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日内交易模式
日内交易是指进场与平仓的工作均在同一交易日内完成。2000年年初,此类交易于股票市场受欢迎的程度达到顶峰状态,其间的高波动性以及清晰的牛市行情使得日内交易看起来很简单:相关行情于开盘之际破位,如此,“在开盘时刻的新高点买入,于收盘之前卖出”的交易策略则形成了一种特色,但是,那一段时间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以交易谋生的方式变得更加困难,附加于日内交易规则之上的限制也变得越来越多,如此则要求你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收益,而相对于基本要素而言,盘中价格对噪声的反应更大,其升降模式会紧随着金融新闻网络之上发表的经济报告、基金公司大额订单的流向、企业的业绩报表、机构评级的上调和下调,以及微观经济分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实际上,经济情势的好坏、为压缩通货膨胀是否需要提高利率,或者预算赤字是否稳步增长等因素对某个交易日内1小时的交易影响不大。日内交易的影响因子会高度集中于价格的运行模式、噪声和波动率之上。
行情缺口、交易时段以及第15章所讨论的各种日间行情模式(时间模式可以在第15章找到)所相关的理论可以很容易地应用于日内交易中。日内交易者会经常寻找极端的价格运行模式和一个可预测的行情规律,其需要特殊的纪律、优秀的计划、完美的预测能力以及集中使用的资金量。同时,相对于此类交易模式而言,应对情境变迁所做出的快速反应可能会放大不良交易习惯带来的恶果。同样,在其他领域,应变的时间越短,出错的概率越大。在本章中,我们将于相关的系统和方法内延长日内交易的时间跨度,且允许隔夜持仓,但是,相应的交易会被限制在大约24小时之内。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形成、电子交易所的出现、实时数据源访问系统的构建,以及更好的制图技术和更多编程策略的应用,使得金融领域的行业属性有所下降,所以,日内交易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在纳斯达克指数交易中,由于有大量的竞争者的加入,日内交易者的净收益目标被限定于1美分/股以内,这是唯一可能实现的收益,因为电子操作系统已经使得佣金成本大幅地下降。当今世界大多数的交易所从事的都是电子交易,而任何新的市场或交易所都将是电子化的——全球电子交易系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电子交易平台可以针对许多金融工具进行并行的24小时交易,最显著的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交易,同时,场内交易的规模正在迅速地下降。欧洲最大的期货交易所EUREX成立以来已经完全电子化了,法国的国际期货市场MATIF、伦敦交易所LIFFE、悉尼交易所SFE的交易方式均从场内模式转变为电子化交易模式。这对交易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其除了加快订单执行速度之外,还可使数据流减少相应的误差,并且也可减少公平价格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小问题。而前述这些变化使散户和交易商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相应的做市商已经被迫按美分的变化(1/8分)幅度进行高频的交易。
相对于套利者而言,计算机所带来的影响更大。在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的复杂系统中,数据填充的固化形式于到期日和主要货币之间满足了当前利率所相关的各种交易;分析程序可以发现相应的离群值,且可以生成“无风险”的收益组合(如布林带线)。而对于个体交易者而言,尽管某些商业广告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但前述的这些契机却很少有可用的。然而,个体交易者可能会发现:在同一市场中,于两个相关产品之间的价差之内,获取相关报价的点差是很容易的。股票交易者可以创建一揽子板块或寻找某一板块内的绩效差值,而基于诸如能量裂纹或大豆粉碎一类的定值所确定的价差交易契机也可以被自动识别,且发出相关的交易信号。另外,许多现在似乎很容易看到的交易契机在以前可能被错过,这种更快、更系统化的市场反应模式可以提高相应的收益,且降低某种交易方法所面临的风险。同时,在当前的形势下,相对于愿意承担更大风险,且希望较长期持仓的独立交易者而言,他们仍然有很大的交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