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解密O2O模式

8.1.1 O2O的前世今生

现在好像满世界都在说O2O。O2O按字面标准写法是OTO(Online to Offline),一般解释为线上交易(或支付),线下体验(或享用)。“线上”指的是互联网,现在常用的工具大致有三种,一是PC端(台式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二是移动端(手机、PAD);三可以是电视。

那先从PC端开始说。所谓“线上购买,线下体验”,不就是我们经常用的一招,跑店铺里看看货,之后跑家里打开电脑,找淘宝查价格,之后下单吗?如果是这样,那小品牌怎么玩O2O呢?本来店铺就少,怎么实现大面积覆盖用户呢?没有用户基数,搞个线上下单意义何在?另外,打个比方,如果是北京的一家饭店折腾了一通线上传播,结果被上海的消费群看见,会有人专门跑北京来尝个鲜吗?O2O真那么简单?

再说移动端,这个估计大家伙相对好理解。它可以满足即时性,只要拿出手机直接交款,或者通过输入网址、扫二维码,甚至通过App,或者微信公众平台,总之直接用移动端就能完成支付。支付效率的提升意味着转化率的提升。说到这就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了,最终用什么支付呢?铛铛铛铛,支付宝和微信一前一后闪亮登场。估计这两家打来打去也就一个目的——抢占未来的“O2O支付入口”。且慢,应该还不止这些,暗藏的玄机怕是“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储备池吧。

那我又有一个问题了:就算他们也体验了,也完成支付了,接下来会怎样呢?就一拍两散了?那和传统的购物方式有啥区别呢?无非就是将传统的现金支付转到信用卡支付,又从信用卡支付转到手机支付,仅此而已。

再深想一步,举个例子,假如社区里的一家小饭店推出扫二维码支付可以享受折扣的优惠,相信进店用餐的用户看到后多数都会用手机扫一下打折。那么没进店或者没看到的人怎么办?要是这样对饭店来说还不如不打折,反正该来吃饭的客户都已经来了,也不会因为你没二维码就走人吧?从这点来看,其实O2O不单是像网络谣传的那样线上引流到线下那么简单,对于单店,或者分店比较少的商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线下的用户引流到线上,如果这些小商家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之后把线下的用户陆续引流到自家公众平台上积累起来,那下次搞促销的时候提前在群里发个通知不就完成了吗?天猫双11不就是靠线上大量的流量资源,一下收入了350多个亿。再拿大一点的企业来说,就比如线下网点多的连锁店,就完全可以更合理地利用好O2O,比如麦当劳,在线上搞个促销,国内所有门店一起参加,想象下价值将会台何?因为它具备着线上引流到线下的实力,注意是它具备这个实力。

说到电视,这个相对比较麻烦,它不能随身携带,用户群老化,智能电视也不怎么会用。那怎么整?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智能电视的App要求就比较高。如果智能电视的App能社区化,一键直达,估计使用的人就多了。比如家里水管坏了,在电视的App上点个按钮,就会有人上门维修,因为之前就把地址和电话注册到App上了,以后就简单多了,也方便老人使用。但是这一点就看这些电视厂商谁有这个实力了。不过从小米、TCL等几个电视厂商的动作来看,他们的行动力还是不错的。但有的的确是互联网思维,而有的只是想增加点创收而已。

那么传统行业到底该如何进行O2O化的模式革新呢?O2O到底能给予传统行业什么样的帮助和未来呢?

想当年那些巨无霸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一下子都崛起了,为什么呢?刚改革开放,家家户户的大件就是缝纫机,有点小钱都不知道买啥,这个时候一批企业开始做科技产品,像电视、冰箱、洗衣机、数码相机之类的,老百姓就来劲了,都想弄两件。你想想近十亿人口,都想弄两件,那工厂一下子能做出来吗?所以缺货缺得厉害。记得当年买个彩电还排队呢?那个时代属于典型的工业时代。

后来慢慢地,产品饱和了,老百姓家里什么都有了,厂家多了,产品多了,也就不好卖了。那怎么办呢?这些商家就开始研究到底做出啥样的东西,人家才能买,结果老百姓反客为主了。

这些厂家就开始研究老百姓到底想要什么。这个时候就蹦出一个词“需求”。那需求到底怎么获得呢?初期拿个简陋的表格,找一帮人天天填表,美其名曰是“市场调研”。慢慢地厂家发现价值不高。在往后就搞出个“大数据”,每天都分析用户在网上的行为,通过这些行为,研发出用户关注的产品。那大数据的用户是怎么来的呢?这一点360做的就比较牛气,上来就免费,爱谁谁,得谁就是谁,就一个目的,抢数据,抢用户,结果人家成了。

再往后就不得了了,基本上现在市面上有的,家家户户都能有,东西就更难卖了。突然蹦出一个苹果手机,打破了原有的产品格局。创新!创新!全世界都想学习苹果,玩创新,想突破。那如何创新呢?这些企业又蒙了,随便想一个创意,几个公司领导人拼凑一下,就做出来了,结果还是没效果。那怎么办?后来一部分企业终于明白了,让百姓自己来创新,他们来收集创新的数据,还美其名曰整个词叫“交互”,这一点,小米做得就比较好,弄了小米社区,初期把人吸引到社区上,让大家说好,说坏,一起讨论,他们坐享其成,收集数据,研发二代产品。结果用户看到这个产品后,大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后来他们给这种产品又起了一个好听的说法,叫“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怎么样?狡猾吧!

通过以上叙述你会发现“地主”时代已经过去了,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产品领域更细分化,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巨无霸企业怕了,因为老百姓翻身了,他们被逼的没有办法了,终于妥协了,开始一个一个研究了。这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微营销”。自媒体来了,微企来了,没有老大了,都说了算了。后来整出个理论,就是“扁平化”,“去中心化”。现在慢慢地,“他组织”形态的玩法已经不被大众接受,每个人、每个群体都自主了,所以整个社会都在向“自组织”形态进化了。社会被一个圈子又一个圈子牢牢地咬合在一起,形成了网状组织,每个人都变成了这个网状组织的节点,通过互联网与线下交流,相互进行沟通。

下一步商家要研究的就是这些人在互联网和线下沟通的是什么,之后找到他们的需求,研发出相对应的产品,来讨好老百姓。这样一来,客户的黏度不断加大,客户就越来越信赖和离不开这家企业了。

总之,我们看得出来,O2O没必要分到底线上支付还是线下支付,而是要达成线下和线上的联动。而这种联动的背后是客户黏度越来越大,客户给企业口碑传播的作用逐渐大于企业本身的传播,到最后不会有企业说我是做什么、生产什么的,而是说我是服务于什么客户的,我的这些客户需要我生产什么什么产品。

至于O2O怎么做,本书前七章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