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蒙古人: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协同作战
为了进攻南宋首都临安,蒙古人选择现在甘肃境内的达拉沟作为进攻起点,以云南大理为中间点,实现了上万里的大迂回,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最有想象力的进攻之一。
宋元时期,沟通中国南北的主要通道有三条,分别是长安(汉中)四川道、南襄隘道,以及淮河平原交通网。北方进攻南方,通常选择三条道路的一条或者几条。
蒙古人在传统的三条道路上都遭到了南宋军队的顽强抵抗,从机动战变成了攻坚战。他们必须重新掌握机动性,才有可能击败南宋。
蒙古人重新获取机动性的方法,是首先进攻云南,再以云南为基地,从南方包抄打击南宋的重庆与湖北地区,形成大迂回。
为了进攻云南,蒙古人在中国西部开辟了几条前无古人的进军通道,完成了这个上万里的大迂回。
获得云南后,蒙古人在数千里的战线上组织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协同作战,这本来是一次载入历史的大战略,却由于一个人的死亡而功败垂成。
在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中,地理是讨论战争问题的基础。本书的目的,就是抛弃那些主观的成分,讨论中国的地理在历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每次战争的具体逻辑,引导读者了解战争背后的客观事实。
甘肃与四川交界的一个小山沟,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奇袭的起点。
这座山沟叫达拉沟,位于一条叫作白龙江的河流上游地区。如果现代人想从内地去往这个偏僻的山沟,必须首先从西安出发,跨越巨大的陇山山脉,去往三百五十公里外的甘肃天水,再从天水向南,前往二百三十公里外的陇南市。从天水到陇南同样要翻越好几个山谷,才进入位于迭山山脉以南的一条河谷盆地,陇南市就坐落在这个小盆地上。这里看上去相当偏僻,除了市区之外,四处都是高山大壑,在中国古代,已经属于极端的边疆地区。但是,陇南仍然不是故事的起点。
陇南所在的河谷叫白龙江谷地,是由一条同名的河流冲刷而成的。从陇南开始,白龙江继续向东南方奔流几百公里,汇入著名的嘉陵江。而要想到达本书提到的现场,不是沿河向下,而是向着河流上游方向再西行二百多公里。
一路上,这二百多公里都是沿着白龙江所在的峡谷前行,谷地极端狭窄,即便最宽处也只有几百米。在峡谷的南北两岸,是两列高耸入云的山脉。这两条山脉近在咫尺,却截然不同,南侧是著名的岷山山脉,而北侧的叫迭山山脉。
在河谷靠近迭山山脉的一侧,有一座小城叫作舟曲,这里在公元2010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泥石流,引起了全国的震动。在舟曲附近,河谷越发狭窄,由于山脉太高,是滑坡、落石、泥石流的高发地带,行走在峡谷中,仿佛已经离开了文明。
从舟曲继续向前,到达一个叫作迭部的县城。在这里,白龙江已经缩成了一条季节性的小水沟,抬头可以望见岷山山脉巨大的雪峰。已经是河流的极上游,再往西走,地势会突然变平坦,就进入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了。从陇南到迭部虽然只有两百多公里,却路途艰难,即便开车,也往往需要一整天时间。
但迭部县还不是故事的起点,这里距离达拉沟还有数十公里。从迭部县城出发,向东走三十公里,从白龙江的北岸过到南岸,就会看到一条湍急的小河(也是白龙江的主要支流)在岷山山脉上劈开了一个山谷。顺着小河走到山谷的尽头,形成了一片山间小盆地,这个小盆地才是达拉沟的所在。
从西安到达拉沟,即便借助最便捷的交通,也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到达。
达拉沟如此偏僻,但在七百多年前的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这个谷地里却拥挤着一支远征的大军,在如今荒芜的高寒树下和草甸中,曾经人声鼎沸、马嘶刀鸣。对这支大军来说,达拉沟还不叫现在的名字,而是被称为“忒剌” (1) 。
在来到这个偏僻地方之前,远征军已经跋涉了千山万水。主要人马是从现在的蒙古境内赶来,经过内蒙古、陕西北部、宁夏,到达现在的甘肃境内,又从甘肃兰州附近的临洮穿越了迭山山脉,才到达了达拉沟, (2) 集结时间就花费了整整一年。
这支大军的统领叫作忽必烈,在当时,他的身份是蒙古大汗蒙哥的弟弟。副统帅则是刚刚从俄罗斯境内回来的大将兀良合台,他也是蒙古人最骁勇善战的勇士速不台的儿子。
那么,蒙古人如此大动干戈,他们攻击的最终目标是哪里呢?答案出乎意料:他们之所以出现在这个西部的小山沟里,最终的目标竟然是位于中国东部的南宋首都临安(杭州)。
即便到了现在的高铁和柏油路时代,从杭州到达拉沟的距离也在两千两百公里以上,几乎是绕着当时的中华文明转了一整圈。如此遥远的距离,蒙古人在这里集结重兵,到底如何才能打到杭州?为什么要选择这里作为打击杭州的跳板呢?
更令人想不通的是,当时蒙古人已经占领了现在山东、河南、江苏的许多土地,从这些地方出发,距离杭州最近的不过只有三四百公里,也没有太大的高山阻隔,为什么蒙古人不直接从更近的地方发起攻击,反而要找数千里之外、隔着重重高大山脉的西部小山沟作为出发点呢?
解读这次战争的过程,我们能充分领略作为世界战争大师的蒙古人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