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以邻为鉴的价值

    今天,全球都在进入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也是IT产业继硬件、软件和PC互联网之后开启的第四个王朝。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有很大不同。PC互联网在全球都是高度标准化的,Win-tel架构的终端设备,TCP/ IP协议的网络协议……你拿一个中国产的电脑,装英文的操作系统,在日本上网不会有任何障碍。而移动互联网是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全球市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终端、运营商、服务内容渠道情况迥异,发展进程和路径也各有不同。

    几年前,UC思考如何开拓全球市场时,我们将全球移动互联网划分为四个区域:欧美、中国、日韩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当时我们选择了进军新兴市场,但并没有首先向日韩突破,因为这两个市场内生性比较明显,尤其是日本,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商业模式,几乎都是从其本土内生的,整个互联网产业环境非常封闭,外国公司很难取得成功。所以直到今天,虽然UC浏览器的全球用户量已经很可观,但日本依然是我们明确阶段性放弃的市场。

    但市场战略上的谨慎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这个市场。日本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移动互联网对用户生活和习惯的影响最广泛、改造最深入的地区。3G网络的商业运营,手机支付、手机游戏等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的创新……这个邻国有许多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地方。俗话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日本就十分值得中国移动互联网“以邻为鉴”。

    首先,日本与中国的发展阶段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我们都经历着从固话到移动的变迁,网络从2G到3G、LTE的升级,终端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迁移,产品和服务从信息、娱乐逐渐延伸到生活服务。在一些具体业务上,中国与日本的优势和瓶颈不同——比如移动支付,中国的金融管制比日本严格得多;而在移动电商,线下渠道的不足,却让中国市场具有比日本更大的潜力——但总体方向却是一致的。

    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序二其次,用户各有特点,但需求是相似的。整体来说,与欧美相比,亚洲市场用户对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都明显更高。以出行为例,由于汽车普及,美国用户的双手被绑在方向盘上,而在中国和日本的大城市中,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交、地铁,双手得到了解放。虽然日本有很多国民特色的服务和产品,比如手机电视、手机漫画,包括手机地震预报防治,但中国、日本这样的亚洲用户对互联网服务需求的类型和重要性排序,是基本相似的。

    最后,产业环境有差异,但模式是可以借鉴的。在i-mode身上,我们能看到移动梦网的影子。在软银和中国联通的“逆袭”过程中,iPhone的引入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同时,在移动社交和移动游戏方面,我们可以从Line和GREE的沉浮中获得非常直接的经验。

    曾航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一位新锐观察家。此前,他用《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非常有创意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苹果产业链经营的机会,让大家眼前一亮。这本《移动的帝国》同样是日本移动互联网研究的优秀读本,同时几位作者十分注意中国视角,在很多部分都加入了中日对比和反思,使本书很好地兼顾了专业性和可读性,真正做到了智慧而有趣。

    俞永福

    UC优视董事长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