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伦在思想史上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它在近几个世纪以来被称为“本体论证明”。安瑟伦 1033 年出生于皮埃蒙特( Piedmont ),后来加入本尼迪克特僧团最后成为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并于 1109 年在此逝世。对于安瑟伦来说,哲学与神学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与在他之前的奥古斯丁一样,他特别关心为基督教教义提供理性支持,而且他已经把这些教义当作信仰的事接受下来了。他确信:信仰和理性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安瑟伦还相信,人的理性可以创立一种自然神学或形而上学,这种学说具有理性的一致性,而且并不依靠除理性之外的任何别的权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安瑟伦否认自然神学和信仰之间的联系。正相反,他的观点是:自然神学在于给被信仰的东西一种理性的说法。这方面他是彻头彻尾的奥古斯丁主义,说他并不企图单凭理性去发现关于上帝的真理,而是希望运用理性去理解他一直信仰的东西。所以,他的方法是“信仰寻求理解”。“我并非为了相信而去寻求理解,”他说,“而是为了理解而相信。”他更是一清二楚:倘若他不是已经相信了上帝,他证明上帝存在的那桩事业是无从开始的。安瑟伦承认,人的心灵不可能参透上帝的奥秘。然而,从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来看,安瑟伦怀着一个有限的期望:“我仅仅希望对我的心灵所相信和热爱的真理有些许的理解”。

安瑟伦的实在论

在他设计出现在他的《宣讲》一书中的本体论证明之前,在更早的一本名为《独白》的书中,他系统地表述了另外三种证明。这三个论证反映了他的总体哲学取向,也就是他接受实在论,拒绝唯名论。他的实在论思想表露在他的这样一种信念中,他相信:语词不仅仅是声音或语法习惯,而是代表我们心外的实在事物。简而言之,他的早期的三个论证是:第一,人们力图享有他们认为是善的东西。因为我们可以对那些多少具有善的事物加以相互比较,而这些事物必定分有一个且是同一个善。这个善必定是自身为善的,而且因此就是最高的善。人们可以以同样的方法去论证伟大。因此必定存在着某种在所有善和伟大中最善和最伟大的东西。第二,每一存在着的事物,要么由于某物而存在,要么由于无而存在。显然,它不能产生于无,因此,剩下的选择就只能是二者之一:一个事物要么是被某种别的事物所产生,要么是被它自己所产生。它不可能被它自己所产生,因为在它存在之前它是无。说它被某种别的东西所产生,将会意味着事物之间相互产生,但这也是荒谬的。因此,必定有唯一一个是来自自身且使其他万物得以存在的东西,而这就是上帝。第三,有各种等级或层次的存在,因而动物有比植物更高的存在,人比动物又有更高的存在。用类似于第一条论证的推理线索,安瑟伦提出结论说:如果我们不想继续向上运动到经过无限多的层次的话,我们就必定达到一种最高和最完满的存在,没有比它更完满的存在了。

所有这三个论证都是从一个存在着的有限物出发,然后沿着一个等级序列上溯,直到它们达到存在序列的顶点。安瑟伦的实在论在这里很明显是受到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影响。他自始至终设想:当一个有限事物分有了我们的语言称之为“善”“伟大”“原因”“存在”等的东西时,这些语词指的就是某种存在着的实在。因此,有限的事物不仅分有一个语词,而且分有了存在。而这种存在以其最大的完满性而存在于某处。和极端实在论者奥多和威廉姆一样,安瑟伦也感觉到,实在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神学含义——特别是对三位一体教义来说。如果我们否认一个具有同一性的实体存在于几个成员之中,那么三位一体说就会成为三神论,每一个成员就会是一个完全独立、互不相同的存在。按照安瑟伦的说法:“谁不能理解许多人何以会在种上是一个唯一的人,他也不可能理解几个位格的每一个都是上帝,加在一起又是唯一的一个上帝。”

本体论论证

安瑟伦意识到:他的上述三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都不具有数学证明的那种明晰性和力量。而且,他的修道士同仁们都想知道他是否能够把这些论证加以简化。因此,在对这问题作了深思熟虑后,安瑟伦说,他已经发现一个单一的、清晰的、堪称完美无缺的证明方式。他把这种证明发表在他的《宣讲,或信仰寻求理解》之中。关于这个证明,值得注意的第一件事是:安瑟伦的思想产生于他的心灵内部,而并不从这样一种假设出发,即每一种证明都必须开始于某种经验的证据,而心灵从这种经验证据出发方能合乎逻辑地推出上帝。安瑟伦追随奥古斯丁的神圣光照说。这种学说给了他直接通向某些真理的捷径。确实,在开始本体论证明之前,安瑟伦要求读者“进入到你心灵的内室之中”,而且“把那些除上帝以及有助于追寻上帝的东西之外的一切全都关在外面”。显然,安瑟伦在开始他的证明之前,是确信上帝存在的,因为他的说法是“除非我信,否则我将不会理解”。

这个证明本身的推理是简洁利落的。安瑟伦说,我们相信,上帝是“无法设想比他更伟大的存在的存在”——或者更简洁地说,上帝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最伟大的存在。那么,问题就在于:可以想象得到的最伟大的存在是真实地存在着的吗?有些人否认上帝的存在。安瑟伦引用了“诗篇”第 14 篇第 1 行的话:“愚顽人心里说:没有上帝。”“愚顽”这个词在这段话中是什么意思?它指的是:那个否定上帝存在的人陷入了一种明显的矛盾之中,因为 d 和这个愚顽人听到“可以设想的最伟大存在”时,他理解了他所听到的,而且 t 所理解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存在于他理智之中的。但是,某种东西存在于理智之中是一回 ui,把他理解成某种实际存在的东西是另一回事。例如一个画家事先想到他打算画的东西。这时,在他的理智中有了对他要画的东西的一种理解。但不是把那幅还没被画出来的画理解为实际存在的。但是,当他后来画好了这画时,他就既在他的理智中有了这幅画,而且把这幅他画好了的画理解为实际存在着的。根据安瑟伦的看法,这里所证明的是,某物甚至能够在我们知道它实际存在之前就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之中。所以,在愚顽人的理智之中有对“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存在”这句话所指的东西的理解,即使这个愚顽人未必理解到这种存在确实存在。它存在于他的理智之中,因为当这个愚顽人听到这句话时,他便理解了它,而凡是我们理解了的东西都因此而存在于我们的理解之中。因而,即使是愚顽人也知道:至少在他的理智之中有一个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存在。

这就把安瑟伦带到他的证明的要点上来了。我们将问我们自己下面这两个概念哪一个更伟大一些。( a )一个“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在现实中存在的存在”;( b )y 个“可以设想的仅仅在于我们心中的最伟大的存在”。答案必定是( a ),因为根据安瑟伦的看法,对于任何给定的存在来说,实在的存在比起想象的存在要伟大一些。现在,上帝被定义为“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存在”。如果上帝仅仅存在于我们心灵之中,他就还可以成为更伟大的,也就是说,上帝就会成为“可以成为更伟大的最伟大的可能存在”,而这种说法就是一个矛盾。因此,为了避免这个矛盾,“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存在”必定在现实中存在。在一个作为结论的祈祷中,安瑟伦感谢上帝:“因为通过你的神圣光照,你慷慨的礼物,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我先前所相信的东西。”

高尼罗的反驳

在靠近图尔的马蒙梯尔( Marmontier )修道院中,另一位本尼迪克特派的僧侣高尼罗,出面为“愚顽人”进行了辩护。高尼罗并非要否认上帝的存在,只是想证明安瑟伦并没有构造出一个充足的证明。一方面,高尼罗论证说,“证明”的第一部分是不可能获得的。它要求在理解中有一个上帝的观念,这样愚顽人在听到这个语词的时候就能得到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的概念。但是高尼罗说,愚顽人不可能形成这样一种存在的概念,因为在他经验到的别的实在中,不存在能从中形成这种概念的东西。确实,安瑟伦自己已经证明没有像上帝那样的实在。实际上,如果人的心灵能形成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没有证明的必要了。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已经把存在联系到一个完满存在物的某一方面了。高尼罗的另一个主要反驳是:我们常常想到某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例如,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可以设想的无与伦比的最大岛屿”,但无法证明这样一个岛屿的存在。

安瑟伦对高尼罗的回答

安瑟伦作出了两点回答。第一,他说:我们,包括愚顽人在内,可以形成一个“可以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的概念。只要我们比较事物中的不同程度的完满性,而且上升到最大的完满性,即那种没有比它更完满的东西,我们就能做到这一点。第二,他认为高尼罗提出一个完满的岛屿的说法表明他误解了这个论证的要点所在。“可以设想的无与伦比的岛屿”的整个概念作为概念来说是有缺陷的。这是因为“岛屿”根据它的本性是有限的或被限定了的,因此它不可能以无限(或“可以想象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方式存在。只有“存在”的概念才能在实际上超越有限的界限而以“可以想象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方式存在。我们不妨说在这一点上安瑟伦胜了:性本质上有限的“岛屿”和潜在的无限的“存在”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可比压性。因而,本体论的论证经受得住高尼罗的批评,它有待后来各个世纪的哲学家来提出更加确实可信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