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天气如何

    尽管冯•李斯特实施了实验,但他并非是想出这个点子的人,只是提供了实验环境而已。这一实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八年前—1893年3月。那时哥伦比亚大学的J.麦基恩•卡特尔要求心理学专业低年级班的五十六名学生针对四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写下答案:

    一周以前天气如何?

    栗树和橡树会在早秋落叶吗?

    旷野中的马会迎风站着还是背风站着?

    苹果的种子会指向哪个方向?

    每一道题学生们都有三十秒的时间写下答案。这是垃圾食品或者汽车出现之前的时代,所以卡特尔认为马和苹果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观察到的事物,但是当他查看答案时,结果令他惊讶。学生们的回答花样百出。例如,他们对天气的回答“出现了所有三月初可能出现的天气”。他们的猜测包括“晴”“雨”“雪”“暴雨”“多云”“局部多云”和“局部晴朗”。正确的答案是:一周以前,早晨下了雪,在下午晚些时候放晴了。对于所有其他问题的回答也显现出了类似的混乱。然而,当问及他们对自己的答案的准确度有多少把握时,学生们却表达出了强烈的自信。

    卡特尔把他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科学》期刊上,吸引了法律界学者和心理学家的注意。长久以来目击证词不是很可靠一直为人所知,而卡特尔的研究则暗示了它们可能有多么不可靠。受高等教育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坐在相对安静的教室环境里,回忆上周的天气尚且如此费劲,那么想象一下,一名目击证人在法庭高压力的环境下作证得有多容易犯错吧。

    卡特尔的研究尤其吸引了一位年轻的德国心理学家的注意,他就是路易•威廉•斯特恩。斯特恩是一名杰出的创新者,浑身充满不竭的能量,在多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上都投入了激情。在其职业生涯早期,他发明了“可变音调发声器”或称为“音锤”的装置—能够令研究者就人们对音调微妙变化的敏感度进行研究。后来,他对海伦•凯勒开展了一项研究,还发明了智商的概念。这些都是他在四十岁之前的成就。19世纪90年代末,在他还不到三十岁时,读到了卡特尔的研究。于是他决定对目击证词,进行了心理方面的研究。他开展了一系列“回忆”实验。给实验对象看一张照片,然后要求他们描述刚才看到的细节。实验对象无一例外,全都犯了许多错误—即使他们事前知道自己会被问及看到了什么,甚至当斯特恩要求他们只描述自己完全确信的东西时,情况依然如此。

    斯特恩的回忆实验,令他确信法律体系亟待改革。他确信基于错误的目击证词,有许多无辜的人被送进了监狱。但是他很快意识到他的实验,以及卡特尔的那些实验,对于法律界来说过于抽象,难以造成影响。律师们会把它们当成实验室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而弃之于不顾。他认定,当下需要的,是更为戏剧化、没人会遗忘,且毫无疑问真实的东西。他想出了在一间教室里安排一场罪案的想法。斯特恩推测,这将尽可能近似地模拟证人目击一场真实罪案的情形。他把自己想出来的这个点子称为“仿真实验”。随后,他说服自己的朋友冯•李斯特,用他的课堂作为开展实验的场所。

    斯特恩很清楚目击证词的不可靠性,所以实验结果并没有令他惊讶。正如所料,冯•李斯特的学生提供的罪案描述充斥着省略、改动和彻底的错误。在描述谁挑起了打斗时,学生们提供了八个不同的名字。他们对于打斗持续了多久、枪是什么时候响的,以及冯•李斯特是怎样介入干预的,意见各不相同。他们对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断章取义。有些人甚至声称持枪者逃离了现场。但是让冯•李斯特和斯特恩觉得最困扰的是,对最激烈的事件—带枪的缠斗—的描述,产生的错误最多。换句话说,当学生们最是集中注意力关注正在发生什么的时刻,也是他们的回忆最为模糊的时刻。

    全世界的报纸都报道了这一不同寻常的实验。“作为教室实验的虚假争吵。”《纽约世界报》的头版头条这样写道:“洛根斯波特报则使用了更耸人听闻的描述:人们以科学之名打斗。”

    斯特恩和冯•李斯特都利用宣传,提出对法律系统做出重大改革的必要性。“如果我们的刑事司法体系最可靠的根基—值得信赖的证人的证词—被严谨的科学研究所动摇,整个体系会变成什么样呢?”冯李斯特发问道。他暗示,答案是在法庭中依赖心理学专家的建议。但是这一建议在法律界反响并不好。法庭程序依照的是数个世纪以来的古老传统,法官和律师是社会的支柱。但是心理学家又是谁?他们不过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罢了。所以律师们问道:“为何要在法庭上授予他们一个荣耀的位置呢?”面对着这样的阻力,改革毫无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