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工具

使工作富有生产性的最后一步是为工作提供好的工具。

不同的工种要求不同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工具很多,从非常简单的到非常复杂的、从非常小的到非常大的。这些都在很厚的书中予以分析过。而且,工具设计、工具组织、工具应用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是管理问题。

但是,管理人员(不论他管理的是工业生产、信息处理或知识工作)都必须了解工具应用的基本管理要求。

一种工具不一定愈大就愈好。能以最小的努力、最小的复杂性、最小的动力做好工作的工具就是最好的工具。

同平常的看法相反,绝大多数的装配线工作,虽然是充分机械化的,使用的却是小型的手用工具。这些小工具都修改得适用于所做的特殊工作,但仍旧是锤子、螺丝刀、木槌、钳子这一类工具。在装配线上的工人需要工具的时间和地点,供应给他适合于工作的最简单工具,就是最好的工具。

这点必须予以强调。因为工艺学其实不如讲工艺学家的缺点之一就是认为愈大愈好。

历史上最明显的就是军事上的例子。一般人总是认为愈大和愈复杂愈好。军事史上的一些大灾难就是由于大和复杂的结果。古代波斯人进攻希腊人时,正是由于迷信于大而被击败。十三世纪时蒙古人之所以能征服欧洲,就是由于欧洲的骑士迷信先进技术。这些骑士终于成为自己及其马匹的重盔甲和重武器的牺牲品,而蒙古人以少量的轻武器、轻骑包围欧洲的骑士。同样的,希特勒在俄国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过于相信重型坦克和重炮,而这些重武器在俄国松软而无道路的原野上却无法调动,更不用讲予以补充了。越南人最近也给美国人上了同样的一课。

管理人员应该提出的问题不是这工作有无更大一点的工具?而始终应该是,什么是能够完成这工作的最简单、最小、最轻便、最容易的工具?

第二条简单规则是,工具必须为工作服务。不是工作为工具而存在,而是工具为工作而存在。这条规则经常被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户所破坏;他们被新的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容量、速度、记忆、计算能力迷住了。其结果是,当新的电子计算机来到时,他们狂热地为计算机找事做。最终用电子计算机摘出了无穷的没有人需要和使用的大堆资料。使工具不停地运转成了一种目的。其结果是没有人得到任何资料。

人们常常使工作服务于工具而不是使工具服务于工作,提出的理由是资本投资很高,所以必须使工具不停地被使用才划得来。的确,使大量的资本投资闲置不用是一种浪费。不论工具是否应用,资本成本总是在经常发生的。但是,通过有价值的生产来吸收资本成本要比用昂贵的工具造出大堆废物更经济得多。生产出昂贵的废物要比什么也不生产更为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