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亡者到蒙古之主
公元2013年,我骑车穿越了整个蒙古国的西部地区,对于蒙古的地貌有了极其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成吉思汗是如何从这个沙漠、草原、湖泊、山脉遍布的荒凉之国崛起的。
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国境内是由许许多多的大小部落组成的。这些部落分别居住在蒙古地区众多的山间盆地之中。
打开蒙古地图,对于军事地理最重要的是三列山脉:
在如今首都乌兰巴托之东是肯特山(Khentii Mountains),这座山没有明显的走向,而是一群山峰的聚合,所以也可以称为肯特山丛。
在乌兰巴托之西、蒙古中部偏西的位置,是杭爱山(Khangai Mountains),这里也是汉代远征匈奴最远到达的地区,在杭爱山东侧的草原上,也是匈奴、突厥等民族曾经的王庭所在。
蒙古西部与中国新疆、俄罗斯交界处则是阿尔泰山(Altai Mountains),这条山脉是蒙古的天然西界。中国新疆最著名的旅游景区喀纳斯湖,就深藏在阿尔泰山之中。
除了这三列主要山脉,蒙古境内其余的山脉大都可以看成这三列的延伸或者余脉。
三列山脉(丛)中最高的是阿尔泰山,密布着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峰。其次是杭爱山,它的主峰接近四千米,夏天时峰顶只有少量的积雪。肯特山最低,最高峰亦不超过两千米。但不要小看了最低的肯特山,从蒙古文明发展的重要程度而言,最矮的肯特山却是最著名的。
肯特山和蒙古东部高原融为一体,在这个山丛南面还有一个巨大的河谷平原,平原上有三条河流过,分别是克鲁伦河(Kherlen River)、图拉河(Tuul River)和斡难河(Onon River)。这个河谷平原就成了整个东部地区最好的草场,也是成吉思汗成名之前所居的土地。
除了三河河谷之外,整个东部由于地势平坦,生活着许多部落,这些部落又由于地形关系,更容易被统一成一个整体。成吉思汗统一东部后,就在肯特山区南面,一个叫作库库诺尔(Khokh Nuur)的小湖旁边加冕成为蒙古人的头领。
西部的两条山脉由于更加高大,从战略地理上来看,这样的山脉形成了若干易守难攻的战略地点。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之后,西部的重要性逐渐上升。
在乌兰巴托西面四百公里的地方,位于杭爱山的东麓,有另一片著名的河谷地带——厄尔浑谷地(Orkhon Valley),这片谷地曾经是匈奴和突厥人的王庭所在,可能是蒙古西部最大的谷地,后来成了蒙古古都哈拉和林(Kharkhorin,或者Karakorum)的所在地。
继续往西越过杭爱山,在杭爱山和阿尔泰山之间,又有一个巨大的盆地,这个盆地中间有着两个超大型湖泊吉尔吉斯湖(Khyargas Nuur)和乌布苏湖(Uvs Lake),由于气候干燥,乌布苏盆地宜居度远不如东部。但这里却是进攻西方的前进基地。如果继续向西,越过阿尔泰山,就进入了新疆北部,也就是准噶尔盆地所在。
除了这几个巨大的河谷盆地之外,在蒙古还有许多小型的盆地,特别是中部和东部,每一个小盆地都可能是一个游牧部落的居所。
这些盆地都环绕着一圈山峰,部落只要占据了四周的制高点,就可以随时发现入侵者,至于盆地中间,则是上好的马场,也是妇女儿童的居所。这样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游牧部族居住,一个小盆地正好可以养活一个部落,部落的大小由盆地的大小决定。只有少数几个超大型盆地,可以容许几个部族共同使用。
至于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也是在盆地之间发生,大的部落并吞小的部落,其实就是把对方的盆地攻打下来。超大型盆地内部的战争更加频繁,直到出现一个超级部族占据了全盆地,这个超级部族由于占据了大型盆地,对于周围小盆地的小部族就有了优势地位。
成吉思汗的任务,就是依托于最大的三河谷地(平原),首先将东部大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统一起来,变成超级部族,再向中部和西部扩张,将中西部的部落也都纳入统一的旗帜之下。
与地理相对应的是成吉思汗早期的蒙古部落分布。
在如今蒙古国最东部、靠近中国东北兴安岭的地方,居住着洪吉喇部,这个部族是成吉思汗妻子的部落。紧挨着洪吉喇部的西面,克鲁伦河以南,居住着强大的塔塔儿人。在成吉思汗时代,塔塔儿一直是金国的重要盟友,与蒙古人对立。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就是被塔塔儿人毒死的。
塔塔儿的西北方,在克鲁伦河、图拉河和斡难河的河谷,就是成吉思汗蒙古人的地域。不过,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死后,蒙古人的另一支系泰亦赤乌人与成吉思汗支系分裂了,成吉思汗所在的部族影响力已经微不足道。除了泰亦赤乌人,蒙古人的札只剌部也是成吉思汗的敌人,这个部族有一个领袖叫札木合,他曾经是成吉思汗的安达(拜把子兄弟),最后却成了统一蒙古的竞争对手。
蒙古本部的北方还有两支不容小觑的势力,分别是分布在最北方贝加尔湖北岸的卫拉特人,以及南岸的蔑尔乞人。
蒙古人(包括与成吉思汗敌对的泰亦赤乌人、札只剌部)、塔塔儿人、卫拉特人、蔑尔乞人和洪吉喇部,就构成了整个蒙古东部的政治版图,也就是如今乌兰巴托以东的地带。
杭爱山和阿尔泰山所在的蒙古西部,则有另两个强权。最大的强权属于一个叫作克烈部的部落,克烈部的首脑叫脱忒邻勒,后来以王罕著称于世。脱忒邻勒(王罕)是成吉思汗父亲也速该的安达。克烈部居住在杭爱山以东地区最肥沃的土地上,蒙古最著名的厄尔浑河谷就处于克烈人的控制之下。
克烈部以西,也是杭爱山以西,则是更加凶狠的乃蛮人。乃蛮人几乎是一切蒙古部落的敌人,在成吉思汗之前,他们不被认为是蒙古人。乃蛮人的中心在现在的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地带,也就是杭爱山与阿尔泰山之间。
从文化上来说,克烈部和乃蛮人比成吉思汗那些人要先进得多。克烈部是一个信奉基督教(景教)的民族,乃蛮人也有不少基督信徒。
蒙古以外,在如今的新疆境内,则居住着畏兀儿人,也就是古代回纥人,现代维吾尔人的祖先。回纥人原本居住在蒙古,后来被吉尔吉斯人赶走,在唐代时进入了新疆。克烈部的景教信仰,就是从畏兀儿人那儿传过去的。
除了克烈部和乃蛮两个相对开化的种族之外,在他们的北方、现在的俄罗斯境内,还有一部分吉尔吉斯人。吉尔吉斯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在唐代时,它赶走了强大的回纥人,成了蒙古中部的主人,可后来又逐渐被排挤到了边缘地带,在蒙古的西北方游荡。
西部的克烈部、乃蛮人、吉尔吉斯人,东部的塔塔儿、卫拉特、蔑尔乞、洪吉喇,以及属于蒙古本部的泰亦赤乌人、札只剌部,就成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拦路石。
由于东部地势相对平坦,西部更加陡峭,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采取了先统一东部,再并吞西部的策略。
他之所以崛起,得益于与两个部落的联盟关系,这两个部落分别是西部的克烈部(首领王罕)和东部的札只剌部(首领札木合)。在成吉思汗年轻时,他的妻子曾经被蔑尔乞人抢走,就是在这两个部落的帮助下把妻子抢回来的。
在统一东部的过程中,成吉思汗首先瞄准的是蒙古人的公敌塔塔儿人。塔塔儿人是较为开化的游牧部落,一直依附于金国,承担着帮助金国守卫边疆的责任。但由于塔塔儿人帮助金国镇压其他部落,成吉思汗惩罚塔塔儿人的战争得到了众多部落的支持。他甚至让金国人相信塔塔儿人背叛了金国,与金国联合夹击,消灭了塔塔儿。
塔塔儿人灭亡后,随着铁木真变得强大,东部的敌对势力都聚集在了札木合的旗帜下。札木合曾经是铁木真的安达,他和铁木真同样拥有统一蒙古东部的雄心,这两个人迟早要发生冲突。
在与札木合的决斗中,成吉思汗得到了克烈部的帮助。他们联合打败了札木合、泰亦赤乌人、蔑尔乞人。
洪吉喇部一直是成吉思汗的盟友,而卫拉特部远在北方,也逐渐被蒙古人所征服。王罕地处西部,在位置上与新征服领土距离较远。就这样,整个东部就成了成吉思汗的天下。
统一东部后,成吉思汗与王罕的克烈部发生冲突,双方各进行了一次奇袭。首先是王罕发动攻击,将成吉思汗赶到了蒙古与中国东北地区交界地带。但蒙古东部的后方却有极大的纵深,成吉思汗通过撤退避开了打击。蒙古人善于通过迂回打击敌人,截断敌人的退路,更善于通过纵深避开敌人的打击,避免被敌人截断退路。王罕由于进攻臂长超过了补给能力,不得不撤回,将蒙古东部还给了成吉思汗。
东部有纵深,王罕所在的西部却没有足够的撤退空间,在他的背后,还有乃蛮人顶着,不可能无限制撤退。当成吉思汗发动奇袭式远征,王罕由于没有纵深,被击败了。
王罕的灭亡,让成吉思汗势力扩张到了杭爱山东部,巨大的厄尔浑谷地成了蒙古人的跑马场。人口增加,放牧地数倍增长,使得成吉思汗拥有了更强大的实力去对付蒙古本土的最后一个敌人——乃蛮人。
乃蛮人处于蒙古西部,在杭爱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甚至扩张到了新疆北部地区。成吉思汗翻越杭爱山,击溃了位于乌里雅苏台地区的乃蛮人塔阳汗。
到这时,蒙古全境都并入了成吉思汗帝国的版图。平定了乃蛮人之后,成吉思汗一面继续平定位于蒙古的其他小部落,一面开始准备对外战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