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被造世界
奥古斯丁得出结论说:上帝是思想和情感最合适的对象,而物质世界不可能给我们真正的知识和精神上的宁静。但尽管他强调精神王国,他对物质世界还是给予了相当的注意。毕竟,我们必须生活在自然界,所以为了建立自己和自然界的恰当联系,我们需要理解这个世界。从他已经提出的有关知识的本性和关于上帝的种种说法中,可以看出,奥古斯丁相信世界是上帝的创造。在他的《忏悔录》中,奥古斯丁说,无论我们朝哪儿看万物都在说:“我们没有创造自身,是永生的他( He )创造了我们。”也就是说有限的东西要求应当有某种永久的存在来解释它们何以能够开始存在。在他独特的创世论中,奥古斯丁所解释的就是上帝是如何与世界相关联的问题。
从无中创世
奥古斯丁独树一帜的理论是:上帝从无中( ex nihilo )创造万物。这和柏拉图对世界的说明相反。柏拉图认为,世界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造物主把理念和容受者( receptacle )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而这两个东西本身是永恒独立存在着的。奥古斯丁也离开了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把世界解释成源自神的流溢物。普罗提诺说:在神之中有一种流溢的自然必然性,因为至善必然要扩散自身。而且,普罗提诺的理论还认为,就世界只不过是神的扩展而言,在神和世界之间有某种连续性。奥古斯丁反对所有这些思想,他强调:世界是上帝自由行为的产物。他从无中创造出构成世界的万物。因而,万物的存在都归因于上帝。然而,在上帝和他所创造的事物之间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普罗提诺把世界看作是神的流溢物因此也是神的延续,而奥古斯丁却说上帝创造了存在物,也就是创造了以前未曾存在过的东西。上帝不能从某种已经存在的物质中创造世界,因为物质,即使是在其最原始的形式中,也已经是某种东西了。说无形式的质料实际上就是指无。实际上,根据奥古斯丁的说法,每一事物,包括物质,都是上帝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即使是有某些无形式而可以被赋予形式的质料,它们也必定在上帝之中有它们的起源,而且也必定是被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善,因为它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而且上帝不可能创造任何恶的东西。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物质的本质上的善在奥古斯丁的道德理论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种 质
奥古斯丁特别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自然的各个不同的物种中从未产生过新物种。马生马,花生花,就人而言,也是人的父母生人的子女。这一切之所以深深吸引住了奥古斯丁,是因为它和一般的因果性问题有关。虽然在某种意义上父母是子女的原因,老花是新花的原因,但是这些东西都不能把新的形式引进到自然之中。在被造物的秩序中,存在着的事物只能促使已经存在着的形式变成完成了的存在。奥古斯丁从这一事实 (在这点上他显然没有决定性的经验支持)中得到一个结论,即万物形成的背后的原因是上帝的理智,在事物中没有初始的作为原因的力量能够形成新的形式。那么,事物、动物以及人又何以产生出任何东西呢?奥古斯丁的回答是:在创世活动中,上帝已经把种质( rationes seminales )植于物质之中,因而也就把所有会出现的物种的潜能安放在了自然之中。这些种质是事物的胚芽,它们是看不见的,但具有作为原因的力量。因而所有的物种都携有一种看不见的和潜在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它们成为它们现在尚不是的东西。当物种开始存在时,它们的种质——也就是它们的潜能——就得到了实现。现实的种质也就是这样把固定物种的延续从潜能转化为现实。一开始,上帝在一次完满的创造行动中就已经给所有物种提供了发育的本原。
奥古斯丁用这种理论解释了物种的起源,把它们的原因放在了上帝的心灵之中,种质就来自上帝的心灵。奥古斯丁认为,种质论还可以解决《圣经》上的一个难题。在《圣经》”创世纪”这一书卷中说,上帝在六天中创造世界,它似乎和奥古斯丁关于上帝的观点不一致,因为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应该是逐步创造出事物的。而且关于“六天”在此意味着什么也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太阳是直到第四天才被“创造“出来的。种质论使得奥古斯丁能够说,上帝是一次创造所有事物的,这也意味着他把种质同时植入了所有物种之中。但是,由于这些胚芽是潜在性的本原,它们是那些将要存在的然而尚未“发育成熟”的事物的载体,因此,虽然所有的物种都是一次创造的,但是它们并不以充分成形的状态同时存在,它们依照时间点的顺序依次实现它们的每一个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