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里 德
里德的生平
和卢梭一样,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里德( Thomas Reid,1710-1796 )既是启蒙运动的产儿,同时又是这一运动最严厉的批评者之一。在他进行著述的那个时代,大不列颠的许多最有影响的作家——哲学家、史学家、诗人、散文家——都来自苏格兰;这些作家的高产,使得这个时期被称为“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在不列颠的哲学家中,里德的影响力仅次于他的苏格兰同胞——大卫·休谟,而且他们二人许多年间一直都保持着友好的书信往来。里德身兼苏格兰两所著名大学的教授,而他的主要著作都是由他课堂讲授的内容整理而成的。他的哲学有两大最重要的主题,其一是批判性的:笛卡尔以来的哲学越来越走向怀疑主义,甚至到了其主要理论都完全沦为无稽之谈的境地。其二是建设性的:哲学的正当方法是引自理性的常识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并且塑造了我们心中关于世界的各种观念。随着他的第一部书《根据常识原则对人类心灵的研究》( An Inquiry into the Human Mind, On the Principles of Common Sense,1767 )的出版,里德声名鹊起,并且另外几位苏格兰哲学家也采用了他的方法,由此形成了一个被称为“苏格兰常识哲学”的学派。
对观念论的批判
里德认为现代哲学的历史呈现出每况愈下的趋势。这一趋势开始于笛卡尔,他出于寻求确定性的需要,而探讨了人格同一性问题。不幸的是,他的解决方法却是先怀疑他自己的存在,然后又试图通过“我思故我在”让自己来个起死回生。但是里德认为:“一个不相信自己存在的人,就像一个相信自己是玻璃做成的人一样,完全是不可理喻的。”里德认为,很显然,笛卡尔绝不可能当真怀疑他自己的存在,他的整套论证方法都是站不住脚的。洛克也试图解构人格同一性观念,他认为,我们是通过心灵的记忆机能而在时间中保持我们自身的同一性的。也就是说,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同一个人,乃是因为我具有对昨天发生的事情的记忆。但在里德看来,这就意味着每当我忘掉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就丧失了人格同一性。贝克莱断言物质客体并不存在,也不可能成为我们心灵中有关外界事物的观念的来源,这就对心灵作了进一步的解构。于是休谟把贝克莱的推理引向了极端的结论,根本否认我们有任何能在时间中持续的实实在在的同一性;照休谟看来,我们的有意识的心灵不过是些转瞬即逝的知觉。然而,里德指出,休谟自己承认,他无法一面否认自己的人格同一性,一面又在现实世界中生存。
里德认为,这不仅仅是人格同一性理论的问题。事实上,所有依照笛卡尔思路进行的对人类心灵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让人一头栽进怀疑论的深渊”。笛卡尔本人“还没来得及在这一领域进行深究,怀疑主义就已经布置停当,要让他半途而废了”。笛卡尔的方法有一些内在的缺陷使得怀疑主义孕育其中。这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里德所说的“观念论”,它误以为我们所感知的不是真实客体的本来面目,而只是得到了对那些客体的心灵影像。假设我看着一把放在我面前的地板上的椅子,那么根据观念论,我真正看到的不是真实的椅子,而是它在我心灵中的一个复本,这复本就好像呈现在我的心灵之眼前的这张椅子的照片。这心象有可能与真实的椅子相似,但根据观念论,它们只是相似而已,我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里德坚持认为,笛卡尔以来的每个现代哲学家都采取了观念论的立场;甚至休谟也在他的《人类理智研究》中明确地表示赞同观念论,说“除了影像或知觉就再没有别的东西呈现给心灵了,感官不过是这些影像传入的通道”。
这种观念论究竟有什么重大缺陷呢?不管怎么说,它难道不是对两个人为何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感知的最佳解释吗?假设鲍勃和我都在看一个苹果,在我看来,苹果是红色的,在他看来却是蓝色的,那么根据观念论,苹果虽然是同一个,我们的心象却由于我们的视觉“摄影机”输入了这苹果的不同图像而各不相同。这个解释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但在里德看来,正是这个假设让我们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怀疑主义。个中缘由在于,这一理论摧毁了我们接近外部世界的一切途径:我们所知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心象,而不是客体自身。据称我们只能拥有完全被自己的视觉摄影机所产生的知识,至于任何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是一个苹果、一把椅子,甚至就连我们自身的人格同一性——都是我们没法指望能感知到的。这样一来,我们所有的整个现实就不过是一套心灵照片,我们对世界所抱有的一切信念都来自对这些照片的比较。无论我们视觉或听觉的“摄影机”拍摄了多少外界事物的“相片”,无论我们的心灵将这些感觉影像进行了多少组合、分解和联结,结果都是一样:我无法言说事物本身。我的心灵所构建出的现实就像一座被施了魔法的城堡,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因此,我陷入了彻底的怀疑主义。
常识信念与直接实在论
里德对当时哲学家们的怀疑主义倾向的批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他们违背了由人性所决定的常识信念所指示的真理。里德写道:
如果正像我所认为的那样,确有一些原则是我们的本质结构使得我们要相信的,并且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为理所当然而无须给出任何理由的,那么这些原则就是我们称之为常识原则的东西;而明显违反这些原则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荒谬。
哲学在里德看来需要与牢牢扎根于我们思维过程中的常识原则相一致。如果在哲学理论中不顾这些原则,那么我们不仅是在赞同不实之词,而且会滑入哲学上的怀疑主义,这会使得我们陷入否认外部世界存在之类的荒谬见解中。
里德认为,常识在许多方面都对我们的信念加以指导,我们在感官知觉、人格同一性、上帝、自由意志等方面的各种信念都是例证。但里德的意思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清单,上面都是我们可以凭着记忆一一开列出来的经过了精确定义的本能信念。比方说,我们的脑子里并没有细小的声音在念叨着一套套的诸如“外部世界存在”“看起来是红的东西确实是红的”“上帝是宇宙的终极原因”之类的信念。事实上,我们常识信念的知识不是那么容易察觉的。里德认为,我们首先要考察我们在交谈时所用的语词,因为语言反映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所以,表明我们拥有常识信念的,主要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信念在我们自然的说话方式中是根深蒂固的。例如,一切语言都有表示“硬”“软”“重”“轻”等概念的语词,这就说明这些概念是我们人类心灵的固定成分。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证明,但不失为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里德坚信,随着我们在语言中把常识信念一个个辨认出来,我们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是相容的。也就是说,如果今天我发现一个常识信念表明“外部世界存在”,我就不会在明天又发现一个信念说“外部世界不存在”。
对里德来说,常识信念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在于,有了它就可以打发掉那些骇人听闻的怀疑主义理论。哪怕支持一个怀疑主义理论的推理过程听起来头头是道,我们也得拒斥这一理论,因为它反乎常识。常识信念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它们组成了人类心灵运作过程的基本构架,能帮助我们解决困扰了从笛卡尔直到休谟以后的现代哲学家们的那些难题。确切说来,里德是这样处理我们如何感知外界事物这一哲学难题的:据笛卡尔等人提出的错误理论,感官知觉中涉及三种要素——首先是外界事物,例如一棵树;其次是我关于这棵树的心灵影像或“照片”;最后还有我对这幅照片的觉察——而在里德看来,我们的常识对知觉的理解只有两个要素,即这棵真实的树和我对这棵树的觉察。这也就是说,我直接感知到真实的树而无须心灵影像作为中介者。所以,当我感知一棵树的形状和颜色的时候,我是在直接觉察这棵真实的树的内在特征。因此,里德的知觉理论就被称为“直接实在论”。
虽然里德坚持我们直接感知外界事物的理论,但他意识到,我们并不是毫厘不爽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感知它们的。比如我看着一棵树并感知树叶的绿时,常识并不会迫使我下结论说:那绿的颜色确确实实就在树本身之内。我知道,我对颜色的知觉依赖于光照条件和许多其他因素。但常识确实会令我不能不相信叶子中确有某种性质使我能将它们感知为绿色的。于是,我对绿色叶子的感知,实际上是对那棵树中能引起我的绿色感觉的性质的直接觉察。
总 结
自然神论是启蒙运动期间关于宗教的哲学进路,其主题是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但此后就听之任之了。在英格兰,赫伯特主张宗教信念应当建立在理性而非信仰之上,人类本能地知道五个“共同观念”:( l )有一个最高的神;( 2 )我们应当崇拜他;( 3 )敬神的最好形式是正当的道德行为;( 4 )我们应该为我们不道德的行为而忏悔;( 5 )来世我们将因此生的作为而受赏或受罚。他主张,有些世界宗教会展现出这些原则,而另一些宗教则是彻底的编造。在法国,伏尔泰主张自然神论是一种拒斥天启这种迷信观念的理性宗教;不过,他也主张,对上帝存在的信仰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来说至关重要。霍尔巴赫进一步推进了自然神学的宗教怀疑论,提倡无神论并发展了彻底唯物主义的非宗教的“自然体系”。对他而言,我们的心理功能完全是物质质料的产物,并且非物质的人类精神的概念是不可理解的。
卢梭主张,艺术和科学的进步及其普及化挑战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道德堕落和社会衰败。在政治哲学中,他主张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原本是自由的,并受到自我保持和对他人同情的自然情感驱使。他解释道,随着社会增长,人们变得争强好胜。解决这一冲突的方式是让人们为了更大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他们的个人权利。通过一种社会契约,人们变成了一个大整体中的部分,并追随“公意”的方向。根据卢梭,“公意”不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而是对社会的共同善来说最好的意见。
里德主张,从笛卡尔到休谟,现代哲学家由于接受了里德所说的“观念理论”而误入歧途。根据这种理论,我们并不感知诸如椅子这样的现实对象,而只是形似那些对象的心理摹本。对里德来说,问题在于这消除了我们通达外部世界中的真实物体的通道,并由此引向了怀疑论。他论证说,解决方法是让哲学接受在对感官知觉、 人格同一性、上帝、自由意志和道德这些议题的思维过程中包含的常识原理。对感官知觉来说,常识告诉我们,当我感知一把椅子的形状和颜色时,我觉知到的是真实的椅子中的特征,而不仅仅是椅子的图像。这种知觉理论被称为直接实在论。
研究问题
赫伯特主张,对于道德和宗教的五个共同观念是每个人本能地知道的。考察这五个原则,并讨论是否它们之中的每一条都如他相信的那样本能。
讨论赫伯特对宗教和信仰的观点,想想像蒙田和帕斯卡这样信仰的拥护者会如何回应他。
伏尔泰论证说,一个无神论的社会是不可能的。解释他的观点并讨论你是否同意。
讨论霍尔巴赫反对非物质的人类精神的论证,并想想像笛卡尔这样的二元论者可能会如何回应他。
解释霍尔巴赫的决定论观点以及它如何从他的唯物主义中得出。
解释并评估科学和哲学的普及化会破坏传统价值,并会反过来导致道德堕落和社会衰败的论断。
比较卢梭与霍布斯、洛克的自然状态的观念,并讨论你认为哪个观点更可信。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专制领导人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直接援引卢梭的公意概念,宣称他就是公意。讨论卢梭的公意概念本身是否会导向暴政。
里德主张,现代哲学家持有的错漏百出的“观念理论”最终导向了怀疑论。讨论里德的观点,并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评估。
里德认为哲学应该基于关于感官知觉、人格同一性、上帝 、自由意志和道德的本能的常识信念。讨论这一论断并解释这些常识信念可能是什么。
指上帝。——译者注↩
Cambyses,波斯皇帝、居鲁士之子,公元前 525 年率军攻破当时埃及首都孟斐斯,生擒法老。——译者注↩
Demosthenes,古希腊著名演说家。——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