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的性高潮

    尽管灵长类性研究最开始是为了解释人类的性行为,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到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研究者们决定脸皮变得厚一些,不害羞、不尴尬地直接开展人类性行为研究。他们就人类女性高潮的生理学特点收集了大量的数据。特别是,研究者弗吉尼娅•约翰逊和威廉•马斯特斯在七百名男性和女性实验对象的协助下,提出了典型的人类性反应周期由四个阶段组成:兴奋期(最初的性唤起)、平台期(心率加快,愉悦感加强)、高潮期和消退期(身体放松下来,继续刺激可能会变得疼痛)。

    1970年,多伦多大学的人类学家弗朗西丝•伯顿想到,她可以将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人类性反应数据,用到雌性灵长类动物高潮的问题上。特别是,如果她能证明母猴经历了性反应周期的所有阶段,这将强有力地暗示猴子经历了高潮。

    伯顿想出来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在伦理上存有争议。虽然她并没有伤害任何猴子的身体,但很多批评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实验令人不安。伯顿用束套捆住母猴,然后用塑料假猴阴茎来刺激交配行为,同时监视这些动物的生理反应。历史学家唐娜•哈拉维曾指出,这一实验设计几乎如同“对强奸的夸张描述”。更讽刺的是,伯顿开展实验时,头上还挂着横幅,横幅上写着“给灵长类动物学以女性视角”。

    伯顿试图依照准确的方案进行实验。计划是给猴子梳毛三分钟让它们放松,随后进行准确计时的刺激时段,中间以休息间隔。但是猴子并不完全配合,其中一只还变得极为狂暴,她不得不把它从研究中移除。但伯顿还是成功使两只猴子放松了足够长时间,以观察到它们经历各个性反应阶段。与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描述相似,它们看起来确有高潮。

    人们很难质疑伯顿的实验结果。伯顿提出,唯一可以改善其实验设计的方法,是在她的实验对象大脑中植入遥测芯片,在她刺激猴子时,记录猴子的大脑活动。她说,这是未来研究可能采取的方法。

    然而,在伯顿解答了母猴能否有高潮问题的同时,她本人也承认,她并没有回答典型的母猴在自然条件下是否确实经历了高潮的问题。伯顿在得到她想要的结果之前刺激猴子超过五分钟,但野生环境中的猴子的交配持续时间比这短得多。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科学研究之轮继续转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