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你的思考方式 英
主要观念
让你个人的整理术符合你的思考方式,是很有道理的。若不这么做,就会不小心破坏了你向前迈进的最大努力。
以下有11个原则,构成整个整理术的大架构:
支持概念
整理你的生活,尽量避免用脑过度
你的生活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东西,争相吸引你的注意力。无论你是否察觉,你的注意力总是从一件事物,游移到另一件事物,再到另一件事物。信息会不断迎面而来,因此千万别想要注意到你接触的每一样东西。你反而应该设法整理你的生活,以尽量避免用脑过度。
“信不信由你,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是我们要让生活有条理时,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坦白说,我写这本书不是在教你什么规则,规则一定会绑住你的。我的原则,只是要提出新的构想、选择和工具,让你可以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整理术。”—梅瑞尔。
用脑过度最严重的状况,就是我们想要决定哪些事要记得、哪些事要忘掉。人脑非常善于“注意”,但非常不善于“记忆”。注意身边发生的种种事物,最主要是一种生存机制,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警戒—无论我们是否察觉到这点。当你注意到某件事情,它便会进入你的短期记忆。如果你不进一步去注意,那段记忆将会被新的事物覆盖。你的短期记忆一次只能记住5至9件事情。无论是哪一种整理术,其中一大关键都在于,设法有效地将事物从你的短期记忆中挪出,安全地存放于未来能够存取的地方。如果你能着手建立一套方法,借以持续做好存放的工作,自然而然地,压力就减小了。你可以减少用脑过度的情形,也因此感到更有生产力。
以最快的速度挪出脑袋里的事物
这应该是任何整理术的重点。能够愈快挪出短期记忆中的事物,转存于可搜寻的数据库,你就会感到愈有条理。智者很早之前就明白这点。
大师观点
“一名记者和爱因斯坦一同出门散步,他跟爱因斯坦要了电话号码,以便日后可以询问其他问题。爱因斯坦欣然同意,然后走到电话亭,拿起电话簿,查到他的号码,然后念给那位记者听。爱因斯坦说了以下的话,来响应记者的错愕:‘既然电话簿里有,我为什么要记我的电话号码?’是啊,我也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过这个故事很有趣,也说明了挪出脑袋中事物的必要,这样你才能把心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梅瑞尔
千万不要一心多用,这样比较没有效率
今天每个人都希望能一心多用,但人脑天生就不适合做这种事。道理很简单,当你一心多用,就会有碍大脑将信息置入短期记忆的能力。无论你多么努力去找理由,一心多用都会减损你的效率。
要记住事情,你必须将它从短期记忆,转移至长期记忆。研究这个过程的认知科学家,将此称为“编码”。多数人都会试图以反复念诵,来为某件事进行编码—科学家称之为“排练”。生活要过得更有条理,你需要更有效率的编码方式,因为反复排练的速度缓慢,也容易招致各种各样的潜在问题。
运用故事来记忆重要的事情
原来,如果你将一项信息与故事结合,会更有可能在之后回想起来。难忘的故事可以当作生动的钥匙,让你在日后打开长期记忆,忆起事实,这是因为事实本身通常枯燥乏味,而故事则带有色彩、动作、人物、画面和情感。大脑非常善于记住和故事相关的心智图像。换句话说,绝佳的故事会把事实置入情节之中。
“当然,要更有条理,就必须将信息片段以方便使用的顺序储存起来。要将这些片段排列出顺序,则需要将之编码,并正确地回想。你的大脑不想要回忆片段的信息,而是想回忆编成故事的信息。因此,想办法将事实置入故事之中,是让生活更有条理的不二法门。”—梅瑞尔
如果你在试图替特定信息片段编码,并存入长期记忆之前,能够预先设想,预期你之后会如何应用这段信息,便可将之整合进适当的故事中。虽然实际上你可能无法每次都精确预估,哪些故事会适用于未来的情况,不过这还是值得努力的。现在你只要记得,生动的故事有助于日后回想,然后赋予信息一些易于回想的情节。
寻找更新、更好的做事方法
人脑除了会做短期与长期记忆的转换,它还不喜欢另一件事,那就是有太多选择,无论选择的是大事还是小事,太多选择会让我们无力招架,而使我们回复“原始设定”选择,就算那些选择是在多年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所作的。
大师观点
“想出整理术来弥补大脑天生限制为什么如此重要,道理就在这里。我们想出的整理方法,应该要挑战我们对于”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的假设;要强调过滤掉琐事、专心于要务上的重要性;并且要针对现今世界迅速变迁的需求与机会,善用最适合各项工作的工具—无论是纸本或数字的工具。比方说,我就认为,许多我们过去想要记在脑中的信息,大可外包给因特网。”
—梅瑞尔
知识不是力量,分享知识才是
“从整理的角度来看,世上的每件事情都是错的。我们安排工作的方法没有条理,我们永远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做每一件我们认为必须做的事情。我们觉得自己总是左支右绌。说好听点是乱无章法,说难听点是一败涂地。”—梅瑞尔
以下举例说明:
■我们工作为什么是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朝九晚五、一周40个小时?这源自工业革命时代,人开始到工厂工作,必须于一定时间内有效运作。所以如果现在你不是在工厂里上班,又何必服膺一周工时40小时的概念,徒增交通阻塞和压力?
■学校为什么还要放暑假?以往推行这个制度的目的,是要让农家子女可以帮忙收成。但如果你不是务农的,何不趁其他人上学时带你的孩子去度假,这样你想去的地方就不会人挤人了?
■当初发明汽车的目的,是要让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任何时候去他们想去的地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困在车阵中,更别说依赖外国供油和地球变暖等问题了?
社会并未理出有效的秩序,而同样地,大家对于知识的想法也有了改变和进化。曾经知识就是力量,如果你具备特定的知识,那你就拥有了真正的竞争优势,所以每个人都致力于丰富自己“独一无二”的专业知识。但今天,如果你分享知识,而非试图藏私,你将会远比现在更成功,压力也不会这么大。这就是网络产生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具备特定知识,他可以尽全力加以应用,但若有一群聪明的人齐聚一堂,愿意贡献和分享各自的知识,那么这群人的成就将不可限量。在现今环境中,分享知识才会让力量快速成长,藏私是做不到的。
规划要依照真实的限制,而非自以为的限制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限制,让我们无法有条有理,迈向成功。这些限制可能是:
•生理的—来自于我们真正的先天局限;
•心理的—承袭自我们觉得有影响力的人;
•强制的—来自于社会规范。
生活要更有条理,你必须更懂得务实地看待限制。你必须更懂得判断哪些是真正的限制,哪些是你自以为的。明白这两者的差异很重要,因为这样才能:
■避免浪费时间与精力,去克服根本不存在的限制。
■避免浪费时间与精力,去做几乎不可能创造出正面成果的事情,因为真正的限制会使得一件事情不可能做到。
诚实面对自己,但不要过于主观
我们每个人都不太善于判断我们真正的限制,因为我们见树不见林。换句话说,我们的限制看来是那么真实和确切,使得我们难以从实际的角度,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或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寻求他人协助,客观评估我们真正的限制,会这么重要。
下列对象都可以针对你真正的限制,提供诚实的意见:
•你的同事、同业或主管;
•你的老板或部属;
•你的挚友、同事和导师;
•你的另一半。
明白何时该忽略限制
在你深入了解,找出你的限制所在之后,便可决定其中哪些要努力突破,哪些又要认了。
比方说,无论你怎么整理你的生活,你每天能用的时间不会超过24小时、每星期就只有7天。你的时间终究会花完,因此这对于你要达成的事情,是无法打破的限制。如果过分担心这些限制,就无法理性思考,而让你身处的情境每况愈下。
“然而,找出你的限制,并据此来规划生活,并不是没有风险的。你有可能会在上面花太多心思,也看得太重。就算你的限制确实存在,且不是你所能掌控,也不代表你就该放弃手边的工作。一旦放弃,便没有空间容纳新的想法、体验和结果。但要怎么知道何时可以忽略限制?你可以拿你的资产来衡量,包括你的技能、可用资源及可获得之协助。你也可以考虑下列风险:如果忽略这个限制,最坏的情况为何?当你考虑到这点之后,那么恐惧大概就会是所面临最大的限制,而恐惧往往是最可以忽略的限制。”—梅瑞尔
知道目标在哪里,以及该如何达成
目标是限制的反面,当你明确界定出所要前往的目的地,便拥有可用以整理信息的架构。你会有一套标准,借以评估孰重孰轻。当你非常清楚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便比较容易变得更有条理。事实上,你的目标愈明确,不仅愈容易达成目标,也愈容易评量你的进展。衡量成败的标准,也因此变得清晰可见。
要决定目标,通常可以归结成思考以下3到4个问题的答案:
■即使牺牲所有其他机会,我也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我为什么非得达成那个目标不可?
■若无法达成目标,会产生什么后果?
■我必须采取哪些行动以达成目标?
达成目标的方法要保持弹性
知道你想要达成的目标之后,如果还能对于所要达到的成果保持一些弹性,会很有帮助。保持弹性的好处在于,如果你的A计划未能如预期奏效,你会愿意寻找替代方法来完成你想达成的目标。
另外,如果在通盘考虑过目标与限制之后,能够先静下心来厘清思绪,再展开行动,也会有所帮助。这个时机既可检视实际情况,也能听一听自己的直觉怎么说。在这个阶段,必须思考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
•从要达成目标所需的所有努力来看,这个目标是否值得我去追求?
•我可以把一些必要工作交给谁去做?
•我该请谁助自己一臂之力,来达成我的目标?
制定重大计划的时候,必须作许多决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使我们通常不怎么善于作决定。为弥补这一点,你可以尝试实行以下策略:
■向你重视其意见的人请教,和他们畅谈你的想法,请他们找出你忽略掉的任何限制。另外也要请教他们是否看到,你有错误的逻辑或个人偏见影响你的决定。看他们是否能让你的决定更周全。
■想象你实现目标时的情景。处在你的想象中一段时间,看看感觉好不好。
■做些研究,搜集更多实据。看这些新获得的数据,对你的决定是加分还是减分?
■列出你想法的优缺点,依据其重要性排定先后顺序。
■把你的思考逻辑写下来,放个几天。然后回头读一读你之前写的内容,试着挑战自己的假设。让你的潜意识在背后运作,想出更好的建议,或是凸显你当初思考作决定时轻忽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