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盈利模式举例
1.私人定制—并非“私人”定制
无论是第几次浪潮,第几次财富革命,最终,利润都将青睐有着良好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模式着重于成本控制、效率最大化;经营模式则着重于发现利润区,并创造新价值。
在这两种模式中,私人定制者能做什么?尤其在那些为创新而烦恼的传统行业里,该如何发现新的利润区,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呢?答案是:真正走下去,走到消费者中间,发现他们最大的不满、最大的担忧、最好的期望,帮助他们解决担忧达到期望,他们便会不计报酬地为你工作。
说到私人定制,所有人都会想到《私人定制》这部电影,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单独按照顾客的需求定制不同的产品,实在太麻烦,做奢侈品还可以,对于大部分行业而言不是很划算。其实不是如此,这里说的私人定制,是指你真了解和掌握客户的需求,从而定制产品的更新策略。
而一个企业想生存、想发展下去,产品的更新、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唯一的要求。为什么我们现在大部分传统企业都在遭受痛苦呢,就是因为没有真的把握住消费着的需求。有的企业会说我们年年做调研,年年升级,为什么说我们还不能把握消费者需求呢?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是以渠道为核心盈利点。比如某著名电视机生产厂家,有大区经理,然后有省级代理、市级代理、县级代理、区级代理、经销商、销售业务员,所以每年他们调研的结果都是如何扩大销量,如何让各级代理商更容易卖出更多产品。每年的产品升级都围绕这个点,所以电视机屏幕做得越来越大,促销越来越凶,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可是2013年该企业用微信做了一个消费者调研,所有的调研数据都是消费者提供的,企业突然发现消费者真正最想要的不是大屏幕和各种礼品,而是遥控器更加好握一些,频道切换速度快一些,压根对屏幕是42寸还是45寸没感觉,除非是将42寸和52寸机比较,但是大部分消费者的客厅没有那么大,不需要50多寸的电视机。
结果,2014年该电视机企业围绕遥控器舒适度和频道切换速度进行了升级,神奇的局面发生了,没有促销礼品反而销量大大提升。
这就是我所说的移动互联网的私人定制,根据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和提升。
很多人说,这不是很早之前就有的理论吗?但是很早之前没有手机这么便利的工具,更没有移动互联网这么容易、真正能收集到顾客信息的载体,私人定制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才能真正实施。
提升产品认知,让产品不销自销,这是营销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叫私人定制。
2.销购合一—消费者是投资者
我有一个学员,自己有70家连锁酒店,我为他设计了一个新的营销方式:取消了所有会员机制,把所有入住酒店的顾客聘请为其“副总裁”。既然你是我的副总裁,那么你入住我的酒店就要享受内部价格,其实这个内部价格就是之前的会员价格;而你是我的副总裁,那么就能利用我赚钱,我们投资了客房、服务员、接送车等,让你来赚钱,怎么赚钱?可以卖咱们“自己家”的床位、陈列的纪念品等。
结果,我这个学员在节省了大量宣传费用的同时,营业额整体提高了30多倍!怎么样,做我学生不错吧!
其实在牛奶行业很早之前就有过类似的经典案例了。
博客中国网的创始人方兴东对互联网业极其精通,他说:Web 2.0(第二代互联网)有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要相信人民群众比你更聪明,人民群众比你更有力量,要到人民群众中去找答案。蒙牛应该通过互联网,向人民群众悬赏100万征集解决方案,然后,由人民群众评选哪个方案最好。这样,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贡献他们的智慧,形成产销合一者。而这件事如果操作好,肯定有非常好的、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方案出来,而且还会给蒙牛带来巨大的广告效益。
CCTV《绝对挑战》策划人刘戈曾给出过一个颇富创意的方案:“蒙牛可不可以发动有经济能力的人自己买属于自己的牛,放在郊区的一个地方,由蒙牛管理,我就喝我们家牛的奶,节假日的时候我要带着孩子去照顾这头牛。另外一头好奶牛一天可以产好几十斤奶,这个奶自己消费不了,蒙牛还可以帮助卖给别人。也就是说我一方面满足了自己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又变成了一种投资行为。”
按刘戈的方案,蒙牛不但要卖奶,还要卖昂贵的奶牛。利润区发生了转移,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在整个产业链中,每个环节蒙牛都可赚一笔:卖牛、管理牛、协助卖牛奶。当然,这样的经营方式,蒙牛似乎是不屑于做,那么小企业主可以尝试投资。
3.产品交互——让用户参与增值
从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的方式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标准化制造的1.0阶段。比如得益于大规模制造和流水线的出现,福特“T”型车得以大规模生产。其分摊的固定成本,以及更快的生产速度,使社会资源获得迅速的积累和扩张。
第二个阶段是大规模定制的2.0阶段。比如,戴尔在线产品定制的出现,使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配置不同电脑,尽管这种组装的方式依然由戴尔在其工厂车间里实现。在大规模定制环节,用户开始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多的满足感。在企业与用户之间也开始出现了互动。
第三个阶段,称为个性化需求的3.0阶段。即更加个性化的消费者,以及伴随而来的“碎片化”市场—大众市场被打碎,重新分化组合。而像宜家这样的家居公司,通过标准化组件的生产,使产品的组装开始从工厂车间向外部转移,交由用户自己完成。
在标准化的生产阶段,价值只是由企业向用户的转移;而到了大规模定制阶段,用户有了更多可选择性,由此带来更多满意度,用户实际上参与了价值创造的过程;再到个性化需求阶段,这种用户参与价值创造过程的深度和广度开始变得更加明显,用户甚至直接参与了价值的设计过程。
著名营销专家程绍珊先生认为:营销3.0最本质的地方在于,强调未来市场产品价值的决定者是消费者,而不是企业。企业需要确立更加客户导向的营销意识,围绕用户价值的实现来组织研产销的流程,并增加组织的柔性和开放性,使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将消费者纳入其中。
其实私人定制就是这个道理,消费者参与了生产方的建设和设计,使他们在购买之初就对产品充满了渴望和想象力,产品的营销在生产线上就完成了。可以预见,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让自己从产品投入、产品设计开始就和消费者进行互动,我们将这种模式称为产品交互。
在顾客份额的话题里面就讨论过了,要习惯于先有顾客再有产品,这样你的产品就不会卖不好,品牌就不会不坚硬了,因为消费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会帮你塑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