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日内交易的关键要素
日内交易的系统化模式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盘即破位的行情走势使得日内交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交易者可以在开盘后的15分钟、30分钟或60分钟的时段内于某个新高点或新低点植入相应订单;或者在经济报告公布之后,交易者可能会淡出美国债券,从而躲避某种大的行情走势,且等待价格的反转。21世纪初,随着风险中性理念所相关的投资组合产品的发展,股票的配对交易能够生成比较稳定的收益。现在,与做市交易和配对交易相似的、以微秒(甚至是毫秒)计时的高频交易占据市场的主要地位,而相关交易策略已经从完全的定向模式发展到复杂的均值回归模式和点差交易模式。
新型的金融工具使每个交易者皆可更加容易地参与其中。最为流行的、可供编程的TradeStation交易平台可以提供一种入场的规则和方法,然后自动传输系统生成的买单与卖单以待执行。当然,让一个程序整晚运行且传输关联订单的模式并不会使每个人都感到舒适。
16.2.1 交易相关的技术理念的变迁
相对于持仓期限小于3日的交易而言,最传统的技术分析方法(特别是顺势交易系统)是不适用的,并且其也可能不适用于20天以下的交易周期。同时,经济相关的供求分析或者政府利率政策的影响对日内交易者来说也不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交易价格对经济报告的反应可以成为日内交易的相应策略,也就是说,日内交易者应该在最初的价格跳动时做单。但是,没有人能够预先描绘出价格冲击事件所引发的行情路径,日内交易者的行为只是对相应趋势所做出的反应,其并不代表某种预期模式(关于此类问题更详细的论述可参看第22章的第22.2.3节)。因此,日内交易所相关的技术理念只可以适用于数日之内的交易区间。
影响短期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噪声,而不属于噪声的那一部分因素虽然可能不时地进行骚扰,但它们不是特别的重要。对噪声因子的认知程度可以凭借两种方式导引出一种交易策略,即
(1)相对于定向交易模式而言,等待回调可以提高相应入场订单的质量;
(2)均值回归模式成为首选的交易策略,因为无论是升是降,价格的方向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你所接受的前提不能将短期行情与噪声因子区别开来,那么某些诸如三角形和旗形之类的经典图表则将变为没有意义的简单随机模式,这些经典的图表模式为盘中数据所限,因此它们不能成为良好日内交易策略的基石。然而,我们这里可以探讨某些非常流行的盘中模式,即穿透之前关键价位水平的行情走势以及波动性和交易量的变化情境。
场内交易者的观点是:只有最明显的当期关键性的价格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即今天的价格运行模式要与今天的开盘价相比,今天的高低点位要与昨天的收盘价相比,非重要的昨日之高低点位要与上周的高低点位相比,此外,把握那些记忆深刻的传统阻力位和支撑位。最后,还要观察期货合约的高低点位所持续的时间步长。当同样的价格点位满足多个条件时,那么,此点位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16.2.2 短期交易所相关的点数图
点数图表是多年以来日内交易者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其是以最低价格运动幅度作为框格图形的尺寸,且以3格反转为基础构建而成的。虽然其历史漫长悠久,但是许多交易者却一直持续使用此种日常价格变动的图表,而买入和卖出的交易信号可以采取标准的方式获得,但是交易者最有可能使用这些图表来识别反转情势的支撑位和阻力水平。盘中点数图以及移动平均线往往于新的买卖信号出现之前显示价格方向频繁变化的过程,即使最小尺寸的框格也不例外。而相对于依据价格运行方向做单的交易模式而言,其最好于较大行情出现时持仓隔夜。另外,点数图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其定向信号与行情破位的情境同时出现,如此,点数图所相关的交易中就不存在滞后性。
在相应交易日盘中时段发生的价格反转情境可以应用小于日常天图点数图的框格予以绘制,而因多样数据和较小的框格尺度竞合作用所生成的更加频繁的行情反转模式则可及时地定义相应的价格走势,或者使止损单的位置更加靠近。这里需要记住的是:在点数图之上,止损水平需要于行情反转之前被预先确定;同时,应用天图的交易者是无法看到当日行情变化的各种情境的。
在第5章中,我们给出了点数图的交易规则,其中有一个于行情反转和持续延展之间进行模式选择与刻画的问题。相对于日内交易而言,反转模式是可取的,因为其可以提前预警且将止损点拉近,而这都可降低相应的风险。我们一定要逐日持续地观察相关图表,而不是从新的一天开始度量,如此,可保持相应的连续性;另外,点数图也会因定向交易相关点差的变化而变化。
16.2.3 日内交易的移动平均模式
时间序列的内在依赖性以及其内置的滞后性会使相关的移动平均线不适用于日内交易模式。从传统意义上讲,相应移动平均值在固定的时间间隔之内需要重新计算,而相对于盘中交易相关的移动平均线而言,我们必须回答两个“哲学”问题:
(1)在较短的时间间隔中是否存在趋势?
(2)我们能否将移动平均线应用在相对于时间序列呈不均匀分布的盘中价格点位之上?
在本书中,笔者对噪声和复杂趋势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探讨,其中短期棒线(例如15分钟图)上的噪声因子会大于长期棒线(日图),而相对较大的噪声情境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步长来确定趋势,同时也需要较大的价格运行模式而从中获取利益,所以我们不可能因应趋势进行交易,且于交易结束前获取足够的潜在收益。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开盘-收盘之间的行情跨度只有交易波幅的50%,而于确定相关趋势之后,我们不可能捕捉到25%以上的日内行情波幅,如此会使收益的机会变小。因此,顺势交易者在使用盘中棒线图进行交易时需要将相应的时间跨度延展几日。
公平地说,有分析人士认为:移动平均线是日内交易所需的一个很好指标工具,它能应用日间或周际数据于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说,此种指标可以及时减少损失,并获取收益。然而,没有哪个单一的计算周期似乎能够满足所有的行情需求,例如欧洲美元利率期货的慢线和具有爆炸性的纳斯达克100指数之间的差值分别需要较长以及较短的计算周期;同时,那些计划使用移动平均指标的交易者还应该考虑两个问题,即
(1)应用不同的计算周期能否出现过度拟合的情境,或者说,移动平均指标是否可以映射独立市场的特质属性?
(2)相对较高的日内交易成本是不是交易盈利的障碍?我们能否将其与成本较低的长期顺势交易模式区分开来?
16.2.4 盘中交易所相关的棒线图表的选择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把握相关的报价机制,那么日内交易就会变得简单易行。我们通常认为:盘中棒线图表是以5分钟、10分钟或15分钟为间隔,且起始于1小时棒线的顶部区间,据此开发一个成功的交易策略是不够的,但使用非标准的棒线图表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那么,我们是要按照大多数人的交易方式做单,还是脱离正常路径进行操作呢?
1.棒线图表间隔的选择模式
虽然没有正确的棒线时长要求,但交易者通常选择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30分钟和1小时图作为相应的计算周期。某些系统开发平台所要求的平均间隔是1小时,因此,61/2分钟的间隔是不存在的。当我们使用较长期的棒线,比如1小时,所需着重考虑的问题是相关交易日最后一条棒线的时间步长。在交易平台或图表软件中,其要求所有棒线的起始端以小时计数,1小时棒线图于实际初始时段一小时完结时输出第一个价格点位,而不是于开盘之后一小时报价;同时,最后一根棒线需要与最邻近的收盘前1小时棒线彼此间隔开来。在能源市场上,其于下午2:30在纽约收盘,这会使最后一根棒线的时间步长变为30分钟;标准普尔会议于下午4:15结束,谷物交易则于下午1:15在芝加哥收盘,如此,最后一根棒线的时长即为15分钟。而相对于一个30分钟棒线图表而言,下午2:30的市场收盘时刻可能使最后一根棒线的时长变得只有1分钟。如果相关棒线以前述这种方式呈现不均匀的分布形态,那么,各条棒线项下的波动率和交易量指标彼此之间则无法进行比较。
各类分析师在盘中交易区间的选择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其中一组喜欢以标准的数字为基础进行选择,因为它符合其他人的交易方式,例如你可以预期相关订单于整点时刻的流动会更加活跃,同时此种选择方式在反向做单时具有特别的价值;然而另一组交易者不断寻求自身所偏好的时间间隔,从而避免不均匀的订单流,且防止出现因其他大多数交易者的行为所造成的价格扭曲情境,如果你是这个群体当中的一员,那你可以用交易时段的总体分钟数值除以棒线等长值,从而确定相应的时间间隔。另外,你也可以发掘相应棒线的时间步长,比如21分钟,这是一个斐波那契级数值,且与等分的天数相近。
2.基于呼值点数呈不均匀分布的价格棒线
相对于任意一条固定时长的棒线而言,其于交易量和波动率的问题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的交易时段内,交易量的数值可能会低;而在下午12:30,正常的暖油交易每隔几秒就会发生一次;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每10秒或10秒以上的时间间隔会生成一个行情缺口,相对于老旧的数据而言,这些缺口可能会持续几分钟,如此则会使相应成交量和波动率指标发生较大的变化。为了避免出现前述的情境,一些交易者会选择相同数量的点数(或价格变化值)来刻画相关的棒线图表,通常以10点、50点或100点来输出价格,从概念上讲,这是类似于理查德·阿姆斯的“等量图”法,即相关棒线要根据日间成交量分别以不同的宽度予以绘制。
非均匀分布的价格棒线有自己的缺陷,而时长等距棒线图表上的当日最后一根棒线的点数是不同的,如此往复,会使各个交易日的情境彼此不同。我们现在考虑两个例子:第一,价格是等间隔分布;第二,一个流动性较低的市场在比较活跃的交易时段内,其价格每15秒改变一次,然后保持5分钟的平静状态,而在间歇15分钟后,价格会呈现跳跃的状态。那么,在解析前述两种模式的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性呢?此外,移动平均指标在计算趋势值的过程中会出现差值吗?
在下面的表格中,模式A基于等间隔的1分钟棒线而构建,模式B则于每条棒线中配置等额的点数。模式A显示了一个渐进的上行走势,而模式B则显示了一个缓慢反弹以及快速下跌的行情。对此,交易者的解释是:模式B的行情通常被认为是高而不稳,此时的价格在拼命走高,而空方也在焦急地等待交易的机会。同时,代表移动平均指标的模式A(如表所示)和模式B在每一个点上都应用了相等的间隔来显示相同的趋势。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证明哪一种模式是最好的,但是很明显,这两种模式的解析方法是不同的。
从概念上讲,等值点数棒线图表的优势是,其不再强调相关交易日的平静期;同时,一条棒线可以覆盖50个价格点位,如此则在交易活动不那么频繁,且由于某些微不足道的交易规模而生成错误的信号时,其可避免相关交易于交易日的中间时段出现。另外,应用固定间隔的移动平均指标对各类交易周期均赋予同等的权重。
16.2.5 相关交易时段的行情模式
交易时段和短期行情模式彼此结合的形式是日内交易最流行的方法,而相应的行情模式已经在第15章中被详细地解读。多年以来,因为交易者一直在寻求、发掘各种行情模式,所以其运行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其中许多模式并没有那么极端,可能是因为新的订单(比如交易量加权平均价(VWAP)项下)在相关交易日于多空方向均有分布;然而,交易机会还是有的,而其中的中心问题是要观察相应的价格走势是否能够突破某种关键水平。
于关键价格水平之上的交易模式
实际上,交易者群体对触发行情变化或引导价格方向的某些具体的关键点位是很清楚的,他们还希望相关行情的延展具有足够的空间。最容易记住的关键价格水平是昨天的高点、低点以及收盘价,还有今天的开盘价、今日高点、今日低点以及近期显著的高点和低点。交易者之所以要记住这些价格点位是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同时,场内交易者和做市商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市场中,所以要他们记住某些关键点位是很容易的。
于相关交易日之中,有一些普遍的行情模式,而我们在第15章中的交易时段分析部分没有予以显示,其具体情势是:每个交易日的开盘时段,成交量开始下降直至中午,同时相关波动率也开始下降;在中午前后,当日波幅的高点或低点将被测试,大多数的日内交易者于此时会在高点做空,在低点做多;午休之后,一个支撑位或阻力位的变化则被认为是行情变化的重要标志,相关交易者会根据行情突破的方向更换头寸,且于剩余的交易时段内持仓待变。前述这个理念形成了著名的开盘波幅破位交易系统的基础,此类问题会在本章后面的内容中进行讨论。而关于如何根据关键性价格点位进行交易的经典分析则如图16-1所示,此图由沃尔特·巴塞特(Walt Bressert)于20世纪70年代所构建,其使用的是重要的近期高点和低点。同时,该图对行情波幅的延展范围、前一日的价格走势以及相应交易时段之间的相关性问题的论述是非常具体的。
要澄清图16-1的读取方式,我们需要应用相应的行列式进行举例说明,即列A~列D所标识的是当日开盘价格高于前一日收盘价格的交易日,列E~列H所显示的是当日开盘价格低于昨日收盘价格的交易日。另外,框图中阿拉伯数字1旁的符号显示了相应行所对应的先决条件,此条件可在图的右上角被解析。因此,HE <HY 则意味着订单植入时刻的价格高点低于昨日的高点,而相应的行则显示了盘中交易的起始时段。此外,列A~列D会根据相关交易日的行情走势给出相应的交易信号,例如在第一个框图1A中,没有虚线对应买单B以及卖单S,如此则表明在相关交易日开盘之后30分钟内,没有什么好的行情模式可供交易。
图16-1 盘中交易时段所对应的行情模式
资料来源:With permission of Walter:Bressert,Inc.http://walterbressert.com .
为了避免混淆相关的符号,你应该用T来代替E;与其说“植入订单时的行情高点”还不如说“今日的高点”来得清晰;同时,使用“入场”(entry)一词则意味着:“植入订单日”,也就是今天。
第二框图中的第一行1B表明开盘30分钟之后,交易者可以植入相关的买单和卖单。同时,于昨日高点被突破之际,交易者可以植入一张新的买单;于行情跌破昨日低点之时,交易者则可植入一张新的卖单;到了午盘时段,框图1C会将卖单点位升至当日低点附近(不是昨日低点),从而使买入信号和卖出信号之间的距离拉近;框图1D所显示的是收盘前35分钟的时段,如果价格位于当期开盘价格和当日高点之间,那么买入信号会被拉低至当日高点以下,而卖出信号则会被拉至当日收盘价的点位。总之,巴塞特的图反映的是场内交易者因应行情变化所采取的应对方法,其与不断移动的时间序列相结合,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模式。
16.2.6 在错误的时段所进行的交易
24小时运行的交易所可以使我们根据美国市场的反应而做单,例如亚洲市场发生一个事件,那么,我们可以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上午7:00~下午3:00(芝加哥时间)场内交易时段以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进行修正。虽然相关市场可以使用其他货币进行交易,而从芝加哥到东京的时间变化意味着此时段的日本人正在睡觉,那么,美元/日元此时的价格变化则会反映日本方面如何看待我们的经济新闻,而不是日本的实际动作。
表16-2比较了相同的日经225合约在新加坡的SIMEX交易所和芝加哥的CME交易所的交易情况。20世纪90年代,CME交易所的期货合约的隔夜行情缺口甚至大于日间行情的波幅,如此则意味着美国交易时段的跳开情境是对日本交易时段行情的调整模式。最近,CME交易所的行情汇总已经包含了夜间的数据,从而导致日本和美国两个市场出现相同的情境。然而,如果要在日本工作日期间利用芝加哥交易时段的优势,那么你需要从下午6:30到第二天凌晨1:30进行交易,因为这中间的时间变化是11个小时。
表16-2 以行情波幅百分比形式表现的日经指数(CME市场和SIMEX市场)和标准普尔指数(场内交易和全球迷你电子盘)价格所相关的隔夜缺口行情
如表16-2所示,标准普尔指数场内交易时段的大金额合约与流行的迷你电子盘合约进行了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大额标准普尔合约自1983年以来一直沿用了相同的交易时段,而迷你电子合约的交易时间则从下午6点至第二日下午的4:15(纽约时间)。而相应的行情缺口则代表了场内交易收盘之后的1小时45分钟的价格变动情况。
表16-3给出了一个更广阔的隔夜行情缺口的视图,总体而言,它表明相应的缺口越来越小。在此期间,大多数市场行情基础资产的价格有显著的增长态势(表格底部既定的情境之下),而更高的价格意味着更大的波动率,这在行情波幅之内是可以看到的,但是,其并没有超过隔夜缺口行情的增幅。不过,标准普尔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布伦特原油期货、生牛期货以及糖期货价格的行情缺口已经明显下降了;同时,欧元(EUR)、法国巴黎指数(CAC)、3个月欧洲英镑存款期货(Sh Stlg)等货币相关的金融工具价格基本保持不变,而股市的行情则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
表16-3 1994~2011年以行情波幅百分比形式显示的相关期货与股票的跳开情境
那么,相应图表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易信号,跳开盘的情境在今天的期货市场似乎不太可能出现。然而,股票市场相关公司的收益和新闻发布于交易时段之后,而相应的反响要在下一个开盘时刻才能显现,所以,缺口行情仍然是一个很好的交易信号,其并不排除价格冲击所带来的交易契机,因为此类情境可能发生在经济报告公布之后的交易时段,而且它确实意味着当市场不交易时,价格冲击的事件也很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