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销售张朝阳

    在获得第二轮投资后,张朝阳明显感觉到了股东对收入要求的压力,他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跑客户上。

    除了英特尔、IBM、微软这些IT跨国公司,在当时的中国其他行业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网络广告,但很多人能接受做个网页的概念,因为网页实实在在能看到。

    张朝阳就在做网页的客户中试探着发展他的广告主。“您能不能试着投一个网络广告?”是他经常对这些网页客户说的一句话,接下来他就必须向这个客户解释什么叫网络广告。搜狐最早的主顾—北京牛栏山酒厂就是这样先做网页后投放网络广告的形式成为搜狐的客户的。

    张朝阳同时四处接受媒体的采访,不断借着报纸版面和电视画面讲述什么是互联网,搜狐是什么,网络广告又是什么。张朝阳总是不厌其烦地强化自己的地位,推广公司的品牌。至少从商业模式上来说,他必须这么做,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才会上自己的网站,才会带来更多的流量,才会有更多的广告主予以投放。

    张朝阳称誉为最勤奋的CEO,声称全中国500强的企业CEO他都认识,这基本没可能,但他的确交游广阔。同时他也很拉风,知道自己的符号作用,他只有不断出位,媒体才不会遗忘他,他不在意人们怎么评价他,只要他的目的达到了就可以。在这方面,那段时间的张朝阳让人想起了甲骨文软件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但他生活中的朋友,如美通无线的CEO王维嘉和西陆网董事长耿俊强都认为,在日常活动中,张朝阳相当内向。这真是一个矛盾的人,但又是一个知道怎么样释放自我的人。

    1999年前后,张朝阳不作秀不行。当年由四通利方与华渊合并而成的新浪拥有8 000万美元资本,其迅猛的成长势头让还没有完全认清方向的张朝阳不知所措。而ChinaRen.com、renren.com等新生代门户网站也依靠近乎疯狂的烧钱一夜成名。对于只有两岁的搜狐,它随时可能被遗忘。但由于融资不利,可供其使用的资金只有新浪的1/10—按照当时的游戏规则,几个月之内就可能弹尽粮绝。

    为了确保搜狐不被遗忘,张朝阳选择了最便宜也最有效的方法:树立个人品牌。一度,他像其他所有CEO一样大谈“泡沫就是互联网的革命”,而自己却紧张地压缩成本。

    张朝阳的个人品牌效应带来的成效显著。搜狐的销售人员至今津津乐道的是,当时很多不愿见搜狐销售队伍的企业听说张朝阳亲自来谈合同,一切就变得极为容易。甚至当年很多企业的员工在门口等着,就是想亲眼见见这个“明星”。

    前《北京青年报》记者、现互联网协会数据中心主任的胡延平讲过一个笑话: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归国的留学生,拿着《北京青年报》报道张朝阳的那期报纸找总编,要求《北京青年报》以同样的篇幅报道他:我是张朝阳的校友,我也做网站,为什么宣传他,不宣传我。

    一个明星就此诞生,直到今天,张朝阳依旧是这个行业的大明星,而且是最具知名度的那一个。