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的因与果
1 地理条件:植被、土壤、气候、降水和水系
无论俄国的爱国主义史学家们如何书写,上帝在创造人类时,都并未将俄罗斯人置于他们今日所处之地。在我们有据可依的最早时期,俄罗斯的心脏地带——以莫斯科为中心的茂林区域——曾居住着芬兰人和立陶宛人,而在其东部及南部的毗邻地区则居住着土耳其人。俄罗斯人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之末迁移至此的。在这之前,他们与其他斯拉夫族系居于一个即便是粗略估计也无法确定边界的区域,这一区域被认为是在喀尔巴阡山脉以北,西至维斯瓦河或奥得河,东至今日的白俄罗斯。斯拉夫人的前世鲜为人知。尽管因考古发现,石化语言及民族名称,催生颇多理论,但具体的证据仍极单薄。仅可为证的是,早期的斯拉夫人是组成宗族和部落的游牧者,他们既不具备政治组织形式也不具备军事组织形式。他们在西部和南部与哥特人为邻,北部和东北部与立陶宛人相接。老普林尼和塔西佗提到过的维内蒂人(Veneti)或维内德人(Venedi)似乎就是斯拉夫人。这一古老的名字被保留了下来:在德语中有“文德”(Wenden)一词,指一个已经消亡了的西斯拉夫人国家;在现代芬兰语中亦有“维纳亚”(Venäjä)一词,即“俄罗斯”。其他被外国作家使用过的指代斯拉夫人的名称还有“安特”(Antae)和“斯克拉文尼”(Sclaveni)。斯拉夫人似乎自称“斯洛文尼”(Slovene)或“斯洛维亚尼”(Sloviane),这很有可能来源于“斯洛沃”(Slovo)一词,意为“词语”,指具有说话天赋的人,与意为“哑巴”的“涅姆茨”(Nemtsy)一词相对,而“涅姆茨”是斯拉夫人对所有其他欧洲人,更具体地说是给他们日耳曼人邻居的称呼。
在罗马帝国时代,斯拉夫人居于中欧,是一个没有族群差别的同种群体。罗马帝国灭亡后,由于受到因亚洲蛮族涌入而造成的巨大人口迁徙潮的影响,斯拉夫人的同种性开始瓦解。斯拉夫人的迁徙似乎于4世纪末就已开始,即在匈奴人入侵欧洲导致相邻的哥特王国毁灭之后,然而,大规模的迁徙是在新一轮来自亚洲的阿瓦尔人(Avar)发起猛攻后,才于6世纪成为主流。阿瓦尔人入侵后,一部分斯拉夫人向南扩散至巴尔干半岛,止步于拜占庭的疆界。另一部分人东移,途中没有遇到任何政治或军事力量的阻碍,进而逐渐分成了一些小的部族在从黑海到波罗的海之间的地域散居,同时还征服了极为原始的芬兰人和立陶宛人,并定居在他们当中。正是在这个迁徙时期,即6世纪—10世纪之间,原始的斯拉夫人逐渐发生了分化。斯拉夫人最初分化为三个主要的地域支系(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进入公元第二个千年后,他们继续分化形成若干独立的民族。而在斯拉夫世界的另外一些部分,这一过程至今尚未完成。
在开始探讨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的历史演化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他们在迁徙中所遭遇的自然境遇进行一番详述。现代的西方读者对自然地理学没有太多耐心,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科学与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能够将他们从对自然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但即便这种为现代西方人所享有的相对摆脱了对各类自然环境依赖的状况,也仅仅是不久前才实现的,且范围仍十分有限。就人类前现代生活的条件而言,摆脱对自然界依赖的想法是无稽之谈。要理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以及在受两场革命直接影响的有限地区之外的人类生活,就需要承认:自然环境是相比被人类改造过的环境来说影响力大得多的因素。生活在前科学阶段和前工业化阶段的人类除了使自身适应能够满足其生存所需的自然环境之外别无选择。因为适应即意味着依赖,所以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对前现代时期的人类来说,在心智、习惯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毫不奇怪的。人类只有在开始感觉到能够从对自然的全面依赖中解放出来时,才可以幻想主宰自己的命运。
就俄国而言,地理因素尤为重要,因为(下文将指出)该国本身之贫瘠以至于最多仅能维持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况。贫瘠导致该国居民行动空间不大,迫使他们在非常狭窄的选择范围内劳作。
从植被的角度来看,俄国从东到西可以被分成三个主要的带状区域 ㊟ 【关于俄国地理状况与其历史之间的关系,详见W. H. Parker,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Russia (London, 1968)。】 :
(1)苔原:这一区域位于北极圈以北,被地衣所覆盖,无法维持正常的人类生活。
(2)森林:苔原以南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占据了欧亚大陆北半部——从北极圈至北纬45度—50度之间的绝大部分区域。这片森林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北部的针叶林带,主要由云杉和松树构成;第二部分是混生林带,由一部分针叶林和一部分阔叶林构成,这一区域是俄国的中央腹地,莫斯科和现代俄罗斯国家即兴起于兹;第三部分是森林草原带,即将森林与草原分开的过渡区域。
(3)草原:从匈牙利延伸至蒙古的广袤平原。除人工种植外,这里没有树木生长;就其本身而言,仅自然生长了草植和灌木。
从可耕种土地的角度看,俄国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区域,界线大致与划分森林与草原的线条重合:
在森林地带,土地的主要类型是灰壤,这是一种缺乏自然营养成分的土壤,营养成分存在于土壤深层,只有进行深耕方可利用。这一地带存在大量沼泽和湿地,以及大片的沙土地和黏土地。在一些森林草原地带和绝大部分草原地带,土壤的主要类型是肥沃的黑土,其颜色和肥力源于腐化的草植和灌木所形成的腐殖质。黑土中2%—16%的腐殖质分布于2英尺—6英尺 ㊟ 【1英尺约合30.48厘米。——编者注】 深的土层中。在俄国大约有25亿英亩 ㊟ 【1英亩约合4046.86平方米。——编者注】 土地为黑土所覆盖,构成了农业的中心地带。
俄国的气候是所谓的大陆性气候,即夏季炎热,冬季极寒冷。在冬天,越往东天气越冷。俄罗斯最冷的地方不是在这个国家的最北边,而是在它的最东边:上扬斯克。这个西伯利亚城市有着世界上最低的气温纪录,纬度比挪威的不冻港纳尔维克稍低一些。俄罗斯气候这种特殊性的原因在于,墨西哥暖流产生的暖空气在温暖了西欧之后,随着它向内陆移动并远离大西洋沿岸而逐渐变冷。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是,西伯利亚,纵然拥有可能无穷无尽的农田,但大部分都不适合耕种;其东部地区的与英格兰同纬度的土地则完全无法耕种。
1.黑土带
降水情况则不同于植被和土壤分布的模式。西北部的波罗的海沿岸降水最为丰沛,那里的降水由暖风带来,而随着暖风向相对方向,即东南方向移动时,降水也逐渐减弱。换句话说,降水量最大的地区恰恰土壤最为贫瘠。俄罗斯降水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降雨量往往在夏季的后半段达到最强。在莫斯科地区,一年中雨水最多的两个月份是7月和8月,其间的降水量几乎占全年的1/4。降雨分布时间表的细微变化,可能就意味着春季和夏初的干旱,以及收获时节灾难性的暴雨。相比之下,西欧的降雨在全年内的分布要均衡得多。
最后来谈一谈水系。俄国的河流呈南北走向,主干河流没有东西走向的。不过那些大河的支流则是东西走向的。由于俄罗斯较为平坦(其欧洲部分没有海拔超过1400英尺的地方),其河流不是源自高山,而是源自坡度较缓的湿地及湿地形成的湖泊。因此俄国拥有独特的通航水道网络,这一网络由主干河流及其众多支流组成,通过便利的连水陆路 ㊟ 【连水陆路(волок):古时两水路之间可以拉过船只、货物的陆地。——译者注】 相互连接。即便借助原始的运输方式,也有可能实现从波罗的海横穿俄罗斯行至里海,并可通过水路到达此间的大部分陆地。在西伯利亚,水系形成的绝佳交通网络,使得17世纪时俄国的毛皮商贩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穿越数千英里 ㊟ 【1英里约合1.61千米。——编者注】 抵达太平洋,并通过水路运输开辟西伯利亚与本土之间的定期贸易。如果没有这些水路,在铁路出现之前,俄国人的生活几乎很难超过仅能维持生计的水平。由于距离太过遥远,加之大面积的极寒条件下,维护道路的代价太过高昂,俄罗斯只有在冬天当冰雪覆盖的地面可供雪橇滑行时,陆地交通才是可行的。这也解释了俄国人对于水路运输的极大依赖。直到19世纪下半叶,大宗商品运输都是靠舟船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