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可做[1]
新城的地方扶助会[2]位于市中心。本周的这个早晨,这里门可罗雀,在周围楼群的包围下也不大容易找到。这里接待年轻人,倾听他们的声音。它是全法国二百多家同类机构之一,创办的目的是为有困难的年轻人提供某种培训,可能的话,也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1990年,新城的地方扶助会接待了530个青年,处理了1 400份案例。这些年轻人一半以上没有任何文凭,将近一半有专科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可是,这些文凭在劳务市场上根本不管用。地方扶助会的功能并不是分配工作,也不是专业培训,而是为了易于这批人进入劳务市场,开展一系列工作,从办“培训班”直到鼓舞士气。
最有创意的机构是“街区管理所”,附属于廉租房管理局,由十多个成年人组成,负责楼房和街道,以及保安员的替换。在街区的修复工程方面,这个管理所根据“共济职业合同”雇用了十几个年轻人。这是一个高耗能的措施,是政府想出的一个典型的办法,为的是训练准备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教居民恪守时间表,等等。新城出事以后(发生过超市遭人纵火的事件),省政府就要求地方扶助会尽量“给他们找点事干”,即不能将居民区里的年轻人弃而不顾。这个官僚的“概念”的意思不过是:让年轻人有事可做。还有一层含义:给他们一个职业,一种社会地位吧。街区管理所所长举出的有关“用工的企业”的几个例子明显表明,那其实都是虚职。
如果不是所长和员工不计时间、全力以赴地工作,则这种机构是无法运转的。所长是前法共党员,员工们也自视为社会活跃分子而非政府官员。他们有很多创意,其实大多只是新颖的提法:例如什么“工学双职中心”[3]“社会资历”“共济职业合同”“我们正在深入探讨”“我们提醒和连接各级机构”等等。所长提到了这个时期举行的多次会议和市政府设立的“危机小组”,集思广益使得个人信念得到增强,而且为这个机构提供了一个机会——尤其当政治人物、电视台记者和部长们来访时——以把握经济生活的社会现状。
所长在再就业问题上有过亲身体验,因此工作十分投入。他既强烈同情“陷入绝境”的群体,为他们想方设法,也与他“不计较文凭”地招募来的活跃的员工们一起,运用变通行事的本领,举办一些活动(例如帮助年轻人考取驾照的“陪驾”,聘请拳击运动的主持人)。何况他知道,这些培训事项不会带来任何真正的职业,但是这一点培训员和受培训者都不太清楚。
一位地方扶助会负责人[4]
采访者:加布里埃拉·巴拉兹
——地方扶助会为哪些人服务?
所长:我们的工作像蚂蚁啃骨头,很辛苦。我们尽力使年轻人能够获得工作机会。可是就眼下的情况而言,我们没法给他们找到工作,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动员他们参加一个项目,参加培训。现在的情况是,多亏有信用培训,今年我们还是成功地使不少人进入了培训。我让这些人利用在职培训计划取得了资格,拿回了文凭,所以事情又回到原地,还是有一个找工作的问题。我的意思是,只要工作没到手,这些年轻人就……
——您刚才说“就眼下的情况而言,我们没法给他们找到工作”,是吧?
所长:他们不是……新城出事以后不久,省长就告诉我们,“给他们找点事干”。
——哪些事呢?
所长:找点什么事?也许是休闲活动,让年轻人忙着,省得在街头、在公寓楼下瞎转悠等等。“不能再由着他们给街区捣蛋,你们给他们找点事干吧。”(……)目前我们各个地方扶助所之间还在深入探讨。不过我觉得,说到这些要找的事,有些工程可以算在内。我们有时候想,有些年轻人没法安排工作……企业要的是有条件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可是人家不愿意当大夫,照料他们,培训他们。所以我们就想,为了部分地回应那些最困难的年轻人,最好建立一些机构,能把他们管起来,那么,按照就业的企业,还是街区管理所的方式呢?(……)
——如果有人进了你们的门,注册登记怎么进行,你们如何着手?
所长:一个年轻人来了,我们就跟他解释这个机构的情况,我们能为他做什么,让他了解我们。我们会告诉他,找工作很难。我们不是一个求职的专门机构,可是我们会尽力做,让他取得方便他找工作的工具。跟他解释什么是在职培训计划,什么是工学交替的措施,等等。去还是不去,我们不一定能够马上得知,这时就有两种反应,还是有年轻人参加……所以我得说,在职培训计划能够帮我们……更快地回应。年轻人只要注了册,一个月之内就能让他们进培训班。
1991年3月
注释
[1]英译本未收入此文及其访谈录。——译者注
[2]地方扶助会(La Mission locale)成立于1981年,是法国政府为青年设立的服务机构,主要任务是通过动员和协调社会资源,帮助特别是无文凭的青年就业。全法各地设有分会。——译者注
[3]工学双职中心(pôle alternance-emploi)要求签约者边工作边学习,交替进行。——译者注
[4]英译本未收入此文。——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