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崛起
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已经鲜少会遇到任何人正经地建议使用猿猴做体力劳动者了。这个念头在现实中转移到了幻想的领域—科幻作品。例如,《猩球》系列第四部电影《猩球征服》,探索了一个人类训练猿猴做管家和清洁工人的未来(正如电影的粉丝所知,猿猴群起反抗,人类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然而,猿猴工人这个想法的消失只能归因于人们已经了解到了它们喜怒无常、无法驯服的天性。
同样重要的是,人们找到了更好的东西,来满足他们渴望有既快乐又顺从的奴隶在身旁侍候着的梦想。他们找到了一种东西,乐于不知疲倦、毫无怨言地工作,乐于执行最卑微的任务,从不会抱怨,从不生闷气,甚至不会偷懒。他们找到了机器人。
“机器人”这个词,指的是机械人,在1921年的戏剧《罗苏姆的万能机器人》中第一次出现,这部剧的作者是捷克的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捷克语中,“robota”这个词的含义是工作或劳工。人造人的概念普及得很快。到20世纪20年代末,企业已经在展现最早的简单机器人给着迷的公众看了。1930年,西屋公司自豪地展出了“拉斯特斯机器人”—模仿一名非裔美国农场工人所设计的机器人。据《纽约时报》报道,拉斯特斯会“拖地,开关灯,站起身,坐下,说话”,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按动一个按键实现。当有这样乐于服务的仆人可以用时,干吗还要费劲和爱吵闹的猿猴过不去呢?
当然,任何奴隶的问题—不管是人类、猿猴还是机器人—都在于奴隶的主人永远没法摆脱有一天他听话的工人会起身反抗的噩梦。随着机器佣人的设想正在稳步向着成为现实发展,机器人反抗成了大众文化中越来越常见的主题,在诸如《黑客帝国》和《终结者》等好莱坞大片中被鲜明地刻画。
如果机器有一天真的反客为主,就别指望我们的灵长类“弟兄”为我们洒什么热泪了。就我们对待它们的历史来看,它们大概会很乐意看到我们下台,还会张开双臂欢迎它们的机器人新主子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