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叔本华

叔本华是黑格尔同时代的人,但他不承认黑格尔是康德的合适的或者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叔本华十分瞧不上黑格尔,所以他说:“在康德和我自己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哲学;只有大学里假充内行的伎俩。”他对黑格尔的这一抨击与下面的评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从休谟著作的任何一页所学到的东西,都比从黑格尔的全部哲学著作中学到的东西要多。”但是黑格尔并不是叔本华尖刻批评的唯一靶子。在下面的判断中他表达了范围更广的轻蔑:“我倒要看看,有谁能自称他的那批同代人比我更遭受困顿。”在别人看来是妄自尊大的说法,对叔本华来说,只是意味着他认识到了自已无与伦比的天禀,正如他说的,一个人对自己比一般人是更高还是更矮,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比以前任何一个人都更高地掀起了真理的面纱。”

叔本华的生平

奥瑟·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于 1788 年生于但泽14.3 叔本华 - 图1。虽然他的祖先是荷兰人,但很早之前他们家族就定居在这座德国城市了,这一家族有着古老的传统,与汉萨同盟14.3 叔本华 - 图2有着许多商业往来。他的祖先地位显赫、家资富有。当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和凯瑟琳皇后访问但泽时,他们就下榻在叔本华曾祖父的住所。他的父亲是个富有的商人,希望叔本华跟着自己也做个商人。叔本华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做了很多旅行,这使他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和习俗,也使他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世界主义的视角。虽然他从在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和德国的这些旅行中获得了很多东西,但他早期系统的教育也因此被中断了。不过他的学习能力极强,使他得以很快弥补上正规教育的不足。

叔本华 9 岁时在法国开始上学;两年之后他回到了德国,在德国他受到的教育主要集中在经商的技能方面,很少把经典著作作为要务。但是叔本华很快就显示出很强的哲学兴趣,这令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他的父亲担心搞哲学只会导致贫困。在英格兰和瑞士做了更多的旅行和学习之后,叔本华回到但泽,当了一个商人的办公室职员。此后不久他父亲就去世了。他 17 岁的时候就独立生活,和母亲关系既不密切,也很少互相照顾。他和他母亲的脾气截然相反,她生性十分乐观,喜欢享乐,而叔本华在童年就有悲观主义的倾向。两个人之间的这种差异使得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后来,他的母亲移居到魏玛,她写信给叔本华谈到耶拿战争和魏玛沦陷说:“我可以说些令你毛骨悚然的事情,但是我忍住了,因为我知道你是多么喜欢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为人类的不幸而焦虑。”

21 岁的时候,叔本华已经充分弥补了他早年所受教育之不完全的状况,他开始对古典作品有了深入的研究。他在语言方面的出色天赋使他自如地学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历史,他也没有忽略数学。现在他准备从事一项新的事业,1809 年他被哥廷根大学医学院录取了。不过第二年他就转到了哲学系,他被“神圣的”柏拉图和“非凡的康德”所吸引。叔本华完成了规定课程的学习,为了拿到耶拿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写了一本题为《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 )的书,于 1813 年出版。诗人歌德对此书曾有好评;但是它在读者中间几乎没有引起什么注意,卖不出去。

在歌德的建议下,叔本华开始研究光的问题。歌德和牛顿对光学进行探讨的观点是很不一样的。叔本华通过研究写出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论视觉与色彩》( On Vision and Colours ),倾向于支持歌德的观点。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 )是叔本华的代表作,这本书是他在 1814 年到 1818 年幽居德累斯顿时写的,出版于 1819 年。这本书仍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销量甚少。它包含了叔本华完整的哲学体系。他确信在这本书中自己已经作出了最具特色的贡献,并且相信自己找到了许多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的答案。他写道:“我的哲学是在人类知识的限度之内对世界之谜的真正解答。”他似乎已经准备好面对肤浅的批判以至粗暴的蔑视,他写道:“一个完成了不朽著作的人是不会由于公众对它接受与否或批评家的意见如何而受到伤害的,正如一个健全人在疯人院里不会为精神病人的谴责所影响一样。”

叔本华从德累斯顿前往柏林,开始在柏林大学授课。他期望人们接受或者至少认识到他的哲学体系。他的努力失败了,这部分是由于学术界对他的观点持续的漠视,也是由于他过于自信地把自己授课的时间恰好排在伟大的黑格尔授课的同一时间。1831 年,叔本华为了躲避霍乱——这场霍乱就夺去了黑格尔的生命——而离开了柏林。他定居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写了一些书,进一步探讨并论证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基本思想。其中有《自然界中的意志》( On the Will in Nature,1836 ),在这本书里他试图为他的形而上学理论提供科学知识上的支持。1838 年他因《意识的证据能否证明自由意志》一文而获得了挪威的一个科学协会授予的奖金。还有一篇关于道德之起源或基础的论文也是应征丹麦皇家科学院的作品。但即使叔本华是唯一一个提交论文的人,他还是没有赢得这笔奖金。不过这两篇文章在 1841 年以《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The Two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Ethics )为题出版。1851 年他出版了另外一本主要的著作《附录和补遗》( Parerga and Paralipomena ),它是一部涉及许多主题的论文集,包括《论女人》《论宗教》《论伦理学》《论美学》《论自杀》《论世界的苦难》和《论存在的空虚》。从这本书起,他开始广为人知。

我们发现叔本华的哲学既来源于他所专注学习的东西,同样也来源于他悲观主义的个人气质。在叔本华早年,他的一个老师建议他把自己的哲学研究集中于柏拉图和康德,我们可以在他所有的主要著作中发现这两位哲学巨擘的影响。此外,叔本华还为他的形而上学理论洞见发现了另一个强有力的然而有些不可思议的来源,即印度经典《奥义书》( Upanishads )。是一个叫弗里德里克·迈耶尔的研究亚洲的学者引起叔本华对这本书的关注的,这个学者写了一部《梵天或印度宗教》( Brahma, or the Religion of the Hindus )。这种亚洲哲学为叔本华由他的理智和气质的结合而得出的如下结论提供了支持:我们所经验到的仅仅是现象。“这就是一切吗?”“这就是生活吗?”答案是一个悲观主义的“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当然是他气质的问题。但是他力图在如下两者之间作出区分:一方面是他的悲观主义,他认为这是他基于对“愚妄的客观认识”而下的成熟判断所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坏人的恶毒”。他称自己的悲观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悲情,完全是来自一种更好的本性,这种本性在起而对抗不可预料的邪恶”。他补充说,他这样的悲观主义不仅仅是针对特殊的个体的,而且是“针对所有人的,每个人都只是一个例子”。我们甚至可以说,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体系绝不仅仅是处理形而上学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毋宁说它是对生命和实在的悲观见解所作的精致的形而上学辩护。

充足理由律

和许多原创性思想家一样,叔本华在其早年就获得了他主要的哲学洞见。在他 25 岁时写的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叔本华思想体系的基础就已经形成了。在这本书中,他试图回答“我能知道什么?”以及“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如果这听起来有些大而无当的话,那么可以说,他是想对整个实在领域给出一个不折不扣的彻底说明。他是借助于充足理由律来达到这一目标的。

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述,充足理由律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理由(原因或根据)的”。这一原则最明显的运用是在科学领域中,科学中物理对象的活动和相互关系以一种足以满足理性要求的方式得到了解释。但是叔本华发现,充足理由律除了科学的形式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他说,这是因为除了科学所处理的对象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对象,它们要求这一支配性原则的独特形式来处理。

叔本华一共提出了充足理由律的四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对应于四种不同的表象。这些思想涵盖了整个人类思想领域。存在着四种对象,它们引起了四种不同表象。

  1. 物理对象 它们在时空之中实存并发生因果关系,我们通过对事物的日常经验而知道它们。它们也提供了诸如物理学之类的物质科学的研究题材。在这一点上,叔本华紧紧追随着康德的基本理论,即知识从经验开始,但不像休谟设想的那样限于被经验性地给予或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相反,经验的要素被我们人类的心灵所整理。我们的心灵把空间、时间、因果性这些先天范畴加于经验,这些范畴就像一些透镜,我们是透过它们来观察对象的。在这一属于现象的领域里,充足理由原则解释生成或变化。

  2. 抽象概念 这些对象具有我们从其他概念抽取出来的结论的形式,比如当我们运用推理或推论的规则时所做的那样。概念与它们推出或蕴涵的结论之间的关系服从充足理由律。这是逻辑的领域,充足理由律在这里被运用于认知的方式。

  3. 数学的对象 在这儿我们遇到了例如算术与几何学之类的科学,它们与空间和时间相关。几何学建基于支配着空间各部分诸多不同位置的原则。而算术则涉及时间的诸部分,因为如叔本华所说,“所有计数都基于时间各部分的连接。”他总结说,“时空各部分根据一个规律而互相规定,我称这个规律为存在的充足理由律。”

  4. 自我 “自我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对象?”叔本华说,自我是意愿的主体,这个意愿主体是“认知主体的对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意识。支配我们对于自我和它的意愿行动之关系的知识的原则,是“行动的充足理由律,更简洁地说,是动机的规律”。

由充足理由原则的这四种形式,叔本华得出如下引人注目的结论,必然性或决定论无处不在。他在整个对象领域中都强调必然性的事实,不管它们是物理对象、逻辑的抽象概念、数学对象还是作为认知主体之对象的自我。这样我们就遇到了物理必然、逻辑必然、数学必然和道德必然。事物之本质中的这一必然性要素使得叔本华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受到必然性的支配。我们只是对由我们的性格所产生的动机作出反应,而不管我们是否能改变这些动机的特性。必然性的无处不在在叔本华心里引起了一种深刻的悲观主义感受,他所有关于人的生存的著作都充满着这种感觉。一旦考虑到他对人在宇宙中地位的解释,他的这种悲观主义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这一解释是他的主要著作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作为意志和表象14.3 叔本华 - 图3的世界

叔本华的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开篇就是一句惊人之语:“世界是我的表象。”这句话令人震惊的地方在于,它的每个字和这本书题目中的每个字一样,如果被赋予其普通的日常含义的话,就会传达出一种奇特的印象。叔本华用“世界”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他对“意志”的定义和赋予它的作用,以及他对”表象”的解释,都给这些词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意义,从而构成了其形而上学理论的主要洞见。

世界 对叔本华而言,“世界”这个词有着它所能具有的最广泛意义。它包括人类、动物、树木、恒星、月亮、地球、行星,事实上它包括整个宇宙。但为什么称之为我的表象?为什么不简单地说世界“外在于那里”?此前,英国哲学家乔治·贝克莱已经阐明了这样一个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二个东西要存在就得被感知,那么当你没有在知觉它时,这个东西又将如何?如果你走出图书馆,馆里的书籍还在那儿吗?但是叔本华坚持认为,一个对自己关于世界的经验进行了细致反思的人会发现,“他所认识到的并不是太阳或是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触及大地。他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叔本华说,这意味着“对于认识而言所存在的一切,因而整个世界,都只是与主体相关联的对象,是感知者的感知,一句话,都只是表象”。

作为表象的世界 “观念( idea )”这个英文词并没有传达出叔本华使用的德文词 Vorstellung 的意义,这两个词义的差别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世界是我的表象”这句话在我们听来会显得很奇怪。叔本华所使用的“表象”这个词照字面意思讲,是指一个“摆在面前”或“置于面前”的东西,是一个“显现”之物。它指任何一个被呈现于或被置于我们的意识或知性之前的东西,因而“作为表象”的世界或“我的表象”就不仅仅是指我们想到的东西(狭义上的观念),而同样也指我们听到、触到或以其他各种方式知觉到的东西。除了我们知觉到的东西,不存在其他什么客体,或者就如叔本华所说的:“整个现实的世界乃是被知性规定为现实的,舍此无物存在。”世界呈现自身于人就如一个客体呈现于一个主体,而作为主体的我们只知道我们所知觉的世界,因而,“整个的对象世界是并且一直是表象,从而完全地,也永远地被主体所决定。”

有可能没有人对世界的表象是完善的,因而“我的表象”会与“你的表象”不尽相同。但由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即除了我知觉到的东西或被置于我的知性之前的东西,其他我一无所知——每个人都可以说“世界是我的表象”。此外,即使我不再存在了,“世界”也无疑会继续存在。但是,除了知觉到的这个世界,我并不知道一个更实在的世界。知觉是知识的基础。除了知觉之外我们还能形成抽象概念。这些抽象概念,例如“树”和“房子”的概念,有着非常实用的功能。叔本华写道:“借助于这些抽象概念,知识的原材料就更容易被加以把握、勘察和整理。”抽象概念因而决不仅仅是不着边际的空想。叔本华认为,事实上,抽象概念的价值取决于它们是否建基于原始的知觉,或者说是否是从这些原始知觉“抽象”而来的(原始的知觉就是实际的经验),因为“概念和抽象如果最终并不指向知觉,就会像林中那些并不通往森林外的小路一样”。因此,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并未暗示我对世界的表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除非这个概念牢牢地建基于知觉。那么,世界之所以是我的表象,是因为它是一种客观的或经验性的呈现,呈现给作为知性主体的我。

作为意志的世界 在需要对叔本华所用的语言加以澄清的种种场合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他对“意志”一词的使用。通常,我们用“意志”指有意识地、深思熟虑地选择某种行为方式。我们将它认作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属性或能力。毫无疑问,意志受到理性的影响。但这一解释并不足以使我们理解叔本华对“意志”这个术语的用法——他的这个用法别出心裁而意义重大,构成了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或本质。

叔本华的意志概念表现出他对康德物自体理论的主要异议。康德说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自在的事物是什么样子。我们始终在事物之外,永远也不能洞察事物自身的内在本质。但是叔本华认为他已经发现了“唯一一扇通向真理的窄门”。他说,在我们永远都处在事物之外这一点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例外,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对于自己的意志活动”的体验或认识。我们身体的行动通常被认为是意志活动的产物。不过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和行动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身体的活动不是别的,只是客体化了的意志活动……说意愿和行为不同,这只是一种反思。”在我们的意识中,我们对自己所知道的是,“我们不仅是一个认知的主体,从另一方面看,我们自己也属于要被认识的内在本性”。他的结论是:“我们自己就是物自体。”而这个物自体就是意志,或者像叔本华说的:“意志的行动……是物自体最贴切最分明的表现。”这样,通向真理的唯一窄门就是发现意志是每一个人的本质。虽然我们永远在其他事物之外,我们自己却属于能被认识的内在本质。这使叔本华得出结论,“从‘我们自己’内部出发的这条道路实际上是为我们通向物自体所属的内在本性而敞开着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我教导说,所有事物的内在本性就是意志”。而既然“所有事物”构成了世界,所以叔本华就认为,我们必须将世界看作意志。

对叔本华来说,意志不仅仅属于有理性的人。在所有事物中——在动物中,甚至在无生命的事物中——都可以发现意志。事实上只有一个意志,每个事物都只是那个意志的特殊显现。叔本华将意志的作用归于一切实在,他说:“意志是所有事物中内在的、无意识的身体功能的承担者,有机体自身不是别的,只是意志。在所有的自然力中,积极的推动力就是意志。在所有我们发现有任何自发的运动或基本的力量的情形中,我们都必须将最内在的本质看作意志。意志在一棵橡树中展现自身和在一百万棵橡树中呈现的一样完全。”这样,整个自然界都存在着一种到处弥漫的力、能,或叔本华所谓的“一种目而持续的冲动”。此外,他还谈到意志是“无尽的努力”,这种冲动在整个自然中发生作用而“不自知”,而归根到底,它是“生存意志”。

悲观主义的基础

这里我们看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理由。他的意志概念将整个自然系统描绘为在所有事物中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不断运动的状态。所有事物就像“受其内部的发条驱动的”玩偶。最低级的存在物(如变形虫)或最高级的存在物(一个人),都被同一种力——意志所驱动。那产生人类行为的盲目意志“和使植物生长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每个个体身上都带有“被强迫状态”的印记。所以叔本华拒斥如下假设:由于动物只被本能支配而人是理性的存在者,因而人比动物高级。他说,理智是被普遍意志造成的,所以,人类理智就和动物本能处于同一水平。此外,人类的理智和意志不能被认为是两种各自独立的能力。相反,在叔本华看来,理智是意志的一种属性;它是第二性的,或者在哲学的意义上说,它是偶性。理智只能在短时间里维持其活动。它的力量会衰弱,并且需要休息,归根到底,它只是身体的一种功能。相反,意志则持续不间断地延续下来并支撑着生命。在无梦的睡眠期间,理智并不起作用,而身体的有机功能则继续着。这些有机功能是意志的显现。叔本华说,其他思想家谈论着意志的自由,而“我证明了它的全能”。

意志在所有自然物中的全能对人类来说有着悲观意味。如叔本华所说:“人类只是表面上被前面的东西牵引:他们实际上被后面的东西推动;决不是生命诱使他们前进,是必然性驱使他们向前。”整个自然界中最基本的驱动力是生殖。生存意志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生命的循环。叔本华将自然领域描述为一场惨烈的斗争,在这里生存意志不可避免地导致持续的矛盾和破坏。生存意志为了自然中某个成分的生存,就要对其他成分或其他参与方加以破坏。这一冲突并没有违背任何意图或目的;意志的根本驱动力必然会出现这一结果。叔本华谈到一个关于爪哇的报道,那里一眼望去都是骨骼,令人恍如置身战场。它们是大海龟的骨骼,这种大海龟有 3 英尺高。它们爬上岸产海龟蛋。这样一来它们会受到野狗的攻击,这些野狗扑到它们的背上,剥去它们的硬壳,活生生地吃掉它们。叔本华说:“这一悲剧年复一年地重演了千万遍。那些海龟就是为此而出生的……这里生存意志把它自身客观化了。”

如果我们从动物世界转到人类,叔本华承认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但基本的特征是不变的”。个体的人对自然而言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自然所关心的不是个体而是类”。人的生命因此就决不是用来享受的天赐赠礼,“而是一个任务,一个要完成的苦役”。成于上万的人被统一为各个民族,争取着共同的利益,但千百人为了它而倒下去成为牺牲品。”是无意义的幻觉而不是引人入胜的政见激发他们去互相争斗的……在和平时期,工商业活跃,各种发明产生奇迹般的效果,大海通航,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搜罗来山珍海味。”但是叔本华问,所有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是为了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那些转瞬即逝又痛苦不堪的个体生存。”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桩得不偿失的事情。人遭遇的困难和所得的回报之间不成比例,就是说,生命“为了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而耗尽了我们的全部力量。“除了食欲和性本能的满足,或者不管什么情况下的一点点片刻的舒适”,未来是没有任何盼头的。他的结论是:“生命是一场交易,它的收益远远抵不上损耗。“没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因为幸福不过是人的痛苦的暂时间歇。痛苦又是由欲望和需求引起的,而大多数的欲望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归根结底,人的生命“是毫无目的的努力”。“每个个体的生命……实际上总是一个悲剧,但是仔细考察,它有着喜剧的特征。”

有可能摆脱“意志”吗?

一个人如何可能摆脱那压倒一切的意志力量(它遍布于整个宇宙)呢?叔本华提出,至少有两条出路,一是通过伦理学,一是通过美学。从道德角度看,我们可以拒斥激情和欲望;从美学的立场看,我们可以静观艺术的美。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即普遍意志的力量是否强大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无论如何摆脱它,都只能是暂时的。

使一个人的生命变得复杂并引起他的痛苦的,是持续的生存意志。生存意志以无尽欲望的形式表达它自身。欲望产生了侵略、争斗、毁坏和自我中心。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人的欲望不那么强烈,一个人就可能至少达到片刻的幸福。诚然,叔本华总是提醒我们:“人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野生动物……决不次于老虎和土狼。”不过我们可以不时地上升到超出事物领域的思想和意识的层次。当我们对事物和他人产生欲望时,就会出现问题,因为这些欲望的对象在食色之欲的层次上刺激了我们内在的生命意志。但是当这些生物性的机能得到满足时,人还有着反抗暴力和征服以维持肉体生存的目的。叔本华说,一个人甚至还能够超越这一层次而理解他所欲望的个别特殊对象和某些普遍一般对象之间的区别。就是说,我们不仅能够认识约翰、玛丽这些个体,还能够认识普遍的人性。这会使我们能够从对一个人的强然欲望转向对全人类的同情。在此范围内,欲望就让位于一种更无偏私的爱。这时,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有着同样的本质,这一意识可以产生一种温和的伦理学。或者像叔本华说的:“我真正的内部存在在每个生物中和在我自己的意识中一样都是直接实存的。承认这一点就会产生同情,所有无私的德性都是建基于此的,它的实践表现就是善行。对温和、爱、怜悯的呼唤都指向这一信念;因为这些让我们想起了使我们成为同类的那种东西。”

美的愉悦也能以类似的方式让我们的注意力离开那些激发我们侵略性的生存意志的对象,而集中于无关乎激情和欲望的静观的对象。当我们静观一件艺术品时,我们就成了一个纯粹的认知主体——与一个意愿主体恰恰相反。我们在艺术中,不论是在绘画还是在音乐中,所观察到的都是一般的或普遍的要素。我们在一幅人像画中看到的并不是一个特殊的人,而是我们都拥有的人性的某些方面的表象。这里叔本华所表达的思想与柏拉图的“理念”概念很类似,也表明他受到印度哲学的强烈影响。叔本华的伦理学和美学在这里也有着类似的功能,它们都试图将我们的意识从充斥着情欲的世俗奋斗提升到超越意志活动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最高的活动是悠闲的静观。

尽管叔本华试图借助伦理学和美学来摆脱普遍意志的限制和引导力量,但叔本华确实并没有在人类中找到一种真正自由的个体意志,他对人类行为主体的最后一言是:“我们个体的行动……决不是自由的……所以每个个体……不多不少只能做出他在那个特定时刻做了的那些事情,决不可能做出别的事情。”

总 结

德国唯心主义以发展来回应康德的哲学。根据费希特的观点,康德的这一观点,即存在一个属于物自体的不可知的本体领域是不可信的。为了应对其不足,他调整了康德关于心理范畴的观念:被感知的实在并非是我心灵中范畴的构造,而是绝对精神的表现。大多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都有一种泛神论倾向:所有对象,以及全体宇宙,都只不过是一个绝对精神(即上帝)的思想。

像费希特一样,黑格尔也主张,我们必须摈弃不可知的物自体观念,并认识到实在的本性是绝对的思想。绝对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动态过程,就像一棵树有多个部分,但它还是统合进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之中。绝对运作的动态过程,就其牵扯进对立面的张力而言是辩证的。它以一个正题开始,再进展到一个相反的反题,然后在一个二者的合题中消解。不过这个过程会继续,因为这个合题现在变成了一个新的正题,有一个反题与之对立,并会产生出一个新的合题。这个过程会继续,直到达到绝对理念。他用存在、无、变易的观念阐述这个辩证的过程。纯粹存在的观念没有具体的内容,因而是不可定义的,并且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因此,与无的观念紧密相关。当我们意识到存在和无是统一的时,变易的观念就出现了。

黑格尔哲学系统的所有面向都涉及这一辩证法。要说我是一个自我(主观性)意味着存在着非自我(客观性);二者的合题就是那个最终的绝对理念。类似地,从主观精神的正题产生出客观精神的反题,然后综合为绝对精神的合题。在道德上,从法(正题)到道德(反题)再到社会伦理(合题)。在政治哲学中,则是从家庭(正题)到社会(反题)再到国家(合题)。在世界历史中,辩证过程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从中自由得到发展。说到对绝对的知识,开始于美学和宗教艺术(正题),到宗教和表象的思想(反题),再到哲学和纯粹的思想(合题)。

叔本华的早期哲学是对充足理由律(没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没有原因的)的分析,结论是万事万物都是被决定的,包括所有的人类行动。在他的晚期哲学中,他捍卫了世界就是意志的观点,宇宙万物,从最低等的变形虫到人类,都受自然中一股盲目的冲动驱使,按照机械的严格性来运转。生存意志的唯一目标就是维持生命的循环,其中充满了冲突和毁灭的惨烈斗争。人类社会奋力争求共同的利益,可代价是不计其数的人为此牺牲。自然并不关心个体的人,从我们所有的个人努力中,我们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没有得到。对此,唯一的解脱是伦理学和美学。伦理学让我们约束个人的欲望,并获得一种对全人类的同情。美学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激发我们侵略性的对象上转移到审美之美上来。

研究问题
  • 费希特主张,康德对于一个不可知的本体领域的观点并不可信。解释并讨论他的观点。
用你自己的例子解释黑格尔关于正题、反题和合题的辩证过程。
  • 讨论黑格尔的这个观点:存在和无的概念如此密不可分,以至于一个会立即导向另一个。
讨论黑格尔的这个观点:辩证过程以民族国家的冲突开始,以自由的发展结束。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基本观点。
  • 讨论黑格尔的这个观点:辩证过程从美学到宗教再到哲学。说说你是否同意他关于宗教与哲学之间异同的观点。
黑格尔和贝克莱的哲学都被归为“观念论”,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两种形式的观念论有何不同?
  • 黑格尔的哲学有时被描述为“泛神论”的。找出其泛神论的元素,并与巴门尼德、艾克哈特或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观点作比较。
讨论叔本华的这个观点:自然及其所包含的一切,包括人类,都受到机械化冲动的盲目驱使。并说说你是否同意。
  • 叔本华主张,伦理学和美学是从自然的永恒争斗中解脱的唯一途径。讨论它们如何达成这种解脱,并想想是否还有其他他未曾提及的可能的解脱方式。
叔本华的哲学特别悲观主义。即便我们接受他的这个观点,即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决定并被冲突所驱使,我们能够从中得出更为乐观的结论吗?
  • 此句中“实在的”( real )一词是对德文 wirklich 之英译,中文一般译作“现实的”。——译者注
  • 此段对黑格尔绝对精神过程的描述是英语世界流行的解释,但却是错误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是由一个经验事物到另一个相关的经验事物被相继统一进一个复杂系统之中的过程,而是概念本身能动地自我否定、外化自身(为经验事物)同时又返回自身的过程,是概念向自己内部的不断深化。——译者注
  • 贺库先生译《小逻辑》一书时,将其译为“有”。——译者注
  • 原文为 the Idea。——译者注
  • Geist,译作“精神”或“心灵”。——译者注
  • “法”与“不法”采取的是黑格尔著作相关中译本的翻译。英文原文为“right”和“wrong”,分别有“正当(正确)”和“不正当(错误)”的意思。“right”作名词也有“权利”的意思。——译者注
  • 今属波兰。——译者注
  • 13-17 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的一个商业和政治联盟。——译者注
  • 原文是英文 idea,一般译作“观念”,它对应的德文词是 Vorstellung,中文一般译成“表象”。这里按照德文译作“表象”。——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