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尴尬北伐时

    南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底,一位饱经风霜的词人匆匆赶往首都临安(杭州)。他满怀激情与希望,因为当朝宰相韩侂胄召他去参与讨论一项重大的事件——北伐。

    这位词人叫辛弃疾,出身于山东沦陷区的他在海陵王南侵时曾经参加过敌后游击队。来到南方后,又以激烈的主战姿态著称。

    海陵王南侵失败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南宋孝宗乘机组织了一次北伐。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宋金达成了隆兴和议。隆兴和议比起高宗时期的绍兴和议进贡有所减少,却被割去了商州(现陕西省商洛)和秦州(现甘肃省天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此后,宋金进入了和平时期,辛弃疾也受到了排斥,不得已回家务农。

    四十年后,亟须树立权威的宰相韩侂胄再次祭起北伐的大旗,立刻吸引了辛弃疾的注意。当时,金国北方的蒙古人已渐成气候,金国除了考虑南方的南宋,更要防备北方的蒙古人。韩侂胄显然想利用金国战略地位的削弱,来先发制人。

    辛弃疾首先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半年后,皇帝又任命他镇守江南重镇京口(镇江)。在离开绍兴之前,辛弃疾拜访了隐居在绍兴的另一位主战派词人陆游。

    陆游此刻已经七十八岁高龄,辛弃疾也已六十三岁。在起用辛弃疾之前,韩侂胄首先起用陆游担任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但陆游很快看到韩侂胄军事准备的仓促和花哨,心灰意冷,便离开了朝廷继续隐居。

    陆游并没有用自己的情绪影响辛弃疾,而是鼓励他上路。到达镇江后,心怀壮烈的辛弃疾登上了镇江的北固山。

    如今的北固山已经成了著名的风景区,这座在长江边上的小山是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的所在,也是历代长江攻伐的见证者,在山上还有吴国大将太史慈的墓葬。

    距离北固山不远,就是著名传说“水漫金山”的金山所在。从山上向下望去,长江如同一条巨大的飘带横亘于北方。站在山顶上的北固亭里,辛弃疾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对于北伐的渴望,又表达了对于韩侂胄北伐仓促的忧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显然,他也和陆游一样,看到了韩侂胄北伐中的问题。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韩侂胄之所以想北伐,是为了用这个不世功业来替自己涂粉。但所有人都被他的草率与仓促吓住了。

    韩侂胄一方面大搞内部政治斗争,排除异己;另一方面,却没有做太多军事准备,将帅任用不当,士兵没有经过严格训练,马匹不足,军事后勤工作也没有做,山寨堡垒都处于荒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北伐必然引起极大的麻烦。

    即便辛弃疾和陆游这样的主战派,最后也被排挤,不受重用。于是,这场北伐的效果就可以想象了。

    不过,即便脱离当时人们的思维局限,从更大的战略角度出发考虑,也会发现,即便充分准备,南宋仍然没有成功的可能。很大原因,就在于从南往北进攻的难度太大,南方缺乏地理上的战略支撑点,而北方只要占据了关中地区、山西、北京,就很容易在华北平原地区和淮河流域拖住南方的进军步伐。

    如果要想克服这个地理上的劣势,必须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而南宋根本称不上军事优势。虽然金国的军事能力也因为北方蒙古的崛起而大受影响,但仍然优于南宋。更何况,由于韩侂胄的内政,南宋的经济和金融正处于困难时期,更加大了北伐的难度。

    最终,开禧北伐成了一场儿戏,宋军还没有打到中原地区,在淮河和襄阳一线就崩溃了。

    为了满足金人的议和要求,宋宁宗不得不杀掉了韩侂胄。幸运的是,这次和议,金国只要求增加岁贡和战争赔偿,没有要求割地。这使得南宋政权又苟延残喘了七十年才最终消失。

    金人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他们想及早结束与南宋的冲突,好把力量用在北方与蒙古人的对抗上。金国虽然获得了对南宋的胜利,但它只存在了二十六年,就被蒙古人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