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头脑的猴子

    随着20世纪的到来,科学家开展了第一批针对灵长类动物智能的研究,他们的报告被报纸大肆传播,煽动起了人们心中的希望,认为教猿猴服务于人类或许是个相对简单的过程。例如,自诩为“猿猴语言学家”的理查德•加纳(我们此前刚谈到过他)的工作的新消息频频从非洲传来,他宣称自己学习猴子语言和教它们人类语言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而在美国,1909年10月9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莱特纳•威特默教授开展了一项对猿猴智能的测试,得到了广泛的报道。他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名叫彼得的做杂耍表演的黑猩猩,它的英国主人约瑟夫和芭芭拉•麦卡德尔宣传它是一只“有头脑的猴子”。当然,严谨地说彼得并不是一只猴子,但这个绰号还是就这样传了下来。

    在一次观众爆满的欧美巡回演出中,彼得以它的表演震撼了现场观众。它表演抽烟,像一位绅士那样小口喝茶,围绕舞台滑旱冰和骑自行车,身体大幅度地倾斜。在看过表演,被深深打动之后,威特默向麦卡德尔要求把彼得带到他的实验室,让他用科学的方法测试它的能力。

    威特默把测试安排在了一个大报告厅中,有超过一百名学者参加,包括心理学家埃德温•特迈尔、数学家乔治•费希尔,以及神经学家西摩•兰德勒姆。尽管汇集了如此令人肃然起敬的观众,彼得一大驾光临,就把整个现场的格调拉低了,它穿着黑布裤子,马甲套着燕尾服,头戴丝绸的帽子,脚踏旱冰鞋冲进了房间,然后围绕着大厅疯狂地滑行,身后紧跟着它尖叫不止的主人。

    彼得一被逮住,现场就恢复了秩序,测试开始了。彼得动手完成了一系列挑战。它点燃了一根烟,将珠子用线穿起来,用锤子敲了一根钉子,然后将一根螺丝钉拧进了一块板子。接着是语言技能的测试。“说妈妈!”芭芭拉•麦卡德尔给它下命令,费了好大的劲哄它。彼得一直焦虑地攥着双手,但是最后它大声地咕哝道:“每……每……”

    那一天的高潮在最后的书写测试中到来。威特默拿起一支粉笔走向一块黑板。“彼得,我想让你做这件事。”他写下字母“W”时这样说。彼得没有注意,所以威特默重复了一遍命令:“现在看这里,这是我想让你做的事。”然后又沿着刚才的字母“W”描了一遍。这回彼得注意到了威特默的动作,它听话地拿起了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歪歪斜斜的“W”。人群发出了惊叹声,紧接着是热情的鼓掌声。杂耍表演是一回事儿,但写下一个字母完全是另一回事儿。这暗示着一种非常不同的,非常像人类的,类似智能的东西。

    威特默向媒体讲出了彼得所做的意味着什么。“如果这只黑猩猩可以学会写一个字母,”他说,“它就可以学会在黑板上写其他字母。我相信如果要求它把特定的字母连成词,然后把这个词代表的物体展示给它看,它可以将词与物体联系在一起。”媒体热情地做出了回应。《奥克兰论坛报》宣布:“猴子可以学会拼写!”

    威特默被彼得深深打动,他觉得这只黑猩猩应该“受科学监护,并接受合适的教育”。然而这一宏伟计划,从未实现。彼得继续为麦卡德尔一家表演,它几个月后死了,显然是由日程安排太紧疲劳过度所致。

    威廉•H.弗内斯是威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同事,他继续了猿猴方面的工作,尝试训练猿猴说话。首先他训练了一只红毛猩猩,随后是一只黑猩猩。他通过把它们的嘴唇和舌头固定在合适的位置来训练它们。例如,为了让红毛猩猩说出“Cup”这个词,他首先在它的舌头上放一把抹刀,等它用嘴吸一口气之后,迅速拿走抹刀,这会使它呼气时发出一声“卡啊啊”。接着他迅速捏紧它的上下嘴唇,将“卡啊啊”的音转变成为一串“噗噗噗噗”。

    在几个月的工作之后,他得出结论,“我得说红毛猩猩比黑猩猩更具健谈的潜力。”但是它们都离背诵莎翁名句太远了。他在报告写道:当他降低自己的期望,训练黑猩猩铲煤时,结果更成功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