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阿奎那的生平
阿奎那于 1225 年出生在那不勒斯附近。他的父亲是阿奎诺( Aquino )的一位伯爵,他希望他的儿子有一天会取得基督教会中的高级职位。因此阿奎那 5 岁时就被送到蒙蒂·卡西诺( Monte Cassino )修道院中去当修童。在随后的 9 年中,他在这个属于本尼迪克特教团的修道院中进修他的学业。14 岁时他进入那不勒斯大学,然而在这个城市中,阿奎那被附近一个修道院中的某些多米尼克僧团的修道士的生活所强烈吸引住了,而且<决定加入他们的修会。因为多米尼克僧团的成员特别专注于教学,所以,阿奎那在加入他们这个僧团之后就决心献身于宗教和教学事业。1245 年他进入巴黎大学,在那里他受到一位杰出学者的影响,这位学者凭借自己巨大的理智上的成就而赢得了“大阿尔伯特”和“全能导师”的美称。在巴黎和科隆两地,在长期和亲密协助阿尔伯特的过程中,阿奎那的思想在各个关键的方面形成了。
阿尔伯特认识到哲学对于确立基督教信仰之基础和在发展人类心灵的能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在别的神学家以狐疑的目光看待世俗学术的时候,阿尔伯特就得出结论说:基督教思想家必须掌握各类哲学和科学知识。他尊重所有的理智活动,而且他的著作表明他学养深厚且学识广博多样。可以说他熟知所有古代的、基督教的、犹太的以及穆斯林的著作家。然而他的头脑是百科全书式的而不是创造性的。不过,正是阿尔伯特认识到哲学和神学之间的根本区别,比他的先行者更加准确鲜明地划清了它们二者之间的界限。阿尔伯特认为,像安瑟伦和阿伯拉尔这样的一些学者把太多的能力归之于理性,而没有认识到,严格说起来,他们归之于理性的东西,大多实际上属于信仰的问题。阿尔伯特特别想让亚里士多德学说成为所有欧洲人能够清楚理解的东西,希望把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著作都翻译成拉丁文,他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所有哲学家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思想在 13 世纪能占统治地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学生阿奎那也将看到,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有着对基督教神学最有意义的哲学支持。
阿尔伯特对他所引用的哲学家的著作未做任何的改变,阿奎那则不同,他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运用更富创造性和系统性,而且对亚里士多德思想和基督教信仰之间的一致性有着更为具体的认识。1259 年到 1268 年间他中断了教学活动而托庇于罗马教庭,后来,阿奎那重返巴黎,并卷入了一场与阿威罗伊的追随者们的著名争论。1274 年,罗马教皇格利高里五世召他到昂去参加一个宗教会议。途中,他在那不勒斯和罗马之间的一个修道院里去世,时年 49 岁。
阿奎那留下了大量的论著,当我们想到,它们全是短短 20 年时间中写成的时候,这些著作的数量之巨就更加突出了。在他的基本著作中,有对亚里士多德许多著作的评注,还有辩驳希腊人和阿威罗伊主义谬误的细心论证,早期的一部论本质和存在的卓越著作,一部论统治者的政治论文集,然而他最有声望的著作成就却是他的两部主要的神学著作,它们是《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
波那文都和巴黎大学
要想理解推动阿奎那哲学的那些争论,重要的是先要理解他在其中写作的中世纪大学的背景情况。第一批大学源自所谓的“大教堂学院”。巴黎大学就是由圣母( Notre Dame )大教堂学院发展而来的,其正式的组织和运作制度是 1215 年由教皇的代表加以批准的。起初,像所有早期的大学一样,巴黎大学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丝毫没有我们今天一想到大学就联想起的那些特殊的建筑或别的特征,例如图书馆和基金——这些是在 14 世纪和 15 世纪才添上去的东西。但是在那里并不缺最重要的要素: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和学生。既然本来就是教会机构,大学就和教会一样有着神学上的地位。这也意味着,四大专科——神学、法学、医学和艺术——中的神学学科具有无可争议的最高地位。
除了以神学为主导之外,巴黎大学兼收并蓄了广泛的知识。这也就解释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之所以在巴黎被逐渐接受和取得胜利的原因。然而,很明显,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引入将会给正统派的学说造成难题。这里不仅有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冲击基督教思想的忧虑,而且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穆斯林哲学家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否忠实和准确。此外,奥古斯丁和柏拉图主义在牛津取得了胜利。这种思想虽然在巴黎并未占据支配地位,然而在此时的巴黎,与阿奎那同时代的波那文都强烈地表现了这种思想。波那文都批评亚里士多德学说,他认为,由于否定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旦被结合到神学中去,就会导致严重的谬误。例如,否定柏拉图的理念就会意味着上帝在自身内并不具有万物的理念,因而对具体的和特殊的世界是无知的。接下去,这也会否定上帝的天意或者说他对世界的支配。这还意味着事件的发生要么靠机遇,要么通过机械的必然性。
更为严重的是,波那文都指责说,如果上帝不思想世界的理念,他就不可能创造这个世界。在这个问题上,阿奎那和教会的权威们后来都遇到严重的困难,因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阿奎那发现没有决定性的理由否认如下观点:世界是永恒存在的,而不是在某一时刻被创造的。但是,波那文都说如果世界是永恒存在的,那必定有无限多的人存在过,这样的话,要么就有无限多的灵魂,要么像阿威罗伊认为的,只有一个灵魂或理智,它为一切人所共有。如果阿威罗伊的这种论证被接受,它将取消个人灵魂不朽的理论。这种观点为 13 世纪主要的阿威罗伊主义者西格尔所极力主张。他说:仅仅有一个永恒的理智,而且当个别的人出生和死亡时,这个理智依然保持着,而且总是找到别的人,在其中去完成它的组织身体和进行认知的功能,简言之,只有一个理智,它为所有的人所共有。
波那文都反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认为它引起所有这些错误,故而对基督教信仰构成了威胁。他提出奥古斯丁和柏拉图主义的观点与之对抗。然而,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如此难以应付、如此具有系统性,特别是在关于自然和科学的问题上,所以它的向前推进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它的胜利最终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大学中的大部分人都倾向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那么神学家们也不可能不向这位不朽的思想家让步。如果亚里士多德被接受,神学家们的特殊使命就是使他的哲学和基督教相协调,也就是说,使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化”,而这正是阿奎那打算去做的事,同时他还要和波那文都的奥古斯丁主义和西格尔的阿威罗伊主义进行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