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知识理论

柏拉图哲学的基础是他对知识的论述。我们已经看到,智者派对我们获得知识的能力待怀疑的观点。他们相信,人类知识以社会习惯和个人感知为基础。文化不同,个体不同,“知识”也就随之而摇摆不定。然而,柏拉图坚决反对这种观炰。他确信,存在着人类理性可以把握的不变的普遍真理。在他的对话《理想国》里,柏拉图用洞穴的寓言和线段的隐喻生动地阐述了他的观点。

洞 穴

柏拉图让我们想象一些人住在一个巨大的洞穴中,从小就被锁链锁住了颈项和腿脚而动弹不得。因为他们甚至没法扭头,所以只能看到他们前面的东西。在他们后面是一块高地,隆起于这些人被囚系的地面之上。在这个高地上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扛着人造的东西来来回回地走动,那些人造物包括用木头、石头和其他各种材料做成的动物和人的形象。在这些走动的人后面是一团火,再后面是洞穴的出口。那些被锁住的人只能往他们前方洞穴尽头的洞壁方向看,既看不见彼此,也看不见那些走动的人及其后面的火。囚徒们唯一能看见的是他们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这些影子是人们在火前走动时被火光投射到洞壁上的。囚徒们从来没有看见过扛着东西的人和那些东西。他们也没有意识到那些影子只是其他东西的影子。当他们看到一个影子并听到从洞壁传来的某个人的回声时,就认为声音来自那个影子,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其他任何东西的存在。如此一来,这些囚徒所认作实在的只是在洞壁上形成的影子。

柏拉图问道,如果其中有个囚徒被解除了锁链,被强迫站起来,转过身去,向前走并抬眼看那火光,那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他所有的动作都将格外痛苦吃力。假定他被迫看着那些被搬动的物体和它们在洞壁上投下的他熟悉的影子。他岂不会发现这些真实的物体既不如那些影子悦目,也不如它们有意义吗?如果他直视火光本身,他的眼睛岂不会疼吗?这时,他无疑会努力逃离那释放他的人,想回到那些他能清楚地看见的东西那里去,他确信那些影子要比他被迫在火光中看见的物体更清楚。

假设这个囚徒不能回转,而是被强拖着沿着陡峭崎妪的通道走到洞口,直到已经被带到阳光下他才被放开。阳光刺痛他的眼睛,他看不见他现在被告知是真实的任何东西。要过一段时间他的眼睛才能适应洞穴外的世界。他将首先认出一些影子,他将会觉得它们很熟悉。如果是一个人的影子,他先前在洞穴的墙壁上就已经看过。然后,他将看到人们与各种东西在水中的倒影,这将代表他在知识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因为对那曾经只知道是黑乎乎的模糊的东西,现在他能够看到线条和色彩这些更精确的细节。关于花实际上是什么样子,花的影子所能告诉我们的很少。但是花在水中的倒影为我们的眼睛提供了每片花瓣和它的各种色彩的更清晰的影像。然后他将看到花本身。当他抬眼向空中看时,他首先发现更容易看到夜晚的天体,看着月亮和星星而不是看着白天的太阳。最终,他将直视天空中的太阳而不是它在其他任何东西上的反射。

这次非凡的经历将逐渐使这个被解放的囚徒得出结论说,是太阳使得事物能够被看见。太阳也是可以解释一年四季的原因,因此太阳也是春天里的生命的原因。现在他理解了他和他的囚徒伙伴们在洞壁上所看到的东西——影子和倒影是如何不同于可见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东西的,他也会明白,何以没有太阳就没有可见的世界。这个人对他先前的洞穴中的生活将作何感想?他将回想他和他的囚徒伙伴在洞穴里认作智慧的东西。他将回想起,对把来来往往的影子看得最清、把这些影子的前后顺序记得最准的那个人,他们曾如何交口称赞。这个被释放的囚徒还会认为这种称赞是那个人应得的吗?他还会羡慕那些在洞穴中获得赞誉的人吗?一点也不羡慕,相反,他只会觉得这些人可悲可怜。

如果他重返他先前在洞穴中所待的地方,他首先会觉得非常不适应,因为从光天化日下突然进入洞穴将使他眼前一片漆黑。在这种情形下,他不能和别的囚徒在分辨洞壁上的影子上一较高低。当他的“洞中视力”还很微弱而且不稳定的时候,那些一直待在黑暗中的囚徒在与他的比赛中可以每回都赢。他们首先会发现这种情况很有趣,他们奚落他说,他的视力在离开洞穴之前还很好,而现在他回来时视力却坏了。他们的结论将是,离开洞穴实属徒劳无益。事实上,柏拉图说:“如果他们抓到那企图释放他们并带他们出洞的人,非把他杀了不可。”

这个寓言暗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居住在洞穴的黑暗之中,我们的思想都是与模糊不清的影子的世界相适应的。教育的作用就是引导人们离开洞穴进入光明的世界。教育不等于将知识灌输给本来没有知识的灵魂,正如视觉不等于将景象置入本来失明的眼睛。知识就像视觉一样需要一个对其有接受能力的器官。囚徒不得不把他整个的身体转过来以使他的眼睛能看见光明而不是黑暗。与之类似,我们也必须彻底地摆脱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欲望,使得理智变得盲目的似真实幻的世界。所以,教育乃是一种转变——从表象世界到实在世界的彻底转向。“灵魂的转变,”柏拉图说,不是“将看的能力置入灵魂之眼中,灵魂已经拥有它了;而是保证它没有看向错误的方向,而朝向它应该朝向的方向”。但是向正确的方向看,这来得并不容易。即使是“秉性最为高贵的人”也并不总是想向那个方向看,因此柏拉图说,统治者必须“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责任”,从黑暗上升到光明。同样,当那些从洞穴中被解放出来的人获得最高的知识时,他们必定不被允许逗留在较高的沉思世界。相反,他们须返回洞穴中参与囚徒们的生活与劳作。

通过论证存在着两个世界——黑暗的洞穴世界和光明的世界,柏拉图抵制了智者派的怀疑论。对柏拉图来说,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它事实上也是不可错的。知识之所以是不可错的,是因为它以最实在的东西为基础。影子、映像和真实的物体之间显著的差别与人类能被教化的不同程度相对应。智者派对真知识的怀疑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经验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印象深刻,它们因人而异。柏拉图承认,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的全都只是影子,那么我们的确永远也不会有可靠的知识。因为这些影子由于实在事物的不为我们所知的运动,总是在大小和形状上不断变化着。然而柏拉图确信,我们可以发现在各种影子后面的实在对象,并由此获得真知识。

线 段

在线段的隐喻中,柏拉图更详细地来描述所能获得的知识的层级。在发现真知的过程中,我们依次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对象都对应于一种它使之可能的思想。这些对象以及与它们相对应的思想类型可以用下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