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猿猴语言
从1884年那一天起,加纳就启动了一个自我引导的猿猴语言研究项目。不管在哪里,只要发现猴子,他就会花上几个小时耐心地观察它们,记录它们的行为和发音。他观察巡回表演中手风琴演奏者身边的猴子,以及作为家庭宠物饲养的猴子。他成了纽约、费城、辛辛那提、华盛顿和芝加哥动物园的常客。一开始当他走上前宣称“我想要听听你们的猴子说话”时,动物园管理员以为他是个怪人,但渐渐地他们接受了他,即使仍然认为加纳有点儿古怪。加纳最大的困扰是,如何准确地将猴子发出的声音记录在纸上,这样他可以更有深度地比对和分析这些声音。很多声音简直没法记录。例如,为了把声音记对,他想出了“咦咯”这个音的五百种变体。二十年前,一位英国的博物学家塞缪尔•理查德•蒂克尔上校在试图记录亚洲西南部白掌长臂猿音调优美的求偶叫声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蒂克尔在一篇发表于《孟加拉亚洲学会期刊》的文章中说明了他想出来的解决办法—将叫声转换为音乐符号。然而,加纳大概并不知道蒂克尔的工作,即使他知道,也不会对他有多大的帮助。恒河猴和卷尾猴刺耳的叫声可没那么容易用音乐符号来表示。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让猴子按照他的要求重复它们的叫声。猴子就好像故意要为难加纳一样,在他拿出笔记本时拒不开口,或者拒绝发出加纳想听的声音。工作令人疲惫,收效甚微。他后来坦白,他的工作已经濒临失败,而突然间,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自己冒了出来。
在19世纪80年代末期,临街店铺摆出了一项新发明。人群聚在一起,惊讶地注视这个从机械内脏中说出词语的奇怪装置。“我是爱迪生留声机,”这台机器播放着预先准备好的广告词,由新世界的大魔法师创造,用来取悦那些有旋律想唱和想被逗笑的人,“如果你对我唱歌或说话,我会保留你的歌声或话语,然后如你所愿地向你重复。我会每一种语言。我可以帮助你学习其他语言。”
一瞬间,加纳就想到了一个点子—用一台留声机来录制猴子的叫声!他想到这个点子时太兴奋,以至于此后好几夜都没怎么合眼。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象着所有的可能性。最终,他凑足了钱买了一台爱迪生留声机,并以全新的活力再次投入了猴子语言的研究中。
加纳的第一步是播放一只猴子的录音给另一只,测试这一只猴子的反应。他将这一概念描述给弗兰克•贝克,一位史密森学会的解剖学家。贝克同意这将会是一项有趣的实验,并准许加纳拿华盛顿动物园的一公一母两只猴子做实验。加纳将这一对猴子分开,并促使母猴子发出了一些叫声,录进了留声机里。他随后将录音播放给公猴子听。猴子即刻做出了反应。它困惑地盯着机器看,随后走近留声机,看向它的后面。它围着机器看了个遍,充满疑惑地盯着喇叭。最终,它将胳膊插进了喇叭中,一直插到肩膀,抽回胳膊,然后再一次盯着里面看。加纳认为这次实验彻底成功了,很显然猴子认出了叫声。
加纳带着他的留声机去其他动物园,他的高科技实验很快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然而,他们很难认真看待他的研究。他似乎是一个有点儿荒唐的人物,围着笼子追逐着猴子,试图说服这些小动物对录音喇叭说话。记者怀疑加纳有点儿精神不正常。但至少,记者们认为加纳的事迹很好笑,很有娱乐性。于是他们给加纳取了个外号,叫“猴子先生”。
给猴子录音可真不容易,因为每次加纳拿着留声机接近它们,它们总是拒不开口。一名《纽约先驱报》的记者目睹了加纳的努力之后写道:“这些小淘气很自由地发出叫声,但是就连最精明的律师也不会比它们更小心地看紧自己的嘴巴,拒绝录音了。”但是通过坚持,加纳渐渐积累了一个猴子的叫声库。这使他可以开展计划的第二步了,学习模仿它们的叫声,测试猴子对他发出的声音有何反应。他想象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猿猴语言学家”。夜复一夜,当一切归于安静时,他聆听着圆筒留声机中的录音,重复他听到的声音。从屋外路过的人如果听到他房间里传出来的猴子的叫声和他模仿的声音,肯定会感到很困惑。
最终加纳准备好了,他要在一个活的实验对象身上测试他的发音技巧。他来到南卡罗莱纳动物园,找到了一只名叫约克斯的棕色小卷尾猴。加纳发出一个声音,他认为这个声音意味着“警告”或者“攻击”。加纳说,英文字母不能准确地代表这个声音,但是他描述这个声音像是短“I(依)”,“音高大约比女人的声音高两个八度”。加纳刚一发出这个声音,约克斯就向后一跃,跳到了笼子里最高的杠子上。他盯着加纳,眼睛充满恐惧地大睁着。虽然加纳用上了他最具安抚性的手段,但约克斯拒绝从那个位置下来。几天后,它仍然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加纳。
尝试与猴子交流得到了积极的结果,这令加纳很高兴,但是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更多收获。虽然拿动物园中的猴子做实验也挺好的,但他想,如果他旅行到非洲,在自然环境中研究那里的大猩猩,又能学到什么呢?这个点子一在他脑中形成,他就没法摆脱它了。他决定必须把这件事做了。他要去非洲!他任想象驰骋,不仅预见自己能与黑猩猩和大猩猩交流—他认为人类拥有比猴子强得多的语言能力—还想象自己能和它们建立交易关系。“我考虑尝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他写道,“就是看看我能否达成一个有限的交易约定。我相信有可能和这些猿猴交换特定的物品,这会在它们心中构成一种微弱的对价值的了解,以及对交换法则的了解。”遗憾的是,他从未详述他想要和猿猴交换的物品到底是什么。
尽管加纳的野心很大,他的资金却很少,所以他不得不向公众呼吁,给他投资和捐助。他不知疲倦地将他的远征讲给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将其描绘为了科学的目的而开展的高科技冒险—某种儒勒•凡尔纳式的远征,配备最先进的器具和设备。而儒勒•凡尔纳此后很应景地写下了一本小说:《空中村落》,正是受到加纳的事迹启发而作。当然以往未曾有人尝试过类似的探险。他计划带一台留声机进入丛林来录下猿猴的声音,但并不是随便哪一台留声机都可以。它将是一台特别的双轴式留声机,由爱迪生的工程师专门为他定制(他希望如此),这让他可以同时录制和播放声音。在整个丛林中放置的电话接收器将把声音传回留声机,这样可以极大地扩展他能够监听的区域。由诱饵触发的相机将会围绕在他的营地周围。为了确保他的安全,加纳计划坐在一个钢制的大笼子里,笼子通上电以阻止猎食动物靠近。最后,他会带上一系列武器—枪、钢头的箭,以及装有氨的弹筒—以备动物袭击时用。这个想法得到了大量媒体报道,但是资金汇集得很慢。到1892年初,加纳只募集到一万美元。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人们仍然很难重视他,学习猿猴的语言听起来不像真正的科学。他开始担忧自己没法成行了。然而他坐了下来,重新设计了这次探险,抛弃了诸如丛林电话机和触发式相机的细节。这不再是他想象的那场宏大旅行了,但是他觉得自己能应付。于是他购买了必需品,订好了行程,然后于1892年7月9日从纽约市出发,向非洲丛林进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