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普罗提诺

站在古代哲学顶点的是普罗提诺( Plotinus,204-270 )这样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他生活的时代,没有哪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理论能满足人们对那个年代的特殊问题的关切。极其繁多的宗教派别的出现,说明罗马帝国开国后的第二和第三世纪里人们不顾一切地想要掌握一种对生活和命运的解释。这是一个各种学说融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观念来自各种不同的起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哲学和宗教。对埃及的伊希斯5.4 普罗提诺 - 图1的信仰把希腊和埃及的诸神的观念结合在一起;罗马人发偎了帝国的信仰而且崇拜他们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的皇帝。密特拉教5.4 普罗提诺 - 图2的信徒们崇拜太阳,弗利吉亚人则崇拜诸神之母。基督教这时仍然被视为一个小宗派,虽然基督教的某些思想家已经产生,诸如殉教士查士丁( Justin Martyr,100-165 )、亚历山大的克雷芒( Clement of Alexandria,150-220 )、德尔图良( Tenullian,160-230 )、以及奥利根( Origen,185-254 )。他们都希望让基督教信仰系统化并具有理智上的基础。奥利根试图为基督教提供一种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的理论构架,此前,克雷芒也试图把基督教的思想和哲学思想结合起来。但是,直到奥古斯丁使基督教与柏拉图思想的混合成形,基督教神学才算是羽翼丰满了。在古代哲学和奥古斯丁之间的关键性过渡是普罗提诺的著述。但是普罗提诺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到过基督教。他的创造性的贡献包含了柏拉图哲学的一种新形式,并因此而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

普罗提诺的生平

普罗提诺大约于 204 年出生在埃及,他是亚历山大的阿摩尼乌斯·萨卡斯( Ammonius Saccas )的学生。这时亚历山大是古代世界各种思想的荟萃之所。在这里普罗提诺潜心钻研了包括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以及斯多葛学派的思想在内的古代哲学。在这许多的哲学流派之中,他选择了柏拉图主义作为真理最可靠的起源,并且以他对柏拉图思想的理解作为标准对别的哲学进行了批判。在 40 岁时,他从亚历山大到了罗马,那时罗马在道德和宗教上正是一片混乱,在社会和政治上也动荡不安。在罗马,他开办了自己的学校,把城市里的一些精英吸引到学校中来,其中包括皇帝和他的妻子。他一度计划建立一个基于柏拉图《理想国》的理论之上的城邦,称之为“柏拉图城邦”。但是这个计划从未实现过。他写了五十四篇论文,这些文章没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其文风也没有他在说话时那么精彩雄辩。这些论文在普罗提诺死后由他最能干的学生波斐利( Porphyry )收集在一起,他把这些文章编排成九章每章六篇这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九章集》( Enneads )。普罗提诺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说家,同时还是崇尚精神的理想主义者。确实,他那与理智上的严密性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的和精神的力量,不仅影响了他同时代的人,而且还特别影响了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后来说,普罗提诺只要改动少数几个语词就会成为一名基督教徒。不管怎么说,普罗提诺的思想成了大多数中世纪哲学中勒主流思想。

普罗提诺哲学不同于他人之处在于,他把对实在的思辨性描述和关于救赎的宗教理论结合在一起。他不仅描述了世界,而且说明了它的起源,还说明了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我们如何在其中克服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困难。简而言之,普罗提诺发展了一种认为神是万物之起源也是人的必然归宿的理论。在构建他自己的思想时,普罗提诺先后分析和驳斥了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它们都不完善。他对这些思想流派的驳难中有一条在于他确信:他们不理解灵魂的真正本性。斯多葛学派把灵魂描述成一种物体——一种物质性的“气息”。普罗提诺论证说,同为唯物主义者的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都没有理解灵魂对物质性身体的独立性。同样,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他们说灵魂是身体的“和谐”,所以他们不得不承认:当身体不是处在和谐状态时,它就没有灵魂。最后,普罗提诺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形式,因而没有身体灵魂就不能存在。普罗提诺认为,照此看来,如果身体的某部分失去了它的形式,这将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灵魂也会受损,而这将使身体成为首要的了。因而,普罗提诺说,灵魂才是首要的,而且是它给了作为整体的身体以生命。普罗提诺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对人的本质的准确理解。

为了理解人的本性,普罗提诺奉行柏拉图在他那些生动的神话和寓言中建立起来的思想路线。他被柏拉图的关于实在的全面论述所打动,其中包括柏拉图关于造物主德穆革用物质铸造世界的解释,关于善的理念犹如从太阳中射出的光线的理论,以及柏拉图关于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身体中的囚徒,努力想挣脱这种囚困,返回到它的起源的思想,最后,还有柏拉图对我们只能在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中发现真正实在的确信。普罗提诺采用了这些基本的思想,特别是作为核心的柏拉图关于只有精神是真实存在的思想,他把柏拉图的这些思想重构成一种新型的柏拉图主义。

作为太一的神

普罗提诺认为,有着多种多样事物的物质世界,不可能是真正的实在,因为物质世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真正不变的实在是神。关于神,除了他是绝对地超越于或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上这一点外,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因此,神不是物质的,也不是有限的或可分的,它没有特殊的形式——也就是说,既不是物质、灵魂,也不是心灵——这些东西中的每一个都处于变化之中。神不可能被限制在理智的任何一个或多个观念之中,而且因此也不可能在任何人类语言中得到表达。他不为任何感官所感知而只能在一种神秘的迷狂中接近,而这种神秘的迷狂是独立于任何理性的或感觉的经验的。由于这个原因,普罗提诺把神说成是太一( One )以此意指在神之中是绝对不存在任何复合的,而且神确实是绝对的一。进一步说,太一意味着神是不变的。神是不可见的、单一的、不被创造的,而且是绝对不可变更的。

普罗提诺认为,太一不可能是特殊事物的总汇,因为正是这些有限存在的东西需要解释和起源。因此,太一“不可能是任何存在着的事物,而是先于任何存在物的”。对于太一来说,不存在任何我们可以加以描述的肯定的属性。因为我们关于属性的观念都是产生于有限的物理事物。因而,说神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做法就给神加上了限制。因而,说神是一就是肯定神存在而且超越于世界之上。这就是说,他是单纯的,没有任何二元性、潜在性或者物质的有限性,而且他超越于一切差别之上。在这种意义上,神也不可能从事任何自我意识的活动,因为那就会意味着由于思考先后出现的特殊思想而具有复合性,也因此而意味着变化。神决不和人相类似,他确实是单纯的太一,绝对的统一。

流溢的隐喻

如果神是太一,他就不可能创造,因为创造是一种活动,而活动意味着变化。那么我们怎么能够说明世界中的许多事物呢?为了前后一贯地坚持神是太一这个思想,普罗提诺是通过这样一种说法来解释事物的起源的。他说,事物来自神,但不是通过自由的创造活动,而是通过必然性。为了表达出他所说的“必然性”是什么意思,普罗提诺运用了一些隐喻,特别是关于流溢的隐喻。事物流溢——它们从神那里流溢出来——的方式就像光线从太阳那里射出来一样,或者水从泉眼里流出来一样。太阳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而且它不“做”任何事,它只是存在。而且太阳因为是其所是,就必然发射出光来。神就以这样的方式成了一切事物的起源,而且一切事物都体现了神。但是没有什么东西和神是同等的。任何流溢物都落在了纯存在(也就是神本身)和完全的非存在之间的区域内。因而,普罗提诺并不像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泛神论者——即主张神和作为整体的自然同一的人。虽然整个世界由神和它的流溢所构成,不过在自然中也还存在着一种等级安排,正如离太阳最近的光也就最亮一样,存在的最高形式也就是第一次流溢。普罗提诺把这种从太一中出来的第一次流溢描述为心灵(奴斯),它最像太一,但它又不是绝对的,因而可以说有某种具体属性或特征。这种奴斯是思想或普遍理智,而且它代表着作为世界之基础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从本质上讲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不过合理性确实暗含了多样性,因为思想中包含了关于一切具体事物的观念。

世界灵魂 正如光从太阳中发射出来后其强度逐渐减弱一样,流溢物离神越远其完满性程度也越低。然而,每一个接着发生的流溢物都是下一个更低的流溢物的原因,就好像有某种原则在起作用,要求每一种本质都要产生比它低一级的东西一样。这样一来,奴斯就又是下一种流溢物的原因了。普罗提诺把这下一种流溢物称为灵魂。世界的灵魂有两种朝向,向上看,它似乎朝向奴斯或纯粹理性,这时灵魂努力沉思万物的永恒观念;向下看,它又进一步地每次流溢出一种事物,并为自然之全体提供生命的原则。因而它跨越了事物的观念(在奴斯中)和自然世界的领域之间的鸿沟。灵魂的活动说明了时间的现象,因为现在有事物出现了,事物的相互联系就造成了事件,而事件是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的,事件之间的这种相继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确实,太一奴斯以及世界灵魂都是永恒共在的,所以它们都在时间之外。在世界灵魂之下的有自然和特殊事物的领域,它通过时间来反映变化着的永恒观念。

人的灵魂 人的灵魂是一种来自世界灵魂的流溢物。像世界灵魂一样,它也有两个朝向。朝上看,人的灵魂分有奴斯或普遍理性;朝下看,人的灵魂和肉体相联系一但不是相同一。在此,普罗提诺重申了柏拉图的人的灵魂预先存在的埋论。他相信,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是一种“堕落”的产物。而且,肉体死后人的灵魂还活着,并且可以想象它进入到了从一个肉体到另一个肉体的不断轮回之中。由于它是精神性的从而是真实的存在,人的灵魂并没有被消灭,而是再次和所有别的灵魂一起进入到世界灵魂之中。而在肉体中,正是人的灵魂提供了理性的力量、感觉以及生命的能力。

物质的世界 在存在等级的最低层次上,也就是说,在离太一最远的地方的是物质。在流溢物中,有某种原则在起作用,它要求较高级的存在的流溢要与下一个可能性的领域一致。因而,在观念和灵魂之后,就有一个物质性的物体的世界,它显示出某种机械的秩序。这个秩序的运作或运动是理性在发挥作用,它使所有的物体都服从原因与结果的法则或规则。物质世界又表现出一个较高的和一个较低的方面,其较高的成分是它对运动的法则的敏感性,而较低的方面也就是它的赤裸裸的物质本性,它是感觉迟钝的物质的黑暗世界,它带着惰性的不和谐,无目的地朝着冲撞和灭绝运动。普罗提诺把物质比作是光的最暗淡和最遥远的区域——光的末端的边界——其实就是黑暗。显然,黑暗是光明的反面。同样,物质是精神的反面,因而也是太一的反面。强调一下,就物质存在于和精神——无论这种精神是个人的灵魂还是世界的灵魂——的结合中而言,在这个范围内物质还不是完全黑暗的。但是正如光最终总要射到完全黑暗的地方一样,物质因而也就处在无的边缘上,并在那里向着非存在消逝。

造成恶的原因 通过流溢理论,普罗提诺论证说,神为了尽可能多地分出他的完满性而流溢出来。由于神不可能完满地复制他自身,所以,他这样做的唯一可能的方式就是借助流溢物来代表完满性的所有可能的等级。这就必然不仅有奴斯,而且有最低层次的存在,也就是物质。然而,在这最低层次中,我们发现各种各样的恶:痛苦、持续不断的情欲的冲突,最后还有死亡和悲哀。万物归根到底是流溢自太一的,而完满的太一又怎么能够允许这种不完满存在于人类之中呢?普罗提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了恶的问题。他说,一方面,恶以自己的方式在完满性的等级中占有一个地位。如果没有恶,在万物的体系中就会缺少某种东西。恶就像一幅肖像的阴影部分,它极大地增强了这个形象的美。另外,像斯多葛学派早先所论述的那样,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有严格的必然性,因而好人不把它们看成是恶,而坏人则可以把这看作是正义的惩罚。但是,普罗提诺发现对恶的最好的解释还是在他对物质的说明之中。

对于普罗提诺来说,物质是必然的,而且是从太一而来的流溢物的终极界限。正如我们曾经看到的那样,流溢物的本性是高层次必然向低层次运动,太一生成奴斯,而最终个体灵魂生成物质肉体。然而,赤裸裸的物质仍然在继续着流溢的过程,就好像阳光离太阳越远就越暗那样,离太一也越来越远。因而物质有一种脱离灵魂活动——或者是使自己与灵魂活动相分离——的倾向,以及进行某种不受理性支配的运动的倾向。再者,当物质仰面朝上时,它看到灵魂和理性的原则。对于自然中的物体而言,这表现为它们井然有序的运动,对于个人而言,它意味着身体在理性、感受性、欲望以及活力各层面上都是响应着灵魂的活动的。但是物质的本能倾向是俯身向下,这是由于流溢物的向下的惰性所致。由于自己有向下的趋势,物质碰到了黑暗本身,正是在这一点上,物质与合理性相分离。

灵魂和物质身体的结合为解释道德上的恶的问题提供了线索。尽管灵魂有理性的特征,它还是必须和肉体作斗争。而肉体的物质本性使得它向下运动而且摆脱理性的控制。当肉体到达低于合理性的层次时,它就陷入有无数种可能方式的运动。正是情感的作用使得身体对各种欲望作出回应。因而恶也就是在灵魂的正确意向与它的实际行为之间的不一致。这就是灵肉( soul-boby )安排上的不完满性这种不完满性的原因主要被归结为物质身体的非理性的运动。

在物质是流溢的边缘这个意义上,物质或肉体是恶的原则,理性的缺失在此导致了无形式和完满性的最低程度。然而由于在一切都源自太一流溢的意义上,物质也是源自神的,所以可以认为,神是恶的来源。而且,在普罗提诺看来,恶并非是一种有肯定性存在的破坏性力量。它并不是一个“魔鬼”,或者与善神斗争的敌对的神祗,像某些琐罗亚斯德教5.4 普罗提诺 - 图3的哲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具有同等力量的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竞争。在普罗提诺看来,恶只不过是某种东西的缺乏。它是完满性的缺乏,是物质肉体的形式的缺乏,而物质肉体本身实质上却并不是恶。所以,一个人所进行的道德上的斗争不是一场反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斗争,而是一场反对内部的败坏、无序和情欲失控等倾向的斗争。而且恶不是事物,而是秩序的缺乏。肉体本身并不是恶,恶是物质缺少形式,就像黑暗是缺少光明一样。在整个分析中,普罗提诺既试图论证灵魂要为它的活动负责,又认为所有事件都是被决定的。只不过这两种观点怎么能够一致起来,这一点却并不十分清楚。同时,普罗提诺的感染力有很大部分来自他对救赎的承诺,他认为他的哲学能提供这种承诺。

救 赎

普罗提诺由对流溢的哲学分析进而提出宗教色彩浓厚的神秘的关于救赎的设想。他那个时代的神秘崇拜让个人想和神结合在一起的愿望立即就得到满足。相反,普罗提诺把灵魂上升到与神的合一描述为一种困难和充满痛苦的使命。这种上升要求一个人要依次发展出伦理的和理智的德性。由于肉体和自然世界本身并未被看成是恶,所以无须一味排斥它们。普罗提诺的核心看法是:世界上的物理事物决不应使灵魂偏离它的更高目的。我们应当放弃世俗生活以便推进灵魂上升到理智活动,就像在哲学和科学中那样。我们必须在严格和正确的思维中锻炼我们自己。这种思维提升了我们,使我们超越了自己的个体性,而且一旦有了关于事物的广博知识,我们就很容易把自我和世界的整体安排联系起来。这个知识阶梯上的所有台阶引导人们最终在一种迷狂状态中达到自我与太一的合一,在那里不再有任何与神相分离的自我意识。这种狂喜是正当行动、正确思考,以及恰当处置感情的最后结果。

普罗提诺意识到:达到这种结合可能要求每个灵魂多次投生。最终灵魂在爱中得到提炼和净化,而且,像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中所说的那样,要能够最彻底地交出自我。在这一点上,流溢的过程被完全颠倒过来了,而自我再一次融合在太一之中。对于许多人来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具有宗教的全部力量,而且相当于是基督教的一个强有力的替代物。虽然新柏拉图主义错综复杂的思想体系妨碍了它的广泛传播,但它给当时正在产生的基督教神学以相当大的影响。奥古斯丁在普罗提诺的《九章集》中发现了一种对恶以及由于有序的爱而得救的问题的崭新解释。通过奥古斯丁的中介,新柏拉图主义成为了中世纪对基督教信仰进行理智表达的一个关键要素。

总 结

出现于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专注于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伊壁鸠鲁哲学,由伊壁鸠鲁创始于早先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之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些微小、坚不可摧、叫作原子的永恒的坚硬物质组成的。在真空中,每个原子都会下落,并且,带着偏转的能力,它们互相碰撞,形成团簇,并最终形成我们周围看到的所有东西。对伊壁鸠鲁而言,他主张幸福的关键是减少痛苦并增加快乐。通过认识到众神对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兴趣也没有影响,可以消除从对众神的畏惧而来的心理学痛苦。通过认识到没有来生,人们无法从中经验任何东西,来缓解对于死亡的恐惧,因为恐惧我们无法经验的东西毫无意义。在追求快乐时,我们需要看到,并非所有的快乐都是相等的,我们应当偏爱自然和必要的那些。正义是人们借以达成不伤害彼此的社会协定。

由基提翁城的芝诺建立的斯多葛主义坚持,我们通过控制我们对于发生之事的态度,并将我们自己交付给命运来发现幸福。斯多葛的知识理论认为,所有思想来自客体对我们感官的作用。他们的实在观是唯物主义的,除了某些占据物质形式的事物之外无物存在。他们还认为,神之理性内嵌在自然中的一切之中,并且反映在支配万物的自然法则中。这样的后果是,根据自然法则和神之理性,万物都是命定的。斯多葛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主张,神之命运为我们每个人分配了生活中的角色,而我们每个人必须执行它,并依此调整我们的态度。尽管我们无法控制什么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可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态度并接受它。斯多葛主义发展了世界主义的观念,即所有人是同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公民。

由埃利斯的皮罗建立的皮罗主义的哲学怀疑论学派认为,我们通过悬置对于万物的判断而获得安宁。不过,尽管怀疑论者拒绝对所有事物的判断,然而他们却并不否认关于经验的显著事实,比如我们所感知到的东西、它们的自然倾向、道德约定,以及求生所需的技能。他们照常生活,但不评判他们所经验到的东西的实在性。根据怀疑论者,悬置判断的根本理由是,关于同一个对象,我们的感官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给予我们不同的信息。我们对于实在有着相互冲突的解释,因此我们无法给予其中的某种解释超出其他几种的权威性。对于道德而言也是如此:我们在不同的文化中经验到不同的道德习俗,不能喜欢某种多于其他几种。

最后,普罗提诺发展了各个层次的实在从叫作“太一”的最高实在流溢而来的观点。他深受柏拉图物理王国和理念王国的区分,以及柏拉图将“善”比附于太阳及其光线的影响。根据普罗提诺,神的实在有三个层次。第一,“太一”就像太阳的中心,是不可描述的、纯粹未分的实在。第二,心灵(奴斯)如同最靠近太阳的光线。第三,世界灵魂是进一步的流溢,创造了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实在的最外层的边界,距非存在只有一步之遥,而它与“太一”的距离是其不完美的原因。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一领域,可我们的精神渴望从这种物质状态中释放出来,并与“太一”相结合。

研究问题
  • 伊壁鸠鲁主张,一旦我们死了我们就无法再经验到任何东西了而畏惧我们无法经验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讨论他的论证,并说说你是否同意。
根据伊壁鸠鲁,并非所有快乐都是相同的我们应当偏爱某些种类而非另外一些。解释是什么使得某些快乐比其他的更好,并说说你是否同意。
  • 对比伊壁鸠鲁式和斯多葛式的对于获取幸福的建议讨论你认为其中哪些更好。
解释每个人中都有神性光辉的斯多葛式观点并说说你是否同意。
  • 对斯多葛主义的一个常见批评是说它持有两个不一致的观点:命运控制了一切发生之事,而个体却可以控制他们自己对于发生之事的态度。解释这个批评,并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是否有好的解决办法。
皮罗主义的怀疑论认为怀疑论式的怀疑导向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进而导向幸福。用一个例子来描述这个观点,并讨论相比于伊壁鸠鲁式和斯多葛式的目的,这是否是一个获取幸福的更佳途径。
  • 怀疑论者主张对于一个人持有的任何信念例如我面前的这张桌子是方的,视持有这个信念之人的特定情况,同时可以给出同样有力的支持和反对的论证。讨论是否有任何信念不会被支持其反命题的有力论证所驳倒
对怀疑论的一个常见批评是说,一个人无法在正常生活中像一个怀疑论者那样来行为。怀疑论者辩称他们正常地生活,就像塞克斯都的“四规则”一样,但他们并不评判他们所经验到的事物的实在性。讨论怀疑论者的这种回应,以及你认为它是否充分应对了那个批评。
  • 普罗提诺的许多观点都基于柏拉图的哲学。讨论柏拉图对普罗提诺“太一”、 从“太一”的流溢、物理世界的本性,以及人类本性的肉体–灵魂二元论这些观点的影响。
解释普罗提诺对恶的解释并讨论你是否同意。
  • 这两个希腊词的含义是“怀疑者”和“探求者”。——译者注
伊希斯( Isis ),古埃及管生育和繁殖的女神。——译者注
  • 原文为指罗马帝国时期的一个秘传宗教。——译者注
即“查拉图斯特拉教”由查拉图斯特拉创立于公元前 6 世纪的波斯又称“拜火教”“袄教”。——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