的荆州地区。公元219年和222年,两败蜀汉,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在这所有的军阀中,经过混战,在东部的北方逐渐强大的是袁绍和曹操两家。袁绍在伐董卓失败后,率军取代了韩馥,进占冀州(主体在现河北省南部),成了冀州牧。在当时,也恰好是幽州的公孙瓒取代原来的州牧刘虞之时,公孙瓒杀掉了德高望重的刘虞,又借助镇压青州黄巾军的机会,占据了青州(主体在现山东省东部),派遣他的大将田楷担任青州刺史,势力跨幽、青两州。

    袁绍在占领了冀州之后,又进军群龙无首的并州(主体在现山西省),将中原屋脊的并州收入囊中,派遣外甥高干担任并州刺史。

    随即而来的是袁绍与公孙瓒的对决,他们各据两州,缠斗不止。最终,袁绍击败了公孙瓒,成了四州的首领。在全国的十三州中,已经有了将近三分之一。

    在袁绍之南,曹操也在快速地扩张。

    曹操在讨伐董卓失败后,乘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现山东、河南、河北、江苏交界地带)的机会,获得了兖州的统治权。在兖州的北方,是袁绍的冀州、并州,公孙瓒的幽州、青州;在东南方,是陶谦的徐州(主体在现山东、江苏交界地带);南方是袁术占领的豫州(主体在现河南中南部);西方则是相当于首都直辖区的司隶校尉部(包括洛阳和长安所在的平原,以及两者的连接部,当时由董卓的余党所控制)。

    在周边的区域中,徐州由于没有遭到兵乱,最富裕也最有后勤价值。曹操随后对徐州展开了进攻。

    曹操没有想到,当他进攻徐州的陶谦时,流浪军阀吕布却从背后袭击了曹操的兖州,只有三座城市(范县、东阿和鄄城)没有投降吕布。而徐州牧陶谦死后,将州牧的职位让给了投靠他的刘备,兖州和徐州的形势为之一变。

    曹操随后与吕布展开搏杀,收复兖州的同时,将袁术所据豫州的一部分北方领土也一并占领,而这部分领土中包括了后来魏国的都城许昌。

    曹操定都许昌时,关中的董卓旧将郭汜、李傕等人展开了内讧,汉献帝借助内讧的机会逃出了他们的控制,在杨奉、韩暹、董承等人的帮助下,从长安迁往洛阳。到达洛阳后,汉献帝发现曾经的首都变成了一片废墟,百官公卿连饭都吃不上,皇帝都只能吃野菜为生。

    在当时,皇帝已经成了烫手山芋,谁得到了他,意味着立刻成为周围军阀的攻击对象。各个军阀都认定汉代天下已经完蛋了,接下来只是谁来取代他,谁也不肯接受这个皇帝。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派兵获得了献帝的监护权,并将献帝迁往了他的首都许昌。

    此时,曹操的相邻对手有三个:第一,占据了徐州的吕布;第二,一个曾经身为董卓旧部的张绣占据了南阳盆地;第三,以寿春(现安徽寿县)为中心的袁术还控制着豫州的一部分,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长江流域的扬州(十三州之一)。

    曹操对三者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张绣,先是以军事为主,后来则以政治手段收编了张绣。吕布逃出兖州后,从刘备手中抢走了徐州,继续与曹操对抗,是最直接的大敌,被曹操击败、俘获、斩首。剩下的袁术缺乏战略,又生活堕落,在曹操获得汉献帝后,袁术试图自己称帝,最终被曹操击败。

    经过对周边地区的吞并,曹操一跃成了与袁绍并肩的军阀,拥有了兖州、徐州,以及豫州的大部、司隶校尉部的一部分。整个中原地区实际上已经掌握在了两个人之手。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以袁绍攻击曹操开端,双方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主战场在黄河与支流济水之间。在中国古代,济水是黄河的一条主要支流,现在却已经不见了踪影。东汉时期,济水上最主要的渡口叫官渡(现河南省中牟县境内)。

    在这场战争中,袁绍是兵力更强的一方,同时拥有着地理的优势,将曹操压缩到济水边上,处于背水的位置。如果按照实力对比,失败的将是曹操。

    但决定了战争成败的却是双方对于后勤的态度。

    在三国时期,曹操是最注重后勤和粮食的军阀,而袁绍却相反,是最不注重后勤的军阀之一。实际上,三国时期,由于军阀众多,战乱频仍,人们最缺乏的是粮食。

    各个军阀都吃过后勤的苦头。董卓为了筹集军费,将秦始皇时期留下的铜人都熔化了铸钱,但最后却发现有钱买不到粮食。袁绍的军队要靠路边的野枣糊口,而袁术的军队则寻找贝壳充饥。

    曹操是最先意识到粮草重要性,开始有计划进行屯田收集粮食的。袁绍对于粮食和后勤工作的忽略,让曹操找到了可乘之机。

    官渡之战中,最先乏粮的是曹操。但他从战俘口中审出了袁绍运粮车队的行踪,出兵袭击了车队,造成袁绍军队也缺乏粮食。

    随后,袁绍的属下许攸投降曹操,将袁绍辎重基地(在乌巢)的位置透露给了曹操。虽然袁绍已经吃了后勤的亏,但没有长记性,仍然没有对乌巢的后勤基地做太多的防范,导致曹操烧毁了袁军辎重。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曹操进攻他的后勤时,袁绍想到的还是进攻,趁曹操没有回来,完成袭击。虽然他派出一支兵马救助辎重,但重头部队却仍然放在了袭击曹营上。不幸的是,一旦曹操击破了袁绍的辎重部队和援军,那些进攻曹营的袁军不仅没有完成任务,反而投降了曹操。

    袁绍军破后,曹操又用了七年时间,才最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均被击败,死于辽东。

    到这时,曹操已经统一了整个华北地区。关中地区仍然处于分裂状态,掌握在几个小军阀韩遂、马超、张鲁手中。按照后汉光武帝的战略,一旦获得了华北,就应该扫荡东部,将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权收服,在东部安定后,西部军阀将不可撼动曹操的优势。

    根据之前的经验,荆州和江东一直是作为中原的附属而存在的,并不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曹操降服这两个地方不应该太困难。

    但这一次,南方却第一次成了北方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