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移动平均系统的序列级数问题:交易信号的演化过程
我们考虑一下这种情况:当你选择了20日移动平均线进行交易,你入场当天买入了生物技术所关联公司Biotech的股票,同时得到一个卖出信号。然而,你知道19日-21日移动平均线没有得到卖出信号,这意味着20日前的周期计算所移除的一天之内的轻微价格变化没有被邻近的趋势线所察觉,而这一日数据有可能包含评估信号的可靠性的重要讯息。
移动平均线所提示的只是一个能够得到共识的价格方向,其目的旨在为交易者提供一个于正确时间之内,以正确方式进场交易的价格的近似值。而当价格改变方向或横盘运行之时,均线系统则是最不可靠的,因此,任何能够清除相关问题的信息都是有益的。对于任何顺势交易系统而言,其最好的形式是把握相应价格趋势的短期-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下列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字母u来显示的上升趋势,以字母d来显示的下降趋势,在u、d之上的是相关的计算周期。
在表8-10中,价格已经出现这样一种形态,即自1日至9日的计算周期所对应的系统均展示一种上升的态势,而20日或更高计算周期所相关的行情还没有掉头;不幸的是,真实的价格运行模式不会经常呈现范例中所显示的态势。另外,短期趋势很不稳定,其经常显现小幅度的、升降交替的行情趋势(见表8-11),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在2日、3日或4日均线中,增减一日数据的行为可以快速改变价格趋势的方向,而相应时间间隔变为20日、30日、50日后,情况将会不同,这在现实当中并不会经常发生。然而,短期的趋势变化则是不可信的。
表8-10 有序的趋势变化
表8-11 较短计算周期所对应的趋势变化模式
还有一种情境是,较长的趋势开始重申自身的态势,而且对其测试的结果与表8-10所示的一样。然而,长期的降势却发生了改变(从右到左,而不是从左到右)。关于前述这种情况,我们看不到满意的答案,但其确实会发生在一个不稳定的行情模式之中,如表8-12所示。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长期升势以及一个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即告一段落的降势。由于几天之前出现一个下跌的行情走势,虽然其迅速地消失,但是这个最近期的下行走势会在20日的波段区间内给交易者的心里留下一个“下跌”的阴影,那么,这个信号是一个领先指标,还是一个错误讯息呢?其实,所有迹象表明,相应趋势的平滑变化模式则是更可靠的前兆。另一个范例则是表8-12中的第二行给的,其中行情趋势的平滑变化模式是以从左到右,且从上到下的形式生成的;然而,当其经历13天之后,则立刻跳到19日以及20日均线之上,而14日到18日均线仍然显示的是上升趋势。相对于较快波段的行情趋势而言,其最好的方式是等待观察所有快速趋势的变化模式。随着计算周期的延长,我们对所有快线交易系统的趋势变化均是相同的预期则是不现实的,因此,你需要接受一组有序的行情趋势的变化模式,而不是去寻找一个目标性的趋势周期。
表8-12 趋势变化的演进模式
上述这个过程相关的范例如图8-27所示,其移动平均的计算周期为5日至50日,单位增量所对应的时间步长为5天,连续交易日为44天。相应图表指出:长期的上升趋势(×)可能被短期的行情所突破,从而丧失其前后一致性。也许,最好的趋势是主要是升势符号×或降势符号○均居于同一行。
图8-27 移动平均交易系统的序列模式
移动平均之时间序列问题的研究
在一系列行情趋势当中,对其前后一致性的需求可以通过于确定目标周期之前自动选择一系列计算周期的方法而满足,从而寻找相应的趋势信号(上升或下降),最后根据以下两个规则之一来做出判断,即
(1)依据最终趋势值求出平均数,从而得到平均趋势的测试结果;然后,将之前的平均结果与当前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趋势的延展方向。
(2)相对于具有一致性的趋势而言,在其演化的进程当中,我们可以对其延展方向进行扫描。而在选择计算周期的范围时,如果目标周期较小,则从1开始(例如,你的目标周期为15天);如果你在寻找一个中级的趋势周期,例如30天,那么,你也可以将周期范围包含于20~30日或20~32日,某些短期内飘忽不定的价格的升降行情不能影响中期趋势的延展方向。如此,通过将计算周期延长,且使其略超过目标周期的方式,你就会获得确定的测试结果,但其代价是存在一个小的滞后因子。
由于趋势相对于微小的价格变化也会变得十分敏感,因此,价格急跌的效应并不会使人感到意外。而所谓替代性的检查序列仅仅是选择一系列的计算周期,且筛选出可以应用的趋势,进而发现各趋势之间的共同点;但是,如果只选择单一的趋势周期,那么,任何依赖性的操作都会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