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也回来了

    1999年10月,一个日后比张朝阳还要出名的互联网海归人士李彦宏也回来了。李彦宏是受旧金山领事馆邀请以留美专家的身份代表回国参加建国50周年庆典的。自1995年起,李彦宏每年都要回中国一趟,但这次感觉和以往不一样,一是这次是政府请他回去;二是李彦宏正想离开他服务的InfoSeek,考虑是否回国创业。

    李彦宏是搜索引擎方面的专家。1996年4月,拉斯韦加斯的空气和赌徒的心情一样躁动不安。一场关于信息检索方面的学术会议正在召开,会议是枯燥乏味的,但对于从公司那种郁闷环境中走出来的李彦宏来说,却是一个难得能让人静心思考的机会。在听一个与搜索引擎毫不相干的话题时,李彦宏突然想:人们往往根据一篇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来评价这篇论文是否权威,如果把这种思路应用到网页检索上,哪个网页被链接的次数最多,哪个网页就被认为是质量最高、人气最旺的。再加上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了。

    这就是李彦宏后来发明的“超链分析术”。李彦宏给这个原理取了个很人文的名字,叫“人气质量定律”,也叫搜索引擎的第二定律。此前利用检索词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多少进行网页排序,被称为搜索引擎的第一定律。 李彦宏立即在美国为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将其用在《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金融信息检索上。然而这项技术在《华尔街日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作为一家媒体,他们的资源更倾向于编辑和记者。

    李彦宏出生于山西阳泉,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毕业后当年即获取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研究生奖学金并改读计算机,1994年获得美国计算机硕士学位后进入IDD公司担任资深顾问,1995年IDD被道琼斯收购,李彦宏由此进入道琼斯做一名程序员,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华尔街日报》开发软件。1997年,在《华尔街日报》看不到更大发展空间的李彦宏受到Infoseek CTO威廉·张的邀请,加盟硅谷Infoseek网络公司,Infoseek提供给李彦宏的待遇是“巨额的年薪和比年薪多十几倍的公司股票”。并让李彦宏继续其在搜索引擎方面的研究。然而Infoseek发展到1999年时,公司经营出现严重的方向性错误,被迪士尼收购。李彦宏因此面临着重大的人生选择,要么继续做搜索引擎方面的研究,要么离开,换一家公司,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

    李彦宏是个内敛甚至有些害羞的人,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情况让他在很长时间内并不是特别自信,不过,在其5年的工作生涯中,他经历了两次并购,一次是道琼斯并购IDD,另一次是迪士尼收购Infoseek,在这两次并购中,他的两个直接主管都为此获取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回报。身边发生的例子让李彦宏感慨高科技领域的风云变幻,也由此开始有了为什么我自己不去试一下的自信。

    1999年10月,从北京回到硅谷之后,李彦宏自己创业的念头越来越浓烈,他和太太马东敏合计,就技术来说,他不缺;商业模式也很清楚,可以先卖搜索引擎服务;就市场来说,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刚刚起步,空间很大;唯一缺的是启动资金。李彦宏需要找一位能帮他找钱的合伙人。他和太太马东敏同时想到一个人:徐勇。

    李彦宏是通过太太马东敏在1997年结识徐勇的。李彦宏的太太马东敏于1990年前往美国,比李彦宏早一年。马东敏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读完生物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生物公司做销售,而当时徐勇在另外一家生物公司做销售,他们在一次聚会上相识。

    徐勇属于老三届,1982年毕业于北大生物系,1989年完成生物硕士学位后,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博士奖学金赴美留学,在得州农工大学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美国10年期间,徐勇先后担任两家著名的跨国高新技术公司(QIAGEN Inc.和Stratagene公司)的高级销售经理,并且获得过杰出销售奖。徐勇虽然学的是生物学,但对互联网很感兴趣,对硅谷整个机制更感兴趣。1998年,徐勇组织拍摄纪录片《走进硅谷》,并通过这个纪录片结识了很多投资人和创业领袖。

    1999年11月,斯坦福大学,《走进硅谷》首映式。有备而来的李彦宏抓住忙来忙去的制片人徐勇,邀请他第二天到加州桑尼维尔的一家中国餐厅一起共进晚餐。徐勇如约而至,桌子上摆着一份保密协议,等徐勇签完协议后,李彦宏向徐勇摊开两个选择:一、帮我找钱,给你1%提成;二、一起创业,我3你1分配股份。徐勇一开始没有马上接招,他自己当时有两个创业计划正在进行,他觉得多一个也不多,先帮李彦宏找钱吧,但他同时又多了个主意,觉得可以先答应着李彦宏一起创业,万一自己的两个项目都没着落呢。

    李彦宏的倾向是后者,不过他最初的想法是前者:让徐勇帮自己找钱,给徐勇提成。但李彦宏觉得只是找钱,投资人会怀疑徐勇的动机。如果这是李彦宏和徐勇两个人的事情,一起去找钱,徐勇的角色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徐勇的太太认为徐勇需要和李彦宏这样的人一起创业;李彦宏的太太马东敏也觉得,内向的李彦宏需要热情洋溢的徐勇作为创业伙伴。

    徐勇很快运用人脉,让硅谷和旧金山湾区最著名的投资人、也是他之前的采访对象—半岛基金的Bob King听到了李彦宏的创业梦想,不到一周后,Bob King找来另外一家投资机构Integrity Partnes,一起考察李彦宏的项目。

    签订第一轮投资合同前,投资人一起询问李彦宏:“在搜索引擎技术方面,前三名都是谁?”李彦宏列出了包括威廉·张在内的三个人,在其他投资人继续与李彦宏聊天时,一个人离席,过了一会儿,他回来说:“Robin(李彦宏英文名),我刚才电话问了一下你提到的著名的Infoseek CTO William Zhang(注: 此人是李彦宏在Infoseek的上市公司,后来担任百度的首席科学家,中文名张以纬。),他说,搜索引擎技术前三名中,一定有你。”

    李彦宏本来想融资100万美元,最终Peninsula Capital(半岛基金)和Integrity Partners各投资了60万美元,共120万美元,占25%的股份。这个时候,徐勇的两个项目还没有着落,于是,1999年年底,李彦宏和徐勇揣着120万美元回到了北京,创办百度。

    “百度”一名取自宋词,是李彦宏起的。这缘于李彦宏最早为百度设计的商业模式是成为中国的Inktomi,在当时,这是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市值达到200亿美元、为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服务的上市公司。Inktomi一词为印第安语,意为“智慧的蜘蛛”。李彦宏推想:如果一个出自印第安语的品牌可以被美国用户认同,那么有一天自己的公司变成一家世界级公司,给它起一个源于中国古代的名字也是没问题的。于是,李彦宏从宋词中选取了“百度”二字作为公司名。

    在百度的网站上,一页用英文写作的投资人关系这样解释“众人寻他千百度”这句宋词:“在凄美中寻找幽微的美感,比喻人在面临人生的许多阻碍的同时,追求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