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康德对德国思想的影响
紧随康德批判哲学之后的是 19 世纪德国唯心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通常的唯心主义是指这样一个观点,宇宙仅仅是由心灵的——或精神性的——东西构成的,在实在中不存在物质的东西。例如,18 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乔治·贝克莱就认为,只存在精神性的心灵,我对这个所谓物理世界的知觉只是上帝置入我的精神性心灵的一个内心感觉之流。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道路以康德的哲学为起点。康德在理论上并没有否认物理世界的存在。但是他主张物自体的真正本质对我们而言永远是不可知的。我们心灵的构造方式使我们永远也不能超越感性经验的领域,即现象的领域。进而言之,我们对于经验世界的解释永远都被我们的心灵施加于经验的诸范畴所限定。康德相信这些范畴——诸如原因和结果,实存性和否定性,等等——是我们的心灵先于经验就拥有的概念,它们在与对象的关系中被应用,而知识之所以可能正在于此。
虽然我们被封闭在一种受到我们的感性经验和心灵结构限制的世界观之中,但是康德仍然相信存在着一个物自体的本体领域,即使我们永远也不能达到它。例如,我们只是经验到红苹果的表象——已经被我们心灵的知觉能力整理过的感性信息。但是在苹果的这个红之后必定存在着红色与之相联系的东西,或某种能够具有红色的东西,即自在的苹果自身。但是对康德而言,事实依然是我们不能够认识任何这种自在之物,因为我们的心灵范畴只适用于现象世界。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 )是最先认识到在康德的论点中存在的明显矛盾的人之一。说某个东西存在而我们对之却一无所知,这怎么可能呢?当我们说一个东西存在时,我们不是已经知道了关于它的某些事了吗?而且,康德为了解释我们的感性经验,断言了物自体的存在,这实际上就是说,物自体是任何被给予的感觉的“原因”。但是,他已经明明白白地主张说,心灵的诸范畴,例如原因和结果,不能够用来得出关于本体世界的知识。这样,当康德说物自体是任何给定感觉的原因时,他就与他自已将范畴的运用限制于我们对感性经验对象的判断这一规则相矛盾了。
甚至说物自体存在也超越了康德为知识设下的限度。因为“存在”是在心灵以连贯的方式组织我们的感性经验时起作用的一个范畴。事实上,康德反对先前的形而上学家的一个最有力的论点就是,指出他们错误地将存在归于超越了感性经验的所谓存在者和实在。现在从他关于物自体的学说看,似乎康德保留的正是他的批判哲学应该消除的东西。不仅在康德的理论中不可能将实存范畴运用于物自体,而且,说一个东西不可知而它却可能实存,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矛盾。当然,我们可以区分暂时不被知道的东西(但潜在地它们是可知的)和永远也不可能被知道的东西。但是说一个东西永远也不可能被知道,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这样一个陈述暗示我们已经知道了有这个东西,在这个限度内它是可知的。这样,康德的物自体概念就崩溃了。
费希特提出针锋相对的命题:任何东西都是可知的。同时,费希特并没有企图回复到康德已经驳斥了的那种形而上学。他认为康德在哲学上取得了真实的进展,而试图将康德所开启的东西继续向前推进。因此费希特试图做的是,运用康德的方法——其中去掉了不可知的物自体的概念——将康德的批判唯心主义转化成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这就是说,费希特接受康德的如下理论,心灵把它的范畴加于经验,并且他将这一点转化为这样一个理论:每一个对象,从而整个宇宙都是心灵的一个产物。
其他的德国哲学家也加入了这个将康德的批判哲学转化为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事业,其中最突出的是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54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 )和奥瑟·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每一个哲学家都以自己各不相同的方式推进了这一事业。但是他们都认为不存在康德所假定的不可知的物自体。此外,康德相信物自体是我们感性经验的最终根源。唯心主义者则主张,恰恰相反,我们的经验知识乃是心灵的产物。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考察两个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和叔本华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