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为了写作本书,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在国内游走,访问历史上的战略要地。我认为,只有通过亲自观察,才能了解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成为战场,它的地理逻辑在哪里。
写作时,许多访问时的场景总是在眼前闪现,其中最难忘的有三个。
第一个场景发生在我走访燕国故地时,看到的满地古代战士的头颅。
在河北省易县,这里是著名的燕下都所在。县城之南,当年的都城还有迹可循。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燕下都南面的几座高大土冢。这些土冢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旁边,两千多年来没有人在意,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土冢之下一共埋藏着数万颗人类的头颅。
在中国古代,人们有利用战败者的头颅垒金字塔的传统,这些金字塔有一个名字:京观。河北易县的土冢可能是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京观。这些人头属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不幸的是,当我来到现场,却发现这些土冢都遭到了盗掘。在土冢的周围,散布着大量的人类头骨碎片,大部分都碎了,但很多还能看出来圆圆的形状。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碎片都变成了软绵绵的一团,用手一碰就会粉碎。随着被盗掘,保存两千年的遗迹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唯一能够长久保留的是人类的牙齿。在现场还散布着大量的牙齿,它们依然坚硬,混合在一起的还有一些简陋的陶片。除了陶片、牙齿和碎骨,没有别的,大概战败者的人头墩中不会陪葬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盗墓者而言,最没用的物品也许就是人类本身。一个箭头、一把剑,甚至一个陶片都比一具骨骸更有价值。人头骨与牙齿被掘出后随即扔在了地上,任由消失。对于考古工作者,数量庞大的骨头也没有什么价值,他们只是采集了几个样本,剩下的就任它自生自灭了。
感慨万千的我随手捡了一把牙齿,从磨损程度看,它来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战争中死去,被当作战利品埋葬在这里。
第二个场景发生在另一座古战场。
当我到达山西汾河岸边的玉壁古城遗址时,在一片黄土台地上,当地人指给我一个叫作万人坑的地方。
玉壁古城是中国保留比较完整、没有受到过多扰动的古城,这座城市专门为了打仗而建。当年东西魏的战争中,西魏为了封锁东魏的汾河进攻路线,在汾河南岸的台地上修建了玉壁城。当东西魏战争结束,玉壁也就慢慢荒废了。由于没有人类大规模居住,才保留到了现在。
从地貌上看,玉壁城如同是一座天然的巨大平台,高高耸立着,它三面是悬崖,只有一面较为平坦,守军在这一面修建了城墙进行防卫。在城市内,还能看到当年攻城者挖掘的地道痕迹。
在断崖上,白色的人类、马匹的尸骨、牙齿俯首可拾。
所谓万人坑,实际上是在悬崖上一个密布着人类骨骸的地层。人骨之密集,令人产生毛骨悚然之感。
在悬崖之下,也散布着许多脱落的人骨。随着悬崖的剥蚀,崖下的人骨竟然也铺了一层。可能是由于年代短了一半,且气候更加干燥,这些属于一千多年前东西魏大战时西魏将士的遗骨保存情况要比燕国京观的骨殖更加硬实。
最后一个场景在宁夏固原的好水川战场。这个新发现的古战场属于北宋与西夏战争时期。
战场在一座红色的小山坡侧面,同样由于地处偏僻,在近千年后,战场几乎还保持着刚刚打完仗之后的原貌。唯一的不同是,当年裸露在外的将士尸骨都被岁月埋在了浅浅的地下,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它们。
在一个断层处,我发现了一个破碎的瓦罐,看上去像是士兵们煮粥用的。在瓦罐里竟然还有许多非常轻的黑色物质,经过辨认,应该是小米粥干掉、炭化之后的痕迹。也许在那天,北宋的士兵刚刚做好饭,还没有来得及吃,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瓦罐里的粥不知道放了多久,慢慢变干、炭化,被浮土埋没。瓦罐在土下埋了很久才破碎,当我发现时,虽然碎成了几块,却并没有零落,仍然可以拼得严丝合缝。
在瓦罐的不远处,有一个人类的头盖骨。再远一点儿,断层里星星点点露出几片白色的痕迹。我用手轻轻一抠,发现竟然是人体的第一到第四块颈椎。它们必然属于一位北宋的士兵。
这位士兵被杀后,就一直留在了原地,直到积土将他埋葬,又被风雨从土中剥出、散落。当我看到它们时,只剩下了四块脊椎,其余都不知去向。
除了这三个场景,还有许多都能让我立刻穿越到过去。它们共同陪伴我写完了书稿。每一次我的思路停顿时,都回忆着那一幕幕鲜明的记忆,诅咒着该死的战争。
但战争就是人类的一部分,隔一段时间,总会有野心家冒出来,希望通过战争来满足他的私欲。战争和税,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两种事物。和平时期,决定人类社会演化的最根本力量是经济和财政;到了混乱时期,决定演化的则是战争。
如果要想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课题。
我们谴责战争的残酷,却必须了解战争不会远去,做好理论上的准备,以免受人宰割。
本书追寻了从秦统一到清末这两千年的战争逻辑,以中国地理要素为中心,逐渐展开,叙述了各个朝代的大战略。
在秦朝统一时,中国的地理还局限在关中地区、洛阳盆地、华北、淮河、两湖地区、四川这几个单元。到了清代,已经扩张到了新疆、西藏、云南、蒙古,随着地图的打开,以及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的军事战略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但变化中又有着持久的要素,因为中国的地理是不变的。
读者读完本书,可以理解中国疆域的形成,以及历次战争背后的逻辑性,从而更加热爱现在的和平与繁荣。
在写作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时需要将我游走观察的现场图景与历史中的记载相印证。比如,当我叙述蒙古人进攻大理时,想到的是滔滔的大渡河水、白龙江两侧高耸的山脉,以及壤塘广阔的草原图景,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蒙古人策划了一次多么大胆的行动。
本书是“帝国密码三部曲”之一。2017年,我出版了《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其中提到除了“财政密码”,还有两部《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和《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正在写作之中。实际上“财政密码”写成于2015年春天,在那之后,我已经开始了剩下两部的写作,按照计划,首先写完的应该是“军事密码”,最后才是“哲学密码”。但由于“军事密码”的复杂度更高,反而是先写完了“哲学密码”,最后才完成了本书。
在这里,需要向读者说声抱歉的是,本书原本附有几十张地图。事实上,我在地图上花费的时间并不少于正文。但考虑到出版的复杂度,经过出版社与我再三慎重考虑,还是暂时将地图拿掉后出版。我明知道这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但在目前,这是本书出版的最好方法,请读者体谅。
关于地图,读者可以参考的包括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及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地图册部分。两种图册各有特色,但均有不足,所以,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还可以准备一张现代的全国地图,最好是带地形的,这会对理解本书内容非常有用。
未来,在适当的时机,我们再想办法将地图传递给读者。
在体例上本书也和“财政密码”“哲学密码”有所不同。两书大都附了详细的注释文字,加上附录中的参考书籍。而本书的内容主要出自中国的史书,书目见附录的参考书籍,我都视之为常规文献,因此,不再一一注明出处。书末的参考书籍也是我目前还在研读的书,其中一部分并没有在本书中得到反映,却是我长期计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前两本书相比,本书的特点是更注重实际地理的考证。
本书的写作还有一个副产品。在写作到宋朝时,我突然意识到,北宋与辽、金的交往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的最佳融合样本,于是将这部分抽出,查阅了上百种宋人文献,形成了一本新的书《汴京之围》,已经交给出版社进行处理,在此做一个说明。
在未来,时机合适时,我可能还会对明末、清初、清末、民国等各个时代进行类似的考察。但是时间未定。
感谢文学锋的帮助,我曾经在广州你的家中住了一年,本书的写作计划就是在那时形成的。
感谢周杭君,大学里的友谊已经保持了二十多年,并必将持续终生。进入中年,我们是仅剩不多仍在为理想拼搏的同学之二。周除了拼劲儿十足之外,还保持着最活跃的思维,在一个月前,她在饭店的外卖袋上免费印上了我的《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的广告,让这本书成了世界上第一本在外卖袋上打广告的哲学书。所有订她饭店外卖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叫郭建龙的人能吹一点儿哲学之水。在此,我也利用新书替周做一下宣传:在北京牡丹园和上地,各有一家叫上下亭的米粉店,在那儿,你能吃到最地道的湖南米粉。
感谢我的编辑雷戎、董曦阳所领导的整个团队,如果没有你们的鼓励,我很难坚持下来写稿,我们一直是配合最好的团队,本书是我们共同完成的。
感谢秦旭东、张赋宇、王力,写作过程始终得到了你们的鼓励。
感谢我的祖父母,他们将“理想”这个词深深地注入了我的灵魂。我多希望,他们的在天之灵随时都能看到,我仍然为了理想而不肯妥协。
感谢梦舞君的陪伴,让枯燥的写作充满了温馨。
此外,本书完成后,豆瓣网友麟狩提出了非常专业的意见,指出了本书的几处错误,大部分已经改正。他特别从古地理的角度对本书陈仓道的叙述提出意见(见三国部分),认为在汉初以前,古汉水流经陈仓故道,可以溯水而上直抵陈仓。但汉初武都大地震后,汉水不再流经陈仓道,断绝水路后的陈仓道军事运力比韩信时代大打折扣。这是诸葛亮不选择陈仓,而选择祁山道的主因(祁山道相对平坦,可以依托西汉水向陇西运粮)。我将他的话附于此处,便于读者理解。
本书构思于广州锋子居。本书的初稿写于大理才村走青春客栈。本书修改于云龙梦君庐。本书的终稿完成于大理风吼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