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Ren:三人团队创业

    斯坦福大学有将近500个学生社团,为了迅速融入新环境,周云帆参加了斯坦福中国学生会的竞选,竞选中他提到的公益活动设想引起了所有与会者的注意。也许是周云帆的冲劲和热情打动了在场的同学,作为一个标准的新人他以第一高票当选学生会副主席,并由此搞起了“希望工程北美爱心活动”。

    就是在搞这个活动期间,周云帆认识了比他大四岁的陈一舟。陈一舟当时到斯坦福读MBA,他帮助做组织、定战略,杨宁则帮着做网站。三个人想把活动搞得有点影响,所以就决定要从美国有名的华人那里募集捐款。于是去找“百人会”,这是美国100个最有名的华人结成的组织。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斯坦福大学教授朱棣文第一个捐了款。

    到了1998年年底,陈一舟开始牵头搞“斯坦福中国互联网讨论会”。每隔两三个星期,斯坦福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就聚在一起,一人手里拿着一份商业计划书,坐在草地上七嘴八舌地聊。在温暖的阳光里,思路打开了,集体的智慧源源不断地流淌。虽然陈一舟、周云帆、杨宁当时没能从这里面“过滤”出合意的想法,但是创业的三人核心从此形成了。三个有强势背景的人优势互补,创业团队的骨架就出来了。

    1999年年初,三个人开始写商业计划书。三个月里,三个人每天晚上从9点钟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商业计划书完成了,就去找投资。在硅谷,有一条长长的@Sandhill街,这里集中了众多的风险投资公司。三个人开着车在这条高速路上一家一家地去找投资商,融到了第一笔资金20万美元,然后1999年5月的时候回国一趟,把公司建立起来。

    在斯坦福最后的学期里,为了襁褓中的ChinaRen,周云帆、陈一舟、杨宁都不得不做起了空中飞人,选课时从最易拿学分的讲座入手,听许多大公司的CEO在斯坦福举办的讲座,既节省时间,又学到了许多管理实务。

    这三个人,陈一舟想创业,杨宁想做互联网,而周云帆则想回国。三个人中,只有周云帆是坚定的回国创业派。

    周云帆说,在他1997年毕业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同班同学中,有27个人出国,只有他一个人回来。而让他回国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家庭,以及一个叫景小海的女生。景小海和周云帆在清华读书期间相识。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后,周云帆即赴美国留学,其后周云帆经常打电话、写信与女朋友联系。

    在创办ChinaRen期间,周云帆曾在自己创办的网站上写下过自己1998年回国的经历。“当时我女朋友要写论文,讲一个企业的成长。我说我回国帮你写亚马逊吧,是美国互联网创业的概念。”为此,周云帆在美国做了一个调研。但在为女朋友完成了论文后,周云帆心里却激动难平,亚马逊的成功激发了他回国创办互联网的念头。不过,在考察当时中国国情后,周云帆觉得创办电子商务企业不是很现实,于是确定了一个贴近国情的现阶段目标:培养国人对网络的亲和感和国人的网络生活习惯—建立全球华人最大的虚拟社区。先修渠,再引水。

    确立了虚拟社区的方向,还需要为它想个好名字。最后起的名字是个中西杂交的产物:“ChinaRen”。没有书写间隔,读法奇特—前半部分为英文发音,翻译过来是“中国”,后半部分则是中文拼音,读作“人”,让人感到既老派又新锐,还有几分机敏诙谐在里面。真是“佳名本天成,我们偶得之”。China加上汉语拼音的“人”,简单又全面地体现了周云帆们的全部理念。

    不过,当周云帆说服好友杨宁放弃美国生活、回国创业时,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周云帆的父母是知识分子,认为儿子应该留在美国完成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进而留在美国发展。杨宁的父母则更加反对。不过,又有什么能拗得过三个志比天高的年轻人的创业梦呢?更何况还有一份金玉良缘等着周云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