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张朝阳的同学们

    受中华网的刺激而投身互联网业的创业者中以海归居多,如果说,海归张朝阳和搜狐的巨大示范效应让这些人只是有所心动的话,那么,商人叶克勇和中华网的巨大成功让他们需要立刻行动起来,当然更重要的是那些想在中国互联网市场获取一杯羹的资本推手们,他们此时还是习惯寻找那些能讲英语、多少也通晓国际化规则和商务经验的海归一起进行合作。

    1976年出生,当时只有23岁的周云帆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一年的秋天,周云帆走进中关村,同行者中有他在美国结识的杨宁和陈一舟。周云帆在北京长大,又曾在清华大学读书,对这里很熟悉。他们刚刚筹得了2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决定回国创业,他们首先要做的是找个创业场所,顺便再看能否找些帮手。

    周云帆决定到母校清华大学去碰碰运气。他带着两个伙伴走进九号宿舍楼,沿着楼道逐一敲门,很容易地就找到几个计算机系的学生,向他们自我介绍当年他也曾住在这个楼里,后来前往斯坦福读书,现在回来创业,当场把学生们说得热血沸腾。每到晚上,清华大学九号宿舍楼的学生们就会结伴而来,大家挤在一起搭起网站构架,按小时领取报酬—如果你每周工作20小时,就能拿到大约1 000元钱。

    他们悄悄开张。一年以后“ChinaRen”火暴起来,见多识广的中关村才渐渐知道这几个人的来路。他们都是留学生,全都来自美国硅谷的斯坦福大学。杨宁年龄最小,22岁;陈一舟最大,28岁。三个人联合创办,各管一摊。这是网络时代的一代新人。网络的发展有多快,他们的行动就有多快。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全都是“海归”。

    1999年9月,唐海松在上海创办亿唐公司。唐海松从美国回来,其实正是受杨致远们一夜暴富的影响,唐海松最爱讲的故事也包括中华网的一夜致富。他和创业伙伴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美国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创办的那家叫亿唐的网站被定义为“明黄一代”的时尚工厂。“网络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过去你要切入一个市场需要很长时间,现在只要找到最合适的点,将迅速入市。”唐海松说,网络的机会不可错失,他希望能先从网站开始,把自己的事业办成像索尼那样不断寻梦的历程。凭着这样的团队和模式,亿唐轻易拿到了美国人450万美元的一期投资和4 300万美元的二期投资。

    与亿唐差不多同时崛起的还有后来红极一时的e国。当时e国老总张永青也是个海归。张永青和哥哥张永春联合创业的e国公司和微软中国公司在同一个楼里面,只是微软中国占了临街的一面,而e国则蜷在另一面,但这并不妨碍张永青坐在舒服的老板椅上和人交流:“为什么回国?有一天我登录搜狐,突然发现上面有一个酒瓶在晃,我知道坏了,再不回国就什么都赶不上了!”这个酒瓶正是北京牛栏山二锅头的广告。于是和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张朝阳一样,张永青选择了回国创业。e国最早做电子商务的物流,虽然e国没有取得张永青想象中的那么成功,但e国对整个中国电子商务在物流层面的推动有口皆碑。

    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个同学黄沁也回来了,黄沁自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1988年与张朝阳一起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书,张朝阳学物理,黄沁学计算机。两个人是好哥们,经常一起出去玩。张朝阳当时有一辆花500美元买来的二手车,消音器坏了,开起来像坦克一样。也正因为是好朋友,2001年6月,搜狐遭遇青鸟偷袭后黄沁被邀请担任搜狐的董事,一直到现在。黄沁回国创办的是一个叫网大的网站,这家网站的口号是“世界不大,网大”,这家网站因推出中国第一份大学排行榜而名震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