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艺术哲学
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有比柏拉图更加同情的关注。不论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就是对自然的模仿。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至少与真理隔着三层,所以他对某些艺术门类很轻视。人类真正的实在是人的永恒理念。这一理念的拙劣摹本就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比如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雕像或画像就是摹本的摹本。柏拉图特别关心艺术的认知方面,他感到艺术会歪曲知识,因为它与实在隔了好几层。而亚里士多德则相信普遍的形式只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中,他感到,当艺术研究事物并将它们转化为艺术的形式时,艺术直接地就是在和普遍的东西打交道。因此,亚里士多德肯定了艺术的认知价值,他说既然艺术的确模仿自然,那么它也传达了关于自然的信息。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比较诗歌与历史强调了诗歌认知的方面。历史学家只关心特定的人或事件,诗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处理的是基本的人性,因而是普遍的经验。它们之间真正的区别在于:历史考虑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诗歌考虑的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性,比历史更高;因为诗歌力图表现普遍的东西,而历史表现的则是特殊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所谓普遍性的意思是,“根据可能性或必然性的规律,一个属于某种类型的人在某个场合会有怎样的言行”。“诗歌的目标就是达到这种普遍性。”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除了认知的价值外还有可观的心理意义。一方面,艺术反映了人类本性中使人区别于动物的深层方面,这就是人类天生的模仿本能。事实上,人从婴幼儿时期起就通过模仿来学习。除了这个本能,当人们面对艺术作品时也能感到愉悦。因此,“人们乐意看见真实东西的拟似物,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沉思它时发现自己是在进行学习或推断,并且或许会说:‘哈,这就是它。”
亚里士多德对史诗、悲剧和喜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分别指出了它们的构成和功能。他对悲剧的论述在后代人的思想中引起的共鸣尤为强烈。他特别强调悲剧的情感方面,其论述的核心是关于净化( catharsis )——对不愉快情感的清洗——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说:
悲剧就是对一个严肃行动的模仿,这一行动有一定长度,因而自身是完整的;带有一些令人愉悦的对语言的附属修饰,各种修饰分别适用于作品的不同部分;它的表达形式是戏剧性的而非叙述性的;它带着能够引起怜悯和恐惧的情节,以此来完成它对这些感情的净化作用。
“净化”一语是否暗示,我们通过悲剧“去除”了我们的感情?或者,它是否意味着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或释放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情?不论是哪种情况,亚里士多德的意思似乎是说,对深重痛苦的艺术再现在观众心中唤起了真实的恐惧和怜悯,也就由此在某种意义上净化了观众的精神。因此,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通过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了真正的净化。”
总 结
亚里士多德的写作差不多覆盖了几乎全部的哲学主题。在逻辑学中,他列出了十大范畴,也就是用于主体的各种谓述。它们是:实体、量、质、关系、处所、时间、状态、所有、活动以及遭受。在逻辑论证上他发展了三段论的观念,对此的一个例子是:( 1 )所有人都会死;( 2 )苏格拉底是人;( 3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最好的论证是以第一原理作为其前提的那些,也就是规定了事物属性的那些。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形而上学的主题涉及对于某物而言,存在意味着什么,并且是对一个事物本性的探问。形而上学研究包含几个重要的区分。首先是一个事物的本然属性和偶然属性之间的区分,拿一个红发女人为例:对于她,作为人类是一个本然属性,而拥有红发则是一个偶然属性。第二是质料和形式之间的区分。所有对象都是由形塑为某种形式的某种物质材料组成。与柏拉图相信理念独立于物质对象存在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和质料无法独立存在。接下来是他对四因的区分。对于一个雕像,有形式因(雕像的形式本身)、质料因(大理石)、动力因(雕塑家的动力)和目的因(用于装饰)。接下来则是潜能和现实之间的区分,例如,一颗橡子之中有长成一棵橡树的潜能,而树本身即是对潜能的实现。最后,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有一个不动的动者的观念,它是宇宙中所有运动的根源。它不是一个动力因,而是一个目的因,促使宇宙中的万物自其潜能向现实运动。
接下来转向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他认为是灵魂将生命与非生命区分开来。他认为灵魂无法脱离身体而单独存在,二者的联系就如形式之于质料。有生命物的灵魂有三个等级。营养灵魂见于植物和动物中,负责自我养育。感性灵魂只见于动物,并包含感觉和运动的能力。理性灵魂只见于人类,并赋予我们各种推理的能力,比方说科学推理和关于道德选择的慎思。他主张,人类的思维过程,永远不能达到完整的知识,因此有时处于潜能的状态,有时则是现实。然而,不动的动者的心灵则是完全的现实,亚里士多德称之为主动理智。
说到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坚持最高的人类善是实现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的功能,这反过来又涉及使用理性来约束我们感性灵魂的欲望。我们通过发展美德来约束我们的欲望——也就是说,培养良好的习惯——防止我们以极端和有害的方式行动。有品格的行动是极端的过剩和缺乏之间的中道。例如,勇敢的美德意味着在怯懦(一种缺乏)与鲁莽(一种过剩)的恶德之间取中道。在政治哲学中,亚里士多德主张,人类就其本性而言就是社会的动物,并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社会和政府。在各种形式的政府——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之中——亚里士多德青睐贵族制。自然指派给我们社会中的不同角色,有些人生来是统治者,其他人则生而为奴。在艺术哲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并因而教导我们有关自然的事情。悲剧的诗歙和戏剧尤其具有一种宣泄情绪的功能,读者和观众借此有机会宣泄其负面感情。
研究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有关于我们在语言中所使用的语法谓述的种类,也有关于现实世界中从属于事物的性质的种类。有没有什么范畴是亚里士多德遗漏却应当在他的列表中的?
在互联网上搜索“雅典学派”,看一看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那幅著名湿壁画的图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中间,柏拉图向上指,而亚里士多德向下指。解释一下这象征了他们两个的哲学之间的何种不同。
柏拉图主张形式可以脱离质料而存在,而亚里士多德主张不能。解释他们的点,以及你相信谁更接近真理。
亚里士多德用雕像的例子解释他的四因。举一个你自己的例子,并将其关联到四因中的每种原因。
在对现实和潜能的论述中,亚里士多德写道:“尘土潜在地是一个人类吗?不是,只有当它已经成为种子时才是,或许到那时也不是。”(《形而上学》,第九卷,第七章)解释这段引文,以及某物处于一个潜能的状态是什么意思。
解释不动的动者如何导致万物的运动(而不是那些运动的动力因)。
根据亚里士多德就像形式无法脱离质料,灵魂也无法脱离身体。解释这个观点,并说说你是否同意。
在对美德意义的论述中,亚里士多德写道:“美德难有的原因在于,难以从任何事物中发现意义,例如,并非每个人,而是只有科学的人才能发现一个圆的意义或圆心。”举一个例子,说明发现美德意义时的困难。
亚里士多德主张,人们对于非自愿的行为并不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因为他们( 1 )出于特定情况下的无知;( 2 )受外部强迫而做;或者( 3 )为避免更大的恶而做。解释你是否同意这些中的每一条可以免除一个人的道德责任。
解释亚里士多德天生奴隶的概念,并说说你觉得他错在哪里。
括号中的 nous 为希腊词“心灵”,即“奴斯”作者解作英文的 intellectual intuition(译为“理智直观”)。——译者注↩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希腊文原意为“物理学之后”,中文取《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译为“形而上学”。——译者注↩
“善”( good )下面有时也按中文习惯译作“好”。——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