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的猿猴

    法国并非是在非洲建立猿猴栖息地的第一个殖民国家。1913年,在普鲁士科学院的赞助下,德国人在位于非洲西北沿岸的西属加纳利群岛的特内里费岛上,建立了一个灵长类动物研究站。这个研究站在灵长类动物研究史上比法国建的那个栖息地重要得多。然而,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那里的工作成果的细节过了一段时间才传到世界其他地方。

    特内里费站建立时,创建者们的目标十分高远。他们想教黑猩猩学习演奏乐器、说德语、理解简单的数学和几何学。有时甚至连杂交的点子都冒了出来,德国的性学家赫尔曼•罗勒德表达了在那里开展人猿杂交研究的心愿。德国之外的很多人都怀疑这个研究站有着额外的,没有公开的任务。他们推测这是为德国间谍行动精心安排的阵线,理由是,这一地点是跨大西洋海上交通的绝佳观测点。根据这一理论,当科学家不给黑猩猩上小提琴课时,他们会忙于向德国发无线电情报,报告往来的外国船只的细节。

    德国政府有可能命令特内里费的研究者身兼双重职责做间谍,但是人们从未找到确凿的文件证据支持这一点。然而计划的其他部分—音乐课、语言课,以及杂交实验—很快就半途而废了。研究站的管理任务落在了新上任的管理者身上—二十六岁的沃尔夫冈•苛勒,他决定另行开展一项针对“猿猴智力”的研究。他想知道的问题包括:黑猩猩有能力使用工具吗?他们有能力进行需要深刻理解的学习吗?很多现代的研究者会将灵长类心理学这门科学的开端追溯到苛勒的研究上。

    苛勒的实验方法是给他的黑猩猩实验对象各种“获取食物”的难题。日复一日,顶着丛林炎热的太阳,汗流浃背的苛勒将香蕉或者橘子放在黑猩猩够不着的地方—挂在房顶,或者就放在它们笼子的几码外—随后在它们尝试取得食物的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它们的表现。

    通常的解决办法要用到某种横向思维。例如,黑猩猩可能需要拽一根绳子来得到水果,用一根棍子把水果拨进笼子,或者把箱子堆高以够到房顶上挂着的水果。

    苛勒的实验结果令那些支持猿猴有智力的人们受到了鼓舞。他发现黑猩猩没有仅仅依靠尝试和失败来解开难题。相反,它们似乎闪现出了一种对问题本质的真正了解。当一只黑猩猩刚被设下难题时,它通常会疯狂地跑来跑去,只不过最终它会停下来考虑目前的情况。比如,它可能会抓挠自己的下巴。随后会出现“啊哈”的顿悟时刻。苛勒声称他几乎可以看出这一刻到来的确切瞬间。黑猩猩会退后,它的眼睛会亮起来,然后开始着手解决问题。苛勒相信这很明显是具有人类风格的思考方式。

    尽管苛勒发现黑猩猩非常聪明,可以解决各类难题,但他很快就发现它们做不了工人。主要的问题是它们任性而顽固的个性。如果它们不想做某事,没有什么能让它们改变主意。特别是,它们拒绝做任何哪怕带有一丁点劳作意味的事。

    1927年,他的书《猿猴的智力》在英国出版。书中苛勒提供了一个例子,说明了这种顽固的特性。每天在黑猩猩得到喂食之后,水果皮会在它们的笼子里扔得到处都是。通常这些烂摊子由驯养员来清理。但是有一天苛勒想:为什么不让驯养员省些功夫,让其中一只黑猩猩来清理呢?于是他给他的一只明星学生黑猩猩苏丹展示了该做什么。苛勒描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

    (苏丹)迅速地明白了它被要求做什么,然后照做了—但是只做了两天。第三天你必须时刻提醒它继续。第四天,你必须命令它一块香蕉皮接一块香蕉皮地打扫。第五天和接下来的日子,它每做一个动作都需要人来指导下一步骤:抓住垃圾,捡起来。特内里费研究站于1920年关闭,但开展了类似研究的美国研究者罗伯特•耶基斯也遇到了同样顽固的猿猴。耶基斯首先在加利福尼亚州,随后在佛罗里达州开展了实验。他的黑猩猩尤里乌斯如果被要求做它不想做的事,就会把身体滚成一个球,或者开始把玩自己的脚。事实上,几乎每一个跟猿猴工作过的人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它们是无法驯服的野生动物。它们的基因里就没有被动服从这回事儿。正如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农•雷诺兹所说:“在它们可以通过训练习得很多文明习惯的同时,还有很多不文明的本能没法通过训练去除。而后者随着猿猴日渐成熟会越来越强烈。”这也就是为什么,试图让猿猴采摘作物、在矿井中工作,或者做管家终究会徒劳无功的原因。猿猴足够聪明,知道该做什么,但是它们也足够顽固,拒绝做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