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康德的生平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 )活了 80 岁,一生都是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度过的。他的父母都不是有钱人,他们受自虔信派熏陶的宗教精神对康德的思想和个人生活产生了终生影响。他在当地的腓特烈学校开始接受教育,这个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个虔信派教徒。1740 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学习了古代经典、物理学和哲学。这一时期德国大学的哲学讲坛被哲学家克里斯蒂安·冯·沃尔夫( Christian von Wolff,1679-1754 )所统治,他沿着莱布尼茨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路线发展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从而推进了哲学的发展。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的导师马丁·克努真也受到了沃尔夫–莱布尼茨这条哲学路线的影响,所以康德所受的大学教育也就势必非常强调人类理性在形而上学领域里按照确定性推进的能力。虽然克努真使康德的早期思想倾向于大陆理性主义的传统,但是,他也激发了康德对牛顿物理学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在康德独创的批判哲学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成了大学学业之后,康德做了将近 1770 年被任命接替克努真的哲学教席。

虽然康德的个人生活中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大事件,因为他既没有外出游历过,也没有任何引人注目的社会或政治关系,然而,他的讲师当得是很成功的。他是一个非常风趣、健谈的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主人。通常他被刻画为一个老单身汉,每一个行动都经过精确的计划,以至于当他每天下午 8 次时,他的邻居们都可以以此来调校他们的钟表了。但是,要不是这样循规蹈矩,他也很难写出一系列出类拔萃的名著,例如他那部不朽的《纯粹理性批判》( Critique of Pure Reason,1781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s,1783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s of Morals,1785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Metaphysical First Principles of Natural Science,1786 )、《实践理性批判》(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1788 )、《判断力批判》( Critique of Judgment,1790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Pure Reason,1793 ),以及小册子《论永久和平》( Pe1petua l Peace,1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